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知识构建

2021-01-10 22:24徐国先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徐国先

摘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辫证统一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智识资源。但从文化资源到社会理论并不是一个自动生成的线性运动,而要经历有意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转化和发展的前提是深刻领悟和整体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蕴含其中且贯穿始终的世界观、认识论及其思维和行为方式;路径是在空间维度与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在时间维度与当下的社会重大问题相结合,在知识生产实践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本文就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知识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基,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其蕴含的精神内涵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具体内容包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厚德载物、修身治国的民族品性以及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民族传统。在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以及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人的心智活动结晶,并被历史实践所充分证明其内在的真理价值和丰富的情理表达。中华文明的历史比其他文明延续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博大、覆盖地域更为广阔,其根本原因在于包容性的内构逻辑和与时俱进的生长机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共同体的成员、环境、传承、生长四个维度上,所具有的坚韧共荣、和谐相容、代际互溶、价值通融的特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人文底色和精神纽带,并在自身发展实践以及与世界文明发展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持续创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知识构建

2.1从描述到解释的超越

以中华传统思想为基底的社会科学理论不能仅仅是描述性话语,不能仅仅是生活经验和个人智慧的表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时一事的说明上面。虽然认真严谨的考证和历史性描述都是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作为社会科学理论,需要能够解释基本的、有意义的社会现实,发现具有一般性意义的通则和规律。中国社会科学理论首先需要对中国的社会事实和社會行为具有解释能力,尤其是现有理论和西方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就是解释中国乡村现实的,依据也是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恰恰是这些对中国现实的解释,使之有了世界性的学术意义,因为费孝通先生讨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为核心概念的社会科学理论需要具有解释中国社会现象和发展的能力。韦伯之所以能够建立起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不仅仅是充分地、创造性地挖掘了西方文化的资源,而且将这种资源转化为可以解释资本主义内在动力和机制的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的实践是否能够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而不是仅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描述?进而是否可以用来合理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背景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首先需要解释这一重大的国际关系现象,发现其中的机理和动力。将中国的现实解释清楚并升华到社会科学理论的层面,这本身就产生了超越性意义。

2.2加强社会人文关怀

文化是对心灵的关照,以优秀传统文化点亮人的心灵,照亮未来前行之路,既是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又是文化创新的深厚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本的价值理念,以调适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及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形成社会人伦和人生修养的价值归宿。在经历长期社会变迁而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高度凝练,不仅具有顽强的历史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不曾中断;而且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是面向未来以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创造新的人类文明成果的精神内能。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常识,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成为社会稳定前行的重要内在价值力量。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的到来,在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更加需要以高品质的文化滋养心灵,以时代创新精神丰富社会文明成果。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大和提升社会的人文关怀,既是高技术与高情感相互平衡的主体精神需要,又是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时代价值创造的必由路径。在以创新为核心地位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唯有将人文关怀深植于人的心田,才能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进。要进一步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社会所树立和倡导的榜样人格内在地结合起来,以时代人格诠释和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道德标准和风气倡导塑造并增强人的价值归属,在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驱动中,实现个体人文精神的内在向导,促进社会文明力量的整体提升。

2.3交流互鉴,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魅力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得到众多国家认同的新时代,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既要有正确而得力的国内举措,也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精准的措施。就国内来说,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先进的思想引领其不断向前发展,并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新的时代气息。就国际举措来说,要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成果传播出去”,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结语

近年来,世界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全球转向”的明显迹象,传统文化作为知识生产重要资源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使中国的社会科学产生全球性意义,推动人类知识的丰富多彩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进化。

参考文献

[1]陈莉,刘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契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4-51.

[2]高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当代引领[J].学术探索,2019(4):141-146.

[3]屠静芬,范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拓展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59-63.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