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高工作面安全过断层预注浆加固技术

2021-01-09 05:37王强强
山东煤炭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冒顶浆液裂隙

王强强

(山西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山西 晋城 048000)

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开采过程中会遇到工作面过断层等工程问题。当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遭遇断层或陷落柱等构造时,煤壁及顶板极不稳定,容易引发片帮、冒顶事故,影响安全生产[1-2]。目前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多采用化学浆液对其进行加固。化学浆虽性能优异,但其有毒,有腐蚀性,价格贵,且含有氯、磷元素等,对煤炭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只能当作应急材料,不宜大量推广使用[3]。而无机材料虽在性能上低于化学浆,但其低成本、环保等突出优势得到矿区大范围注浆的广泛使用[4]。本文针对晋煤集团赵庄矿5312 大采高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遇到断层问题,利用钻探孔精确掌握断层分布位置,设计注浆钻孔布置方案[5],同时利用研发的高性能无机注浆材料对断层区域进行超前注浆加固,为解决工作面过断层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也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1 工程背景

5312 综采大采高工作面位于赵庄矿五盘区,开采3 号煤层,工作面走向1623 m,倾向294 m,煤层平均厚度4.8 m,平均倾角3°,为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工作面共布置三条顺槽,其中53121 巷为工作面运煤巷、进风巷,53122 巷为工作面回风巷、辅运巷,53123 巷(原5311 工作面53112 巷)为工作面进风、辅运巷。

在工作面巷道掘进过程中揭露正断层F490,断层倾角约60°,落差0~10 m。由于断层落差较大,将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为全面掌握断层分布、影响范围,对工作面地质构造进行槽波探测后,对断层区域施工了钻探孔,为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依据。断层分布和探孔布置如图1 所示。其中,断层影响范围为工作面推进280~480 m,采用工作面硬推过断层方法。

图1 工作面布置及断层分布图

2 断层位置及钻孔设计

为使浆液能够起到固结破碎煤岩体的作用,在注浆前必须保证钻孔终孔位置进入需要加固的层位,这样浆液才能起到加固效果。即在注浆钻孔设计前,应先掌握断层上下盘煤岩体之间分布,之后据此调整工作面综采设备的机采高度等参数。同时,为保证注浆效果,根据探孔结果先对4 个钻探孔位置进行注浆钻孔设计,再依次对所有钻孔进行设计。利用打设的钻探孔来判断断层揭露情况,选取1#探孔、2#探孔、补2#探孔、5#探孔共4 个具有代表性的探孔进行分析。

2.1 机采高度范围设计

根据钻探孔分析结果,机采时支架上抬角度应尽量大,但上抬角度不宜超过10°,避免支架倾倒引发事故;当机尾距断层面距离在6 m 左右时,即可上抬进入下盘煤。部分探孔钻孔布置示意图如图2 所示。

图2 部分探孔钻孔布置示意图

2.2 注浆钻孔设计

根据断层在工作面的分布情况,确定本次注浆实施范围为回采进度的280~480 m,以关键探孔参数为基础进行其余钻孔设计,来适应断层分布的空间差异性,保证注浆加固效果。

为不影响工作面正常回采,选择在53121 巷的巷帮布置钻孔。为提高注浆效果、节约钻孔施工量,钻孔设计为上、下两排,呈“三花”布置。上排孔孔高2.0 m,为加固断层影响区域顶板破碎煤岩体,上排钻孔终孔位置应位于顶板上方1.0 m 范围内。下排孔孔高1.1 m,为保证浆液扩散在破碎煤体中,钻孔终孔位置保证在机采高度范围内,其深度应进入下盘煤10 m 左右。上、下两排钻孔间距10 m,孔径均为75 mm,孔深45~75 m。以1#探孔断层分布为例,如图2 所示。钻孔设计平面图如图3 所示。

图3 注浆钻孔布置平面图

3 注浆材料及注浆时机选择

3.1 注浆材料选择

由于在注浆过程中是对工作面断层区域进行预注浆,因此对注浆材料的性能有较高要求。对于深孔预注浆工程,由于钻孔深度大,浆液需具备良好的流动性才能到达注浆加固区域,同时还应保证浆液在输送、流动过程中不发生泌水等浆液性能折扣现象。同时,超前注浆区域多位于塑性区,该区域围岩裂隙发育不完全,存在微小裂隙,因此,为保证浆液起到加固大多小裂隙的效果,注浆材料应为超细颗粒浆液,配合注浆高压力的作用,深入微小裂隙。本次预注浆施工在大采高工作面,推进速度快,因此,浆液在固化后应具备早强特性,在工作面推进至断层区域时,固结后的煤岩体具备较高的强度,防止片帮冒顶事故发生。

针对以上分析,本次注浆加固采用晋煤集团研发的联邦加固高性能注浆材料。该注浆材料为单液超细水泥,材料细度达1250 目,在使用时按照水灰比0.6:1 加水搅拌,1 h 内不发生泌水现象,仍具备良好流动性,在2~3 h 内浆液逐渐稠化直至完全失去流动性,约10 h 完全固化,其固结体1 d 抗压强度16 MPa,3 d 抗压强度26 MPa,7 d 抗压强度可达32 MPa。该材料失流、硬化和固结体强度参数等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深孔预注浆需求。

由于围岩浅层区域比较破碎,在注浆过程中会出现漏浆情况,而上述单液材料失流时间较长,不能很好地进行堵漏,同时也会造成钻孔深部注浆量过小,折扣注浆效果。为此专门研发一种双液注浆材料,该材料由两种无机矿粉组成,在水灰比1:1的条件下混合后,能够在2~5 min 左右失去流动性,20 min 后即可硬化,2 h 强度可达8 MPa。在注浆过程中,可先对围岩破碎区域使用双液材料进行注浆,提前形成浅部止浆层,为深部注浆提供密闭空间,提高深部注浆量,优化注浆效果。

3.2 合理注浆时机选择

由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存在,煤壁前方不同区域煤岩体破碎程度不同。现场观测在工作面0~20 m 左右的超前支承压力上升区围岩裂隙发育程度高,可注浆量大,但由于距离工作面过近,裂隙贯通条件下的煤壁容易出现漏浆情况。在工作面前方55 m 左右以外的范围内,围岩不受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裂隙不发育,可注性较差。而工作面前方20~55 m 的超前支承压力下降区域,围岩受支承压力影响,出现一定张开度的裂隙,在此时进行注浆,注浆压力适中,可适当提高注浆量也可避免漏浆现象,同时也可为注浆材料提供充分的强度增长时间。

因此确定合理注浆时机在工作面前方25~45 m处,随着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的前移形成移动注浆。

3.3 注浆参数

对于深部注浆,应达到劈裂微小裂隙的注浆效果,注浆压力应在25~30 MPa 之间。在注浆堵漏时,应适当减少注浆压力至3~8 MPa,堵漏完成后开始增加注浆压力。

4 注浆效果考察

为检验注浆效果,在工作面过断层期间进行推进速度统计,根据结果将工作面推进阶段分为五个区域进行分析。注浆前后推进速度统计如图4 所示。

5312 工作面正常回采推进速度为3 m/d,随着工作面进入影响区域,工作面平均回采速度逐渐下降至1.36 m/d;当工作面机尾开始揭矸时,平均回采速度下降至1.18 m/d;在工作面大部分揭露断层时,工作面共发生3 次片帮、冒顶现象,由于消耗部分时间处理冒顶,工作面平均回采速度降至0.88 m/d。

进入注浆区域后,工作面未发生冒顶,最大片帮深度0.5 m,连续架次不超过3 架,回采顺利,平均推进速度提升至1.35 m/d,工作面日产提升了53.4%;工作面揭露断层结束后,推进速度达到正常的回采速度。

图4 注浆前后推进速度统计

5 结论

(1)利用钻探孔判断工作面断层的分布情况,预测了下盘煤位置,确定了采高范围,并以此设计了具体的注浆钻孔参数。

(2)根据深孔注浆和浅层堵漏需要,研发了高性能单液注浆材料和双液堵漏材料,优化注浆加固效果。分析确定了工作面前方25~45 m 为工作面过断层期间的合理注浆时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形成“移动注浆”。

(4)经过对断层区域超前深孔注浆加固,有效减少了工作面的片帮、冒顶事故的发生,实现了工作面安全、快速过断层。

猜你喜欢
冒顶浆液裂隙
考虑滤过作用及黏度时变性的盾构壁后注浆扩散模型研究
充填作用下顶板底部单裂隙扩展研究①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裂隙影响基质渗流的数值模拟1)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吸收塔浆液品质简化定量分析模型及应用
粉煤灰掺量对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浆液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