《内经》《难经》 “三阴” “三阳” 的指代和含义研究*

2021-01-08 22:15余佳蓓李慧珊梁傢铭丹禹钦古继红杨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阳太阴脉象

唐 利,余佳蓓,李慧珊,梁傢铭,丹禹钦,古继红,杨忠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州 510006)

三阴三阳属于阴阳学说的阴阳三分法,现存最早记载三阴三阳的典籍只有《黄帝内经》[1]。除此之外,早期记载三阴三阳的中医经典还有《难经》和《伤寒论》。以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体系为主的《伤寒论》是古今公认的中医临床经典,在《伤寒论》原序提及的古训中,现存的唯有《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即《内经》《难经》。当前三阴三阳在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五运六气等多方面均有广泛应用,但其概念仍尚未明确。早年也有学者基于《内经》总结过:《素问》六经有三种不同意义:①人体十二经脉的经穴线路;②十二经脉(主要是足六经)的病证;③五运六气的运行和交错。《灵枢》的手足三阴三阳指十二经脉[2]。不过近年鲜有人从经典本身去寻求其含义,多是总结后世医家的见解。笔者在此背景下重新回归经典、溯本求源,力求通过内难原文总结出三阴三阳更全面、真切的含义,进一步完善理论概念并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在《素问》《灵枢》和《难经》中检索 “三阴” “三阳” “三阴三阳” “三阳三阴” ,《素问》中 “三阴” 检索到12篇29个结果, “三阳” 检索到15篇38个结果,其中 “三阴三阳” 相连出现的有4篇8个结果, “三阳三阴” 相连出现的有1篇1个结果;《灵枢》中 “三阴” 检索到5篇7个结果, “三阳” 检索到6篇10个结果;《难经》中 “三阴” 检索到4篇9个结果, “三阳” 检索到5篇9个结果,其中 “三阴三阳” 相连出现的有2篇3个结果, “三阳三阴” 相连出现的有1篇1个结果。

1.2 研究方法

将上述检索结果所在语句按篇章整理成Word文档(包括篇章中对理解三阴三阳有帮助的上下文);再结合篇章主旨及上下文总结出三阴三阳在该语句中的指代和含义,根据指代和含义的明确程度大致可分为明确(一个指代和含义)和不明确(不止一个指代和含义);最后将相同含义的三阴三阳所在语句分篇汇总,主要对指代、含义明确的三阴三阳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不明确的进行讨论推测。

2 结果

2.1 《素问》关于三阴三阳的论述

2.1.1 脉象

《素问·阴阳别论》解释道: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说明本篇所论阴阳指的是脉象,泛指3个属阴的脉象和3个属阳的脉象,即去静迟为阴脉,至动数为阳脉,而非特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又有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也说明这里的阴阳是指脉象。那么本篇其余各处的三阴三阳也就不难理解: “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素问·大奇论》几乎全篇论脉象,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 的三阴三阳当不例外。

2.1.2 经脉

《素问·热论》: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由上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可知,这里的 “三阳” 包括了太阳、阳明、少阳,从 “经络” “其脉” 以及主症与经脉循行的关系明确 “三阳” 指经络。篇末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可知热论篇虽只言三阴三阳而未分手足,看似六经,却属十二经脉范畴。不过从三阴三阳所述症候看是属于十二经脉中的足六经[2]。《素问·逆调论》言: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此三阳与足并称,又有下行上行之言,故足三阳应指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经的总称,当属十二经脉。《素问·刺疟》虽只描述了足三阴三阳疟,其余六疟由五脏疟和胃疟代之,然治疗亦有刺手三阴三阳者,故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的 “三阳” 也属十二经脉范畴。

《素问·厥论》的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是对上文太阴、少阴、厥阴之厥逆的总结,故 “三阴俱逆” 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脉都厥逆。之所以指经脉,是因为诸厥逆的描述都是对黄帝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问题的回答,这里明确提出了 “六经脉” 。六经脉可能是十二经脉的雏形,分手足即为十二经。但六经脉不同于六经,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伤寒六经是对《内经》十二经脉体系的继承发展[3]。

还有不明六或十二经脉之处。《素问·太阴阳明论》: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后两处应指经脉,但第1个三阴指代不明确,若理解为足太阴属于三阴,则太阴不完全等同于三阴,推测太阴指更具体的经脉,三阴指更抽象的概念。《素问·水热穴论》: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从 “交结” “肾脉” “阴络” 推测, “三阴” 当指经脉。

2.1.3 六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里黄帝问 “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表明三阴三阳的划分依据是阴阳之气的多少,这里的 “三阴三阳” 即五运六气之 “六气” 。后文能说明,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又表明阴阳之三的划分依据:根据气的多少和作用差异,可以概括为性质和功能两个因素。另外, “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的 “三阴” 指五运六气中的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和太阴湿土。这里又将三阴三阳与脉象相联系,是六气在脉象上的反映,气动于中,象形于外,身体外部现象能反映体内气血阴阳状况[4]。

2.1.4 开阖枢

“三阴三阳”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出现了两次。黄帝问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里即指出,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三阴三阳虽不应一分为二之阴阳,但是应一分为三之阴阳,道理是一样的,总不离乎一。接着,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由此可见,开阖枢为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或者说是一分为三之二的一气的六种运动状态,即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三阳的开阖枢不失其常,则为一阳搏而勿浮的和合状态;三阴的开阖枢不失其常,则为一阴搏而勿沉的和合状态。那么,阴阳的开阖枢都不得相失,则为 “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的和合状态,实为一气。类似于《道德经》所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1.5 其他

其他篇章里三阴三阳的含义并不明确,上下文的证据不足,不过几乎不逃乎以上四方面,主要不明确的在于指经脉还是脉象。如《素问·阴阳类论》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 “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 “三阳者,太阳为经” 说明三阳不等同于太阳, “二阳者阳明也” 、 “一阳者少阳也” 虽不能断言等同,但说明二阳与阳明、一阳与少阳的关系密切。从整句话和 “三阳脉至手太阴” 来看 “三阳” 指脉象,那 “三阳为经” 的 “经” 就不能理解为经脉而应与 “维” 相对。后文还有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 整句话仍在描述脉象,那 “六经之所主” 就得理解为三阴脉(与二阴、一阴并列)为六经脉之所主, “六脉” 理解为六脉象,不过脉象能否 “交属相并” ?紧接着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 ,为何受传的是经脉而非脉象?或理解为经脉的脉象。后面回答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只有 “软而动” 较明显在描述脉象,又可以看出二阳不等同于阳明、三阳不等同于太阳。后还有 “二阳三阴……浮为血瘦,沉为脓附” 、 “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看似在描述脉象。但整体上没有足够的依据说明指脉象还是经脉。

2.2 《灵枢》关于三阴三阳的论述

2.2.1 经脉

当三阴三阳与手足并称时,应属十二经脉范畴: “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灵枢·本输》)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三阴三阳未与手足并称但可以根据上下文推出属十二经脉范畴: “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 (《灵枢·卫气行》) “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 是对人气在太阳、阳明、少阳、阴分的总结。上文对卫气运行的路线阐述更详细,有分足手太阳、阳明、少阳。故可推测此 “三阳” 指太阳、阳明、少阳,且包括手足,应属十二经脉。

其他各处虽指代不甚明显,但总不离乎经脉。根据句意可推测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取当为经脉。《灵枢·小针解》中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 ,取 “三阳之脉” 指经脉,根据前句以 “五脉” 代指 “诸阴之脉” ,推测 “三阳之脉” 可代指诸阳脉。《灵枢·四时气》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的 “三阴” 不能确定是指足三阴经或足太阴经。《灵枢·寒热病》: “皮寒热者……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骨痹……取三阴之经,补之。” “三阳” 当指经脉,指三阳经的总称或单指足太阳经,其余两处同。

2.2.2 其他

《灵枢·通天》虽无三阴三阳的字迹,但提出阴阳五人,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之人,并释道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 ,可谓与《素问·阴阳离合论》的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 相照应。

2.3 《难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论述

2.3.1 脉象

“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四难》)此三阴三阳如《素问·阴阳别论》,泛指三个属阴和三个属阳的脉象,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

“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七难》)这里的脉象不同于上,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脉,是对《素问·平人气象论》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的继承发展。

2.3.2 十二经脉

《难经》中三阴三阳和手足连用,属十二经脉范畴: “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 (《二十三难》) “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足少阴气绝,则骨枯……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 (《二十四难》) “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 (《六十难》)

3 《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特点外延及其传承创新

3.1 《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特点及外延

3.1.1 《素问》

《素问》中三阴三阳的含义较广:①其中脉象和经脉最不易区分,当三阴三阳与二阴、二阳、一阴、一阳并列时多指脉象,当三阴三阳专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时则多指经脉;②三阴三阳与手足并见时基本上属十二经脉范畴;③ “三阴三阳” 相连出现大概率指六气或六部分,三阴三阳指六气主要出现在七篇大论;④三阴三阳指开阖枢仅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但其应用广泛、影响深远。

3.1.2 《灵枢》

《灵枢》的经脉、经别等篇对十二经脉的循行、病候等描述已相当完善,《灵枢》中的三阴三阳几乎均指经脉,多属十二经脉,进一步推测六经脉可谓是十二经脉的雏形,分手足即为十二经。有研究表明,手足同名经之间 “同气相求” ,在结构循行上相连或相通,在功能气化上运动规律相同[5]。

3.1.3 《难经》

《难经》中三阴三阳的含义明确,指脉象或十二经脉,是对《内经》的继承发展。

3.1.4 补充

三阴三阳并不只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可以是与一阴、一阳、二阴、二阳并列的泛称;三阳与太阳、二阳与阳明、一阳与少阳、三阴与太阴、二阴与少阴以及一阴与厥阴不完全等同,但其关系非常密切,可以理解为标异本同。本文提取的是三阴三阳含义的单个要素,但是其各个含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可以相互联系,如上述的三阴三阳六部脉[4]即是五运六气与脉象的结合。

3.2 《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传承创新

三阴三阳在《内经》《难经》中指经脉和脉象的含义较多,现在的经脉体系仍是以《灵枢·经脉》十二经络为主体,还有头针、腹针等结合全息理论或现代医学知识的新针灸体系。不过当前鲜有将三阴三阳运用于脉象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发掘创新。当前三阴三阳运用于开阖枢和六气方面方兴未艾,其特点在于三阴三阳不同方面含义的结合,并通过六经气化学说与六经辨证相联系。这些传承创新都离不开三阴三阳为一分为三之二的一气的六部分。六部分虽为泛称,却正好成就了其含义之灵活广泛,其理论层次之高,属于无所不包的哲学的方法论[6],在应用上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3.2.1 三阴三阳开阖枢的传承创新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开阖枢强调了一分为三之二的一气,阴阳冲和,积传一周,可谓是一气周流理论的重要源头。顾植山教授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六分系统,表述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三阴三阳六气说,将其与五运六气结合[7]。还有学者将开阖枢与经脉相联系,提出经络别通理论[8];或将开阖枢与六经气化相结合[9],认为伤寒六经与三阴三阳六气一脉相承[10],已是跳出《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三阴三阳本义的进一步延伸。

3.2.2 三阴三阳六气的传承创新

气化与运气相互联系,气化活动源于日月星辰的运行,形成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从而形成运气学说[11]。运气学说又反映着气化状态,如太阳寒水之气, “寒” 属六气, “水” 属五运, “太阳” 属六部分之一的属性,它们虽象不同,但都反映着共同的气化本质[12]。六经与运气也可以有联系,六经为太阳出入地面形成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如太阳寒水代表天之阳气多时(太阳)地面多寒气流行,其余三阴三阳同理[13]。而六经气化学说是运用标本中气理论研究伤寒六经病证的方法[14],刘渡舟认为,气化学说有机地与六经辨证结合,反映六气阴阳的幽微玄妙变化难极,其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15]。

4 结论

4.1 《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三个指代

①太阳、阳明、少阳和(或)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②单指太阳或太阴;③泛指3个属阴的脉象和3个属阳的脉象。

4.2 《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四类含义

①脉象,包括特指的6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和泛指的六种脉象,即浮、沉、长、短、滑、涩六脉(其中浮滑长为3种阳脉,沉短涩为3种阴脉),以及去、至、静、动、迟、数六脉(去静迟为三种阴脉,至动数为三种阳脉);②经脉,包括六经脉和十二经脉2种;③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和太阳寒水之气;④开阖枢——阴阳离合的3种状态,即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

4.3 三阴三阳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意义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部分内容,如《素问·热论》的三阴三阳主要是经脉循行与病症的结合,而《伤寒论》中三阴和三阳含义更广泛,除了指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和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外,还融合了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其六经传理论也与运气学说密切相关[16]。将六经辨证与开阖枢、六气、气化学说以及经络和三阴三阳脉法等相联系,促进了后世对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丰富,应用空间的拓展,值得不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三阳太阴脉象
罪恶聊天群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