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置煤矿2-1052 辅助运输巷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2021-01-09 05:37张凯华
山东煤炭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采动煤柱锚索

张凯华

(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山西 霍州 031412)

动压巷道如何安全施工并维持稳定,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锚杆支护技术作为当前煤巷的主要支护方式之一,能够有效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1]。但动压巷道的锚杆支护合理参数确定,因地质等条件复杂多变,参数也有所差异,对此,大量学者进行研究:康红普等[2]结合煤巷支护理论基础,对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进行进一步研发,提出高预应力、强锚固支护体系;谷拴成[3]结合矩形巷道顶板变形机理,推导出了保证巷道稳定情况下拉杆预紧力的理论表达式。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针对煤巷支护领域已有多数成果出现,但由于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生搬硬套难以适用现实情况,故需要结合矿井实际情况采取行而之效的支护措施。

辛置煤矿回采巷道布置采用“一面三巷”型布置方式,即一个回采工作面包含区段运输平巷、区段回风平巷、辅助运输平巷三条顺槽。其中,辅助运输顺槽在上一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对下一工作面兼用作回风,故辅助运顺顺槽经历掘进、一次采动、二次采动三次开采扰动。在二次采动期间,巷道整体支护效果较差,煤壁片帮、巷道底鼓现象较为严重。为此,以辛置煤矿2-1052 辅助运输顺槽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2-1052 辅助运输巷矿压规律,并采取现场试验的方法,对辅助运输顺槽进行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1 工程背景

2-1052 辅助运输顺槽服务于2-1052 回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在2#煤层中,巷道平均埋深320 m,矩形断面。巷道净宽4.8 m,净高3.5 m,净断面积16.8 m2。2#煤层平均厚度4.2 m,平均倾角6°。基本顶为中粒砂岩,平均厚度1.7 m,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平均厚度6.4 m,直接底为砂质泥岩,平均厚度1.1 m,基本底为中粒砂岩,平均厚度10.6 m。

2-1052 辅助运输顺槽原支护方式采用锚网联合支护,顶板每排6 根Ф 22 mm×2500 mm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900 mm×900 mm;帮部每帮5 根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900 mm×900 mm。每跟锚杆均采用1 卷CKB2340 树脂药卷进行锚固,同时搭接金属网。顶板锚索采用Ф21.6 mm×7300 mm,锚索间排距1800 mm×1800 mm,每根锚索采用2 条CKB2340 药卷进行锚固。2-1052 辅助运输顺槽原始支护断面图如图1 所示。

图1 2-1052 辅助运输顺槽原始支护断面图

2 巷道变形及原因分析

(1)岩体强度较弱。2-1052 辅助运输顺槽布置在2#煤层中,2#煤层岩体强度较弱,普式系数f=1.9,属软弱煤层,自身承压效果不理想,回采产生的采动应力使得巷道周围岩体较破碎,易发生大面积变形。

(2)支护强度较差。2-1052 辅助运输顺槽帮部支护采用Ф22 mm×2500 mm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支护,未打锚索。分析造成巷道大幅变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巷道帮部整体围岩较破碎,无法承受上覆岩层产生的力,进而传递至巷道顶底板,造成巷道周围岩体大幅破坏。

(3)重复采动影响。2-1052 辅助运输顺槽在使用过程中,先用作2-1052 工作面的材料运输及人员通行,工作面回采完毕后,继续留作2-1053 工作面回风。故该巷道历经“一掘两采”三次开采扰动,尤其在二次采动期间,巷道实际支护体已无法满足巷道使用需求,使得巷道大面积变形。

3 现场实测

3.1 观测方案确定

原支护状态下,观测区域选定为2-1052 辅助运输顺槽距巷道开口700 m处,观测区域选定为100 m,区域范围内共设立2 个测站,测站间距50 m,采用锚杆测力计测力方法对锚杆受力数据进行采集,对巷道的锚杆载荷进行观测。2-1052 辅助运输巷现场观测方案图如图2 所示。

图2 2-1052 辅助运输巷现场观测方案图

3.2 观测结果分析

对测站1、2 测力结果进行统计,如图3 所示。监测结果中,左帮为煤柱帮,右帮为回采帮。由图3(a)可知,煤柱帮锚杆应力峰值为5.6 MPa,顶板锚杆应力峰值5.8 MPa,回采帮锚杆应力峰值6.1 MPa。应力峰值出现位置均处于距工作面24 m 处,故推测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24 m 左右,且回采帮锚杆受力高于顶板锚杆与煤柱帮锚杆。分析原因是由于回采帮在临近工作面回采,先一步受到工作面开采扰动,采动应力传递至回采帮后在回采帮上重新分布,进一步传递至顶板及煤柱帮。由图3(b)可知,煤柱帮锚杆应力峰值为7.2 MPa,顶板锚杆应力峰值为7.6 MPa,回采帮锚杆应力峰值8.1 MPa。回采帮锚杆受力高于煤柱帮与顶板锚杆,应力峰值出现位置距迎头距离为22 m,基本与1#测站分析结果相同。

4 支护方案优化

结合对2-1052 辅助运输顺槽观测结果,认为回采帮受力最大,顶板次之,煤柱帮最小,故通过对巷道顶板及帮部进行加强支护,可以较好地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对比巷道原支护方案发现,巷道原始支护状态下帮部未打锚索,帮部支护较差,故通过对巷道两帮补打锚索进行加强支护,同时缩短锚杆间排距。确定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顶板锚索改为Ф21.6 mm×8200 mm,每根锚索采用2 条CKb2340 和3 条Z2360 树脂锚固剂锚固,间排距1700 mm×1600 mm,锚索每排三根;帮部锚索规格参数为Ф21.6 mm×8200 mm,锚索每排两根,间排距1700 mm×1600 mm,同时施加减磨垫圈以提高锚杆、锚索预紧力。优化后的支护断面图如图4 所示。

图3 测力锚杆现场监测结果图

图4 优化后的支护断面图

5 应用效果

在2-1052 辅助运输顺槽距离巷道开口1000 m位置处建立测站1 处,监测巷道表面位移变化情况。监测方法仍采用“十字”布点法进行监测,统计距迎头一定距离范围内巷道变形情况如图5 所示。由图5 可知,工作面最大顶板下沉量为28 mm,最大两帮移进量为25 mm,最大底鼓量为15 mm。与原支护相比,无论顶板、两帮、底板变形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5 巷道变形情况

猜你喜欢
采动煤柱锚索
上保护层开采遗留区段煤柱现存状态研究
沿空掘巷小煤柱合理宽度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工作面过多断层支承压力演化规律研究
厚煤层预采顶分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研究
辛置煤矿2-104综放工作面合理留设煤柱尺寸研究
煤矿采动顶板“上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受动压影响的运输联络巷修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