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1-01-08 04:53李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课标语文课程初中语文

李雯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领域,目前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多种多样,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旧未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部分教师对新《课标》解读得不够透彻,阅读教学也往往是在为升学考试打基础。为此,本文将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充分地结合新《课标》中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和“初中学段阅读要求”来探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14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旨在与《课标》紧密结合,围绕“以基本理念为基础”“以学段阅读目标为重点”来探讨关于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将“语文素养”放在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充分说明其重要性。此外,不仅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到了“语文素养”,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素养”并无较大区别。可见,“语文素养”是贯穿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的,且这些要求均在阅读教学中有所体现,即便是识字写字、写作和口语交际,也不是与阅读教学相分离的,在这几方面的能力提升中也能找到阅读的“影子”。因此,笔者认为应把这一基本理念作为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南和导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和培养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解读其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2.“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基本理念

如若只是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而没有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堂仍然很有可能会偏离正轨,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阅读亦是如此。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清楚语文教育的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而言,它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认真细致地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真切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汲取积极有益的营养,构建自身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言,它强调的是学生对于中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语文素养”和“语文教育特点”是我们进行教学需掌握的必要内容,而第三、四条基本理念则是在此基础上使得语文课程更为充实。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明白“阅读,始终是读者自愿、自主地与文本对话”。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初中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知识已经开始产生了一种能动性,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此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提供恰当的帮助和引导,留给学生合作探讨的空间,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合作,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阅读教学势必能够激发出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课文所蕴含知识和价值的欲望。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意味着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无论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还是在活动的创设上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使得我们的课堂在学生思考和答疑的过程中散发出“开放而有活力”的光芒。在对教材和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时,我们不仅要从文章本身出发,同时还应该从教学对象的学情、认识及其发展、个体经验等方面出发,这样是为了搭建一个能够连接学生与文本的桥梁,通过把握学生的经验来确定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把握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程度来确定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以求最大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这四条理念实际上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基本导向,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二、将初中学段阅读要求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在阅读教学中,若要准确地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把握,那势必要将新《课标》对初中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作为重点。因此,笔者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阅读方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把握阅读教学的侧重点

王荣生教授认为:“各种阅读表达方法与各种文本表达体式相关联。”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文本,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呢?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不同阅读方法和不同文本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以便教师能根据文本知道如何选择更为合适的阅读方法,使它们合理地结合。如当文本为说明文、新闻这类实用性文章时,可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法,更快地帮助学生获取有用信息;而文本为小说、散文、戏剧这类文学作品时,采用朗读、精读,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美,捕捉到更为细致的情感线索。此外,我们也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需要鉴赏语言之美时,可采用朗读的方法;要整体感知文章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需要体会感悟时,可采用精读的方法。

2.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在初中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两次提到了“欣赏”“品味”这两个词,意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然而,教师在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李传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事实上完成了一场‘伪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伪学习’‘伪赏析’。”对此,他将原因归为,由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掌控意识过高,目标意识过强,一方面使得学生急于寻求答案,而忽略了阅读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而限制了学生阅读的深度与真实性。可见,审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合理地設置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两项基本理念,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创设有层次的问题和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与思考空间,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挖掘文章中的“真美”。

3.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笔者认为,应该把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基于新《课标》中初中阶段的阅读对“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图书馆、网络来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这一要求,也是基于倪文锦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这一观点。初中阅读相比较于小学,所需要掌握的文章内涵更为深刻,所以学生们在进行阅读之前所搜集的材料越多,对于文章认识得越充分,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将会从所教学的文章中发掘深层次的文学价值。另外,引导我们的学生“动”起来,比起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有可能真正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实际上,在搜集资料、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会有助于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切实增强其思维和语文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主要连接中小学和普通高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在促进中小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中,研读新《课标》是基础。本文中,笔者根据新《课标》的相应内容,力求从宏观到微观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当然,笔者也认为新《课标》中所蕴含的价值不仅于此,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挖掘和探讨,以便促进语文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

[3] 李传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文体审美特质的呈现》,《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课标语文课程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