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支架“象鼻”手术在B 型夹层中的应用

2021-01-10 10:41赵宏磊白涛薛金熔刘永民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锁骨夹层插管

赵宏磊 白涛 薛金熔 刘永民 孙立忠

主动脉夹层发病凶险,自然预后极差,根据其累及部位分为Stanford A 型和B 型夹层。 A 型夹层治疗的有效方式为外科治疗,而B 型夹层的治疗仍存在争议。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首选治疗方案,大部分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1]。 对于部分复杂型TBAD 的年轻患者,多中心采用了支架“象鼻”手术的外科治疗[2-4]。 经典的支架“象鼻”手术采用右侧腋动脉插管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而我们采用了10 mm 直人工血管进行了手术改良,并做了部分病例,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纳入2019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改良支架“象鼻”手术的7 例复杂型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性6 例、女性1 例,年龄29~50 岁,平均(40.29±7.52)岁;所有患者均合并高血压,体质量60 ~110 kg,平均(91.43±17.73) kg,其中≥90 kg 5 例。 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弓切口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 术后出院前均复查主动脉CTA。 复杂型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定义为B 型主动脉夹层,其原发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1.5 cm,或主动脉夹层原发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小弯侧,主动脉弓远端锚定区不足/没有锚定区者[5]。

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手术。 ①仰卧位,全麻消毒,正中开胸,游离头臂血管分支,体质量≥90 kg 的患者同时游离右侧股动脉备用(建议斜切口);②肝素化,取Vascutek 10 mm 直人工血管与无名动脉端侧吻合,5-0 滑线连续缝合,排气,经人工血管插入8#进口动脉插管,排气孔接头预留排气管,大体质量患者同时行股动脉插管,右心房插入腔房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上肺静脉置左心引流;③降温过程中将左锁骨下动脉根部离断,根部缝闭,人工血管与锁骨下动脉远端5-0 滑线连续缝合行端端吻合,应用之前预留的排气管进行锁骨下动脉灌注;④心室颤动后阻断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行心肌保护;⑤待鼻咽温降至25 ℃左右,经人工血管选择性脑灌注,钳夹股动脉插管。 灌注流量以维持左上肢血压20~40 mmHg (1 mmHg =0.133 kPa)为宜。 阻断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远端停循环,经主动脉弓切口直视顺行置入术中支架(Cronus TM,Microport,上海微创)。释放支架后,全层、全周连续缝合术中支架血管于主动脉弓远端管壁正常部位;⑥排气,偿还氧债,复温,开放升主动脉。 并行循环,停机,反复探查无明显出血后,将动脉插管移位到腔房管输血,无名动脉人工血管与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完成无名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⑦静脉滴注鱼精蛋白,警惕过敏反应,回输机器血后早期拔除静脉插管,止血,关胸。 手术效果见图1~2。

图1 传统支架“象鼻”手术 注:LSA:左锁骨动脉LCCA:左颈总动脉 IA:无名动脉 VG:人工血管

图2 改良“象鼻”支架手术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 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5~5.5 h,平均(4.86±0.38)h,体外循环时间129~163 min,平均(145±12.9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59 min,平均(44.43±7.93)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 ~32 min,平均(24.29±4.50)min,脑灌注流量5 ~8 mL·min-1·kg-1,平均(6.71±1.38)mL·min-1·kg-1,深低温停循环鼻咽温23.5 ~26.8 ℃,平均(25.21±1.16)℃,深低温停循环左上肢血压20 ~31 mmHg,平均(25.58±4.65)mmHg,术中动脉插管位置:无名动脉人工血管+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插管4 例,无名动脉人工血管+右股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插管3 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 ~15 h,平均(10±2.65)h,监护室滞留时间1 d,术后住院时间6~8 d,平均(7.14±0.69)d,无手术死亡,支架周围假腔闭合率100%,股动脉切口延迟愈合1 例,无吻合口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讨 论

主动脉夹层是一类灾难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凶险,自然预后差。 孙立忠教授在Stanford 分型的基础上,对主动脉夹层进行了细化分型[5]。 其中将B 型夹层根据降主动脉累及范围分为B1、B2 和B3;根据弓部有无受累分为S 型(简单型)和C 型(复杂型)。 大部分BS 型主动脉夹层经过TEVAR 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6],但对于BC 型夹层,腔内血管介入技术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接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激光打孔技术或者Castor 分支支架系统的应用[7],仍无法有效避免I 型内漏的发生。 因此对于年轻的BC 型夹层患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的患者,我中心建议支架“象鼻”手术为首选方案。 结缔组织病患者行二期胸腹主动脉替换的可能性大,术中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便于二期手术的阻断和吻合。

支架“象鼻”手术与其他微创手术相比各有利弊。 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术后监护等对于血管外科医生学习曲线较长,难度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腋腋颈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TEVAR 的复合手术(Hybrid),但对于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和结缔组织病患者而言,其应用值得商榷。 而相关报道表明[8-9],Hybrid 手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比较高。 Bünger 等[8]报 道,Hybrid 手 术 治 疗45 例TBAD 患者,院内病死率为11.1%,早期与晚期内漏发生率分别高达27%(12/44)和43%(13/30),再干预率达到18%。 对于心外科医生而言,已经具备基本的心外科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习曲线相对容易,因此在各省市心外科推广已经比较普及[10-12],多组报道显示[10,12]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不高,表明手术安全可行。

长期的临床应用中此术式也暴露了一些弊端。最常见的是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出现右上肢的感觉麻木和肌力减退,多数患者是因为臂丛神经的牵拉损伤,给与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可慢慢恢复,少数患者是因为臂丛神经的直接损伤所致,无法恢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腋动脉插管时需要阻断腋动脉远端,导致右上肢的持续缺血,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缺血坏死。 本组病例数较少,但≥90 kg 的患者占71.4%(5/7),以大体质量患者为主,这也是近年来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一大特色。 肥胖增加了腋动脉游离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动脉插管的困难,泵压高,严重者可损伤腋动脉出现夹层,增加手术的难度,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副损伤。 部分患者左锁骨下动脉位置较深,游离困难,还有部分患者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距离较远,这两方面因素增加了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的难度,容易出现吻合口狭窄或者出血。 部分患者左颈总动脉纤细,左锁骨下动脉反而较粗,转流后会不会影响左颈总动脉的血供也是目前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左侧椎动脉窃血反向供应左上肢,对脑部血供有无影响未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术式做了一些改良,术中应用一段10 mm 直人工血管与无名动脉端侧吻合行动脉插管,避免游离腋动脉导致的副损伤,吻合时间5 min 左右,对脑血供影响较小。 体外循环开始后,早期离断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与另一段10 mm 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并插管灌注,避免了椎动脉窃血,改善脑部血供。 锁骨下动脉与人工血管吻合,游离度较大,方便止血。 同期应用股动脉插管的患者,术毕处理较为简单。 复温到36 ℃,拔除人工血管插管并将人工血管端端吻合,保留股动脉插管,其余常规处理即可。 同期未行股动脉插管患者,停机后需反复探查吻合口,无活动性出血后,将动脉插管转移到腔静脉插管回输血,然后将人工血管端端吻合。 鱼精蛋白中和速度要慢,避免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中和完今早拔除静脉插管,避免血栓形成。 我们尝试做了7 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右上肢感觉和肌力异常,1 例患者股动脉切口延迟愈合。

研究结果显示无手术死亡,支架周围假腔闭合率100%,无内漏,并发症发生率低,仅1 例患者出现股动脉切口延迟愈合,提示此改良术式安全有效。但样本量偏少,且无具体数值显示术后弓部三分支的血流分配,因此,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及远期随访。

猜你喜欢
锁骨夹层插管
珠江口盆地X油田夹层空间分布表征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