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践与探索

2021-01-10 16:56许强强程建梅高建杰
科教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混合式信息化技术课程建设

许强强 程建梅 高建杰

摘要在围绕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下,以道路工程课程申报国家一流课程为契机,积极探索“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内容为例,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运用雨课堂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有线上学习行为和线下学习行为,也有学生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整个讨论过程中老师、实战教官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讨论交流行为。这种课程的“混合式”设计思路,是对传统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的是进一步细化,为今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思路。

关键词 课程建设 信息化技术 “混合式”学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9.027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aking road engineer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XU Qiangqiang, CHENG Jianmei, GAO Jianjie

(Sichuan Police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Double Ten Thousand Plan" arou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firstclass courses, taking road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 content as an example, active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the"blended" learningmodelin thecourseconstruction.Theentirecoursedesign processis alwayscarriedoutby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rain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online learning behaviors and offlinelearningbehaviors,butalso discussionsand exchangeswithinandbetweenstudentgroups,taketheroadalignment design content in the road engineer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In the whole discussion process, teachers and actual combat instructors participated in guiding students’ discussion and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The"blended" design idea of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is a further refin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flipped classroom and blended learning, and provides idea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ls.

Keywords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lended" learning; teaching design

1混合式学习模型理论建构

混合式学习始于合作式学习,由此形成多元主体式混合式的学习体验。某些困难问题或复杂项目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于是组成合作学习小组。[1]学习小组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仅有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困难。[2]不同层次的人员参与,多角度的引导,互辩式的批判等,这些元素的参与,能够有效的打开学生思路,有效提高认知,解决问题。经过小组内部的磨合、认可,各小组之间的互辩冲突、师生相互协作创新、实战教官案例指导等环节,多方参与、多主体交流、浸入式学生,最终成长为动态稳定的学习共同体,这个过程可视为混合式学习的演化过程。[3-5]

大家经历从认识到认同的情感过程,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新式学习模式,期间小组内部建立成员间信任关系和角色定位,通过三方参与最终形成团体层面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判断。因此,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知识建构过程和效果对提高大学生学术水平和学习满意度有重要现实意义。[6]

2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2.1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研究,整理出道路线工程课程的各个知识模块,并根据各个知识点模块设计相应的“混合式”的流程环节,明确老师和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特别是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互辩模块设计,要根据相应的课程内容来设计,最后要做好相应的课程考核细则,形成长效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方式,为相关课程或其他院校開展这类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2主要内容

梳理道路工程课程的各个知识模块,并找到它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关联,理清所需资料。首先理清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模块内容,找准它们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其次从掌握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线形设计等基本理论的各个知识点的角度针对性地收集相关实践案例,使案例与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点紧密联系并贯穿于整个课程,为“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奠定前期基础。

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在理清各个知识点分别涉及的典型的有关课程工程案例、交通事故案例、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具体应用到教学方式的设计时,要结合公安交警岗位需求,要将教学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成详细具体的项目任务,然后将这些项目任务和相应的学习资源传递给学生。课前在老师线上发布的学习主题,课上分组,组内讨论,组间互辩,教师教官三方参与混合式讨论交流解答,课后知识点检验巩固三个环节,构建基于线上+线下的多主体参与“混合”式学习模式。

设计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在完成基于线上+线下的多主体参与“混合”式学习模式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设计后,在相应年级课程中进行初步应用,进行初步评价分析,同时进行优化设计并不断完善,进行应用推广。

效果评价。从学生学习主动性、掌握知识角度、培养专业能力等角度设计问卷调查,同时对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与以前学生考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道路工程课程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引入,明确方案

统计课前任务发布的完成情况,明确方案。针对该路段存在的问题,课前通过雨课堂发布了如何该路段平面线形组合与衔接问题的主题讨论活动。在线上讨论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经过梳理发现,同学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方案一:调整直线与曲线的组合;方案二:设置展宽与超高;方案三:增加圆曲线和回旋线;方案四:从行车视距的角度解决。

3.2分组讨论,形成简案

3.2.1形成分组,分工明确

本次课程学生共25人,为小班教学同学们根据课前自学的相关知识,以及线上讨论时大家发表的观点,现场利用雨课堂选择一种自认为能够解决该路段道路线形衔接问题的方法,自行选择心仪的方案进行分组。

方案1-4分别对应1-4号小组,第1组有5人,第2组5人,第3组7人,第4组8人。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内部经过讨论,推荐1名组长组织讨论,设计简要的左转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完成后各组依次上台展示汇报。

3.2.2简案设计,演示汇报

简案形成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笔记本、Pad等工具线上和相关教材资料线下现场翻阅的方式查找相关问题的资源,并通过智慧教室进行投屏共享,进行互动讨论,最后形成本组的方案。各小组将讨论后的设计简案上传至雨课堂,按1-4组的顺序进行简明扼要的演示汇报。

3.3组间答辩,深入讨论

各小组陈述了本组方案后,结合本组方案,思考其他组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各小组之间若有疑问可相互提问解答,每个小组争取将其他小组的方案推翻,相互借鉴可取之处,完善自己的方案设计,将自己的方案保留到最后。组间答辩设计两轮,其中各组之间都可以相互否定与答辩,本次设计第一轮为第四组将第二组否定,第三组将第一组否定;第二轮为第二组将第三组否定,第三组将第四组否定。教学设计的答辩环节如图1、2。

(1)第一轮答辩。

3.4方法总结

课前大量的功课准备,课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有一定深度的讨论。通过讨论发现了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将各个小组的方案总结起来,梳理一下。

通过学生、老师和实战教官的讨论,这四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更加有效、科学的解决此路段平面线形的衔接问题,我们回到线形设计问题的本质,安全与快速供驾驶员行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提出道路线形设计的平纵横相结合的方法。

3.5反向质疑,知识点升华

部分平面线形组合的设计方法提出后,一定会有部分学生会对此方法存在质疑。任课老师就同学们的质疑进行简要回答,如对类似组合的形式优缺点,通过现场讲解和实战教官的案例回答学生的质疑问题并进行教学。

对此,现场老师可以利用雨课堂等线上网络平台,将学生们对借道左转方法解决左转交通问题的态度设置为认同、中立和质疑,对三种态度进行统计,查看比例。

从统计比例分布上看,实战教官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对改线形组合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在雨课堂上发布的学习任务,思考下“平纵横线形组合”具体组合的类型有哪几类,如何通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线形组合来消除因为线形设计带来的道路潜在安全风险。

3.6总结

针对路段线形组合带来的实际交通问题,学生经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互辩,学生、教师、实战教官之间的三方互辩,引申出了常用的四种思路来解决线形设计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

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知识。但本质上还只是各种线形的组合与驾驶员行车匹配度的问题,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过程,虽然每种方法也有优缺点,有一定的设置条件,但是只要能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我们就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最后针对本堂课的知识,发布了小测验,学习任务可以发布在超星学习通或者雨课堂等平台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平台完成并提交。下课前也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视频。

3.7教学反思

分组讨论形成,简案环节,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学习小组是“方案导向型”分组,相同方案的学生分在一组。虽然认知一致,但小组成员是现场确定,小组长也是临时推荐的,小组长在讨论环节中的领导、组织能力和把控能力未知,所以存在个别小组不能很好的围绕自己选择的左转交通组织方案积极有效地开展讨论。

讨论环节中,组内成员参与度不够。小组成员没有全员参与组内讨论,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丰富讨论形式,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的讨论才更具实效性。

在组间互辩环节,热情不够。学生自主互辩,辩论双方均是自愿提问和回答问题,存在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够。未来在课堂上设置组间辩论环节时,各组可指定向对方任意成员提问,他只有时时刻刻关注辩论发言和教师、教官的引导,才有可能不被问倒,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某些学生参与热情不够的问题。

4结语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已深刻改变了课堂的师生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雨课堂、超星学习、大学生慕课通等学习平台,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友好交互界面,但单纯的堆积这些信息工具,并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术氛围,培训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引导、实战教官案例分析、学生主动参与的三方互辩混合学习模式,是对传统线上线下混合和翻转课堂的一次延伸和丰富,是对传统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的是进一步细化,更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奉洁.新课程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4):95-97.

[2]史国川,黄欢欢,方星星等.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論坛,2020(49):183-184.

[3]苏水彩.浅谈高中语文“混合式”学习生态构建策略[J].课外语文, 2020(34):99-100.

[4]董庆华,郭广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合作学习模型的建构及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6):176-181.

[5]白琳.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在线创新课堂教学设计[J].科技与创新, 2020(22):89-91.

[6]王红伟.在线开放课程的学生学习“生理学”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317-318.

猜你喜欢
混合式信息化技术课程建设
珠海市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一体化手术室建设中的应用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物联网中MAC协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