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莎豆——油料安全新方向

2021-01-10 11:18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秘书处
农经 2021年7期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秘书处

当前我国油料、食用植物油、蛋白饲料高度依赖进口,被“卡脖子”的风险突出,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最薄弱环节。有效降低我国油料和蛋白饲料对外依存度,要充分挖掘国内油料产能,迫切需要找到优质、高产且不与粮争地的可替代品种。其中,开发油莎豆种植优势明显、潜力很大,是补上我国油料和蛋白饲料供给短板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粮油安全;油料产业;油莎豆

我国是油料、食用油和蛋白饲料消费大国。长期以来,受资源和产能约束,油料、油脂、粕类等重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保持高位,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和一些国家频繁出台贸易保护措施等因素叠加的影响,我国油料产品供给不确定性和风险明显提高。应按照“控风险、可替代、有备手”的思路,深化我国油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油料种植结构的适配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推进不与种粮争地的油莎豆等草本油料作物规模化种植,依靠扩大国内生产来缓解和降低油料供给压力。

油、饲供给是粮食安全的短板

近年来,国产油料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供需形势明显趋紧。2020年我国大豆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双增,油料种植面积3.45亿亩,总产达到5545万吨,同比分别增3.6%、4.5%。同时,我国食用油料消费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7亿吨,产需缺口超过1亿吨。综合计算,我国油料自给率仅为32.6%。如果考虑到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国内油料自给率降低到25%左右,其中大豆自给率仅为16.6%。

我国大豆等油料农产品进口创历史新高,进口集中度高。2020年,我国大豆在连续五年恢复性增产的基础上,进口量首次超过1亿吨,拉动全年油料进口1.06亿吨,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我国大豆、油菜籽等两大油料产品进口来源国愈发集中。当前,大豆进口主要进口自巴西(占进口总量的64.1%)、美国(25.8%)、阿根廷(7.4%)。油菜籽主要进口自加拿大(占进口总量的74.3%)、澳大利亚(14.1%)、俄罗斯(10.6%)。

未来10年,我国油料将继续维持产需偏紧格局。按照现有生产水平,我国油料生产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增态势。据测算,国内油料产量2021年、2025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3615万吨、3629万吨、3660万吨,年均增速0.2%。2030年预测大豆产量将恢复性增长到2087万吨。但受需求拉动,油料消费量增速将继续快于产量,2030年预计消费量将达到1.84亿吨,年均增速0.8%。由于产需缺口较大,油料进口仍将维持高位,2030年进口量预计将达到1.27亿吨,油料自己率将进一步降到31.2%。

近年来,我国大豆、食用油、蛋白饲料供给短板主要是依靠进口解决的。从长远看,面对世界百年巨变,地缘政治操作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新形势新挑战,高度依靠进口解决大豆、食用油、蛋白饲料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旦一些国家把进口的农产品作为饭碗里的“芯片”,从价格、质量、规模上采取卡脖子手段和措施,我国大豆、食用油、蛋白饲料供给将面临重大风险和挑战。鉴于此,应系统研究、统筹谋划,找到有效应对的办法。

挖掘国内油料生产潜能

确保我国油料和蛋白饲料供给安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当进口。但是要降低过高的对外依赖程度,必须在国内油料生产上挖潜能。2020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增强油料供给保障能力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积极发展大豆、油菜、花生、油茶及油葵等其他特色油料做出了部署安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在大豆振兴计划的促进下,我国大豆产业实现恢复性发展。2020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达1.48亿亩,比上年增加825万亩,增长5.9%,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点。但是,当年种大豆亩均净收益仍比玉米低 300—500元,即便加上生产者补贴,也不能弥补种植效益差距。受比较效益影响,农户总体上倾向于少种大豆、多种玉米。从2021年春季生产调度情况看,农户种豆意愿不強,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区的大豆主产区农户“豆转米”的意愿较高。

特别是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文件中,出现“粮油争地”的新情况,主产区大豆玉米争地问题尤为突出。比如有的地方反映,通过扩大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产量,只能一定程度缓解供应短缺问题,全面实现国产替代并不可行,继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潜力有限,还可能形成新的风险。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用国产大豆替代1亿吨进口大豆,需要扩大面积3亿多亩大豆种植面积。这将挤压其他作物品种的发展空间,给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造成新的压力。

考虑到我国油料、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中长期供给形势,基于我国耕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国情农情,应充分评估油料和蛋白饲料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实问题和相关风险。建议按照“综合施策、多油并举”的思路,不断深化油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油料种植结构的适配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挖掘各类油料品种的生产潜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物种世界最多的优势,筛选、培育和推广不与粮争地的油料作物,有效缓解我国油料和蛋白饲料等供给压力。

推进油莎豆新油料产业发展

油莎豆是我国一种草本油料作物,原产地在非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引入我国,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发展高峰期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油莎豆耐干旱、抗病能力强、病虫害少,喜生长在沙地及沙土荒坡,在我国各地都适宜生长。从生产指标看,油莎豆亩产可达500公斤,是大豆产量4倍、油菜的3倍;油莎豆亩产油量可达120公斤,是大豆的3倍、油菜的2倍,还可以产400公斤可食用的油莎豆粉或饲料油粕;油莎豆茎叶亩产优质饲草料500公斤,地下根枝可作中草药。从营养指标看,油莎豆所含的油酸、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含量均在相关植物油脂中处于较优水平。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筛选和培育种植油莎豆,全国油莎豆种植面积已恢复到20余万亩。比如,湖北随州进行了十多年的油莎豆种植和加工,开发出食用油、淀粉、酒、食品等多种产品;吉林白城制定了专项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利用沙地、盐碱地开展油莎豆种植,带动了农民脱贫增收;北京兰德研究院协调一些企业,已与内蒙古、新疆等地达成规划发展油莎豆产业的投资意向。各地实践情况表明,油莎豆发展潜力巨大,可以作为新型食用油料、新型动物饲料积极推广种植。

发展油莎豆种植和精深加工,是我国农民解决食用油和蛋白饲料短缺问题的重大探索和创新。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认为,发展油莎豆产业优势明显,大有可为。一是不与种粮争地,沙地及沙土坡地都可种植,充分利用我国15亿亩边际土地种植,潜力巨大。二是种植效益较高,一亩油莎豆纯收益700元左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有利于发展乡村油脂、饲料加工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四是可以有效防止沙地及沙土坡地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可以大幅增加油料供给,有利于解决我国油料和蛋白饲料供给短板问题。

目前,推进油莎豆规模化种植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结合内蒙古地区丰富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可以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规模化种植。一是我国各地已有种植油莎豆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经验,进行了成功探索。二是一些油莎豆种植加工企业,油莎豆育种已取得积极进展。我国目前已有优良油莎豆品种10余个。三是油莎豆收获机械化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企业研制的收获机械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四是油莎豆深加工取得明显成效,以油莎豆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用油、食品、蛋白饲料等适合消费需求。五是我国可以提供几亿亩的适合油莎豆种植的沙地和沙地荒坡。内蒙古地区边际土地存量大,可以大力发展油莎豆种植。应充分发挥内蒙古地区土地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油莎豆规模化种植和产业集群发展。

笔者建议将油莎豆纳入内蒙古“十四五”时期重要的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油莎豆规模化种植。一是尽快充分发挥内蒙古地区土地等资源优势条件,明确油莎豆区域性特色油料作物的定位,列为内蒙古地区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草本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二是把推广油莎豆种植及其产业发展纳入内蒙古“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三是制定“十四五”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莎豆的专项计划。四是支持开展油莎豆种植资源保护和育种技术创新,探索适宜油莎豆生产生态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五是研究制定食用油等加工品相关技术和标准。六是加快油莎豆技术研发和装备升级。七是加快油莎豆产学研一体化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启动建设油莎豆产学研一体、产加销全链、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集群。八是积极推动制定油莎豆种植及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比照种植大豆扶持政策把油莎豆种植纳入种植补贴和保险保费补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