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教育方针百年演进的战略逻辑

2021-01-08 07:40高书国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育方针中国共产党

摘  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百年征程中,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和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演进、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其发展轨迹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人民逻辑和未来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演进发展;战略逻辑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6-0005-10

作者简介: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2021年11月8 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并通过了建党百年来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和本质特征分析,教育的百年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为谁培养人”“为什么办教育”等重大教育命题的征程,也是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再到理论自信的百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科学把握教育问题的党性与人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未来性,立足国家使命,确定教育战略,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阶段教育的使命与服务对象问题,解决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课题。

一、党的教育方针演进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以时间为节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体现出的自身演进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党的教育方针的确立,是一个逐步探索、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过程,适应并服务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核心引领作用,并逐步演进成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核心思想。

(一)1921—1949年: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为谁培养人”的初步探索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进行了长期而艰苦卓绝的积极探索。这一时期,党的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唤醒民众、培养干部、打赢战争。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乡村中涌出来”[1]。

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学校是红色教育的根脉与雏形,在培养革命干部以及探索人才培养方式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根据地建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培养革命干部、实现革命斗争胜利为目标,并于1932年春改名为中国工农红軍学校,重点培养军队高级干部和高级专业人才。1933年3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这是一所党校性质的学校,重点培养高级干部和白区工作人员。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为任务。同年,中央教育干部学校成立,培养根据地文教干部和教师。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不仅创办各类学校,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教育总方针”的战略问题。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3]在此方针引导下,革命根据地教育呈现崭新的风貌[4]。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教育工作目标集中于取得战争的胜利。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5]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6]。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是调动一切力量打赢战争。毛泽东强调,“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8年,毛泽东指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培养能打仗、打得赢的人,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核心所在。

政治性、国防性、人民性和普及性是这一时期教育的突出特点。在这一时期,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干部,内容包括党、政、军、师范、医药、艺术、农技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庞大的抗战教育体系。自1937年至1939年短短两年时间,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有政治觉悟和军事斗争知识的抗战干部。1941年1月,作为军事学院前身的八路军军政学院成立,成为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的高级军政干部学校。1941年9月,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斗争经验的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创办了一批高等院校,主要是专科或相当于专科以上的学校,包括学院、公学、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正规大学的初步探索。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如徐特立、成仿吾等一批革命教育家,对建立中国新型教育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是在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仍开始着手免费教育制度设计。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提出要“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实行干部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将“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提上边区发展日程,把眼光放在“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之上。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建设新中国,因此教育工作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着眼于培养为国家建设而奉献的优秀人才。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强调:“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7]1949年4月,在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宣布:“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及其他一切公益事业。”[8]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教育发展、人民利益和国家建设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谋略。

(二)1949—1977年: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为谁培养人”的实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从未来国家发展战略视角指出,要“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9]。

在“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1954年,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會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10]比较早地将美育作为人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第一次正式、完整且权威性的表述,在党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方针发展演进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2]。1958年,中国试图突破已有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力图探索一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开展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13]。

(三)1977—2011年: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谁培养人”的理论创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教育率先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政治需要和教育理念。1983年,邓小平更加鲜明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面向世界的教育现代化方向[14]。

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5]进一步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根本要求[16]。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也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1998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7]这充分阐明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方针理念。

2006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8]这一论述,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逻辑集中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上。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到新境界、新水平

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和人才培养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培养什么人”问题上的理论创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坚持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养起来,“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9]。

二、党的教育方针演进的政治逻辑

政治逻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服从并服务于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促进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承担战略任务的政治正当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是打赢战争,实现民族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是加快发展,造福人民。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就提出了“培养将来独立、自由、幸福的中国建设者,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20],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建设者”的目标。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1]建设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从战争阶段转入建设階段的核心使命和政治担当,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逻辑恰恰体现于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培养“为谁服务”的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党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为政治服务的典型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总体研判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2]。因此,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回答和解决教育服务方向问题的最初答案。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两个关键词,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3]。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党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服务的特征

1977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在教育领域,人们推翻了“左”的错误下形成的“两个估计”,率先从指导思想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使教育事业在短期内重新回归到正常发展轨道。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2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教育发展重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发展上。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战略命题,这为我国教育发展重心的转移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5]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6] ,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7],将“两个服务”正式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

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党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积淀的过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在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中提出了“教育强国”的理念。实现党性、国家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和培养目标的显著特征。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表现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8],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教育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30]。

经过几代领导人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整体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全面改善,人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三、党的教育方针演进的人民逻辑

人民逻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通过教育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求人民解放、实现共同富裕所体现出的教育目标性。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教育方针同样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思想、人民的意志、人民的立场。人民逻辑是党的宗旨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初心

转变旧中国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工农群众为主体,提高教育参与程度,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导内容。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中华民族新文化及新教育的构想,“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31]。

人民逻辑是中国教育的初心,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初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32]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更加明确地提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3]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并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新中国教育工作目标[34]。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演进过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为人民服务深刻地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开放进程中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就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逻辑。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5],“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36]。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在国家规划与政策层面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命题,要在未来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扫除文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致力的教育发展长期战略目标。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扫盲工作,为了人民扫盲,扫盲为了人民,扫盲成果由人民共享[37]。据统计,从1949年到201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8亿人之多,全体人民特别是工农阶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升[38],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战略转变,人民群体真实地享受到了扫除文盲所带来的文化提升、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等切实利益。

简言之,教育发展成果始终惠及人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使命、发展任务、工作职责和最终目标,高度契合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更高层级上体现了中国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性[39]。

(三)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战略主题

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战略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4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1]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42]。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43]。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44]。

概括而言,以教育的人民性为切入点来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方针,将党性与人民性紧密结合、完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想,體现和践行党的宗旨,实现更加公平、更富质量的教育。

四、党的教育方针演进的未来逻辑

未来逻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改革开放,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的理论先进性。开放,是我国教育所秉承的发展思想和战略逻辑,也是党的教育方针演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一)未来逻辑表现为教育方针演进发展中的开放精神

在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施政治、经济和教育封锁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坚持向世界学习。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强调,“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4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向世界各国学习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的视野和广博的胸怀对待、学习人类的科学知识与优秀文化,并将其转化为中国思想的一部分,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服务。但是这种过程不是一个盲目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广泛的、有选择的、有目的的自我学习过程。

(二)未来逻辑表现为教育方针对高质量现代化教育的追求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积极向世界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开放后面向世界,先后向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学习先进思想、先进理论,汲取失败教训。中国教育在发展中不是简单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单一理论和单一模式,而是汲取这些国家先进教育思想的元素,依据中国文化、中国制度和中国优势进行自主式学习,走自力更生、自主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中国教育在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是中国教育从“以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高质量教育体系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战略内涵,其核心在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确定的“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中,中国特色是本质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世界先进水平是公共价值,是中国教育所具备的世界性的共同价值;优质教育是内在品质,是中国教育所具有的品质特征。

(三)未来逻辑表现为党的教育理论不断创新发展

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和提升的过程。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了“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46]。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中,第一次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的代表大会坚持并重申党的教育方针,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方针及其理论的一贯性、持续性和发展性。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7],将美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8]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9]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重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5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简而言之,关于育人目标的探索,充分體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上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52]。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3] 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54]。中国共产党在教育上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实践—思想创新—理论自信”的长期探索过程,这不仅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和提升过程,还体现了党的教育思想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内在品质,党的教育方针演进、发展、创新的历史,正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发展史,是中国教育持续探索、改革、发展并走向自信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40.

[2] 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M].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285.

[3]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

[4] 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J].教育研究,1999(10):3-8.

[5] 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9.

[6]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6.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2.

[8]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0.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M].北京:中华书局,1952.

[10]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9.

[1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781.

[1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27):583-588.

[13] 车吉心.齐鲁文化大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298.

[14] 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J].教育研究,1999(10):3-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M]//常用教育法律法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0.

[16] 杨天平,狄伟锋.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6(03):9-18.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常用教育法律法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1.

[18] 中国政府网.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EB/OL].(2004-07-24).http://www.gov.cn/ldhd/2004-07/24/content9795.htm.

[19] 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20]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

[21] 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4年9月15日)[M]//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50.

[2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7.

[23] 王亚晶.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演进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21(06):3-14.

[24]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6-107.

[25]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2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EB/OL].(2001-05-2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

60920.htm.

[27] 江澤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

[2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

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0]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2/c64036-30289666.html.

[3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08-709.

[3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33]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34] 中国教育报.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EB/OL].(2019-09-16).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9/t20190916_260568.html.

[3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36]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4.

[37] 高书国.中国扫盲工作的成就与经验[J].基础教育参考,2014(07):12-18.

[38] 高书国,杨晓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从战略追赶到局部跨越[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9.

[39] 高书国.从文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道路自信:中国教育70年的初心与担当[J].人民教育,2019(18):25-29.

[40]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05-31).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7/

t20190715_133131.shtml.

[41]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2016-01-18).http://cpc.people.

com.cn/n1/2016/0510/c64094-28337020.html.

[42] 翟博.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J].中国高等教育,2021(01):20-28.

[4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4]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4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

[46] 教育部.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EB/OL].(2016-11-09).http://www.jyb.cn/zyk/jyzcfg/200908/t20090812_57047.html.

[47] 中共教育部党组.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J]. 人民教育,2003(09):8-12.

[4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9.

[4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5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

2017-10/27/c_1121867529.htm.

[5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

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EB/OL]. (2021-08-12).https://www.fmprc.

gov.cn/ce/cegv/chn/ztjs/ajljdiowqjk/t1910119.htm.

[53] 高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J].人民教育,2020(01):23-27.

[54] 石中英.“培养什么人”问题的70年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51-57.

猜你喜欢
教育方针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职教发展的四个“坚持”
简述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现实意义(上)
如何改变当前畸形的高效课堂
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