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同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族体育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毽球运动已经被纳入教学体系。通过毽球运动教学,能够实现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使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高校毽球运动教学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毽球运动属于我国传统民族体育中的一个项目,能够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特色。近年来,有很多高校都在体育教学体系中加入了毽球运动,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同时让学生在接触民族体育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
1 毽球运动的功能
1.1 健身功能
毽球运动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位移感和空间感,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对毽球位置的判断准确度,以使自身的灵活应变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一般毽球运动还包含较多的花式动作,在训练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膝关节和踝关节等,对学生身体协调性有较好的锻炼。另外,毽球运动中学生对基本动作掌握后,可以进行组合式练习,逐步增大运动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总的来说,毽球运动具有较好的健身效果。
1.2 育人功能
由于毽球运动需要控制毽球和人之间的协调性,需要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和意志力,如果进行多人毽球运动能够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到锻炼,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收获愉快的心情。学生如果参与毽球比赛,对于学生的拼搏精神和自信心提升有较好的帮助。同时多人毽球比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比赛中学会团队合作,可以磨炼意志品质,而且毽球运动属于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很好的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2 高校毽球运动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表现
毽球运动拥有悠长的历史渊源,在不同地域及历史发展阶段分别被冠以撵花、翔翎等称谓,它最早出现于汉代,至经济繁荣的隋唐一跃成为当时盛行的娱乐休闲运动,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衍生出了众多新花样,动作难度和观赏性大为提升。从唐代《高僧传》至清代《百戏竹枝词》《童山集》都有关于毽球的记载,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毽球竞赛规则的标准性政策逐渐完善,中国毽球协会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成立发展,并慢慢进入了高等体育教学视野,在2007年还被作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毽球运动,不仅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2.1 对道家学说的传承
一般在进行毽球运动比赛时是以3人组成1队的形式进行隔网比赛,具有较强的特色。这种3人成队的形式是最为常见的比赛模式,所以通常在教学训练中以3人为组进行练习,3人成队进行比赛和我国古代兵法的排兵布阵一样,倒三角形式进行防守,正三角形式进行进攻,在教学训练中3人一组配合进行防守和进攻的练习,其中1人作为指挥,其余2人进行防守或进攻。这种组队排列方式无不体现出“三”的重要性,与老子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谋而合。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也对“三”青睐有加:天视为元气之始,是为一,气的分支组建成地,是为二,天地共同作用衍生人,是為三。同时,庄子在道家学说中还提出了“天地人和”的理念,倡导世间万物的配合协调,而毽球运动中3人组通过战术协调与指挥,在同一目标指引下完成接球、传球、扣球操作,实现攻防之间的顺畅转换,深刻体现了“天地人和”的思想涵养。可见,毽球运动中“三”的设置绝不是偶然,学生需要深刻体会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对“意、体、气”进行调和统一,才能充分把握毽球运动精髓与内涵。
2.2 对兵家学说的传承
毽球运动中这种3人成队的运动练习,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约定俗成的自觉力量,将民族文化和竞技体育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更重要的是毽球运动的防守和进攻都是3人配合完成,每个人在运动中都各守其位,通过个人技术动作的完成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队员之间的变换攻防得分。《孙子兵法》中有讲:“天时、地利、人和”,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普遍都是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天时地利人和”与“生生之道”也并不是简单的讲善恶、美丑,在先秦时期就有提出“四肢强梁,思虑恂达,耳聪目明”的人才是身心完整的人。通过毽球运动的团队训练和比赛,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对于传承毽球民族文化起到很好的帮助。3人成队的毽球运动中,其中1人为组织者和指挥者,对其余2人进行战术调控,在比赛过程中对不同状况进行接球传球、扣球等一系列行动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团队的良好配合。这就是讲到的“天时地利人和”,参与毽球运动的人员通过位置的配合变换,在防守和进攻之间进行有效切换,表达了天地融合的一致性,通过人的调节制衡,实现3人运动中其中1人对另外两人的调整指挥,以便最终达到一致的目标结果。
2.3 对儒家学说的传承
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中庸之道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思想代表,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内敛、包容、谦让几乎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关毽特征,这种以和为贵,倡导和谐的思想与纯粹的竞技对抗有本质区别,也促成了集体目标与自我目标的趋同。毽球运动中3人成组,所有攻防行为都在特定的秩序与模式下完成,运动员个体在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队友协同情况,在同等目标下互相辅助,共同进退,深刻体现了儒家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其次,与西方体育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张扬、自我不同,我国体育精神受儒家文化浸润,更加强调内省自修,而毽球运动作为一种技巧性的体育形式,采用隔网竞赛形式,在配合协调的基础上,尤其关注个体技巧水平,每个位置上的个体都会通过特定动作完成得分。将之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内省自修,提升自我、突破自我的真正内涵,实现精神内化。再者,儒家“中和”思想在现代毽球运动中也有明显体现,在3人组队中,每个队员的能力优势与缺陷不同,这就需要合理分工和搭配,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中和”,赢得竞赛胜利。
3 高校毽球运动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3.1 从传统毽球运动中汲取教学灵感
当前我国毽球运动主要有花毽与网毽两种,花毽多见于休闲娱乐场景,东方文化特征明显,运动强度也较为适中;网毽则借鉴了排球等竞技形式特征,对运动者敏捷度、力量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花毽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派花毽多以团体形式为主,强调“踢”的技巧,运动时也并不设置固定套路,北派花毽则多见个人形式,花毽“落”的角度更为重要,对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不过,南北派花毽虽然在技巧、灵活性方面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但整体上传递的是一种“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取名上也非常有传统趣味,比如南派的单鞭救主、虎跳天门,北派的前卧鱼、双插花等,与历史典故、传统诗词结合极为紧密。而网毽体育竞技特征要更为明确,有着严格的竞赛规则制约,追求公平公开、突破自我,在比分动态变化中引人入胜,动人心魄。高校体育教学完全可以从这两种毽球运动中汲取设计灵感,在导入环节设置花毽教学,让学生感受毽球运动带来的快乐,细细体味招式名称中的传统文化趣味;正式环节设置网毽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统筹中内化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民族精神。
3.2 调动有效资源全面优化毽球教学
毽球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种,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毽球运动项目纳入教学体系中,需要对毽球运动独有的传统文化特点进行充分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构建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文化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毽球运动认识到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特点。另外,对高校体育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理论,在毽球运动教学中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再者,对高校体育运动教学进行深入挖掘,将理论教材进行综合整理,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元素进行分类与整合,以使民族體育项目能够更好的加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
3.3 立足校本开发做好毽球创新教学
毽球运动对场地要求较低,且不易受气候状况限制,在高校中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力,对学生下肢、踝腕关节的活动有明显的促进意义,同时在接发球技巧练习中,还能够带动全身肌肉组织参与运动,降低体脂率,增强心肺功能。基于此,高校必须正视毽球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将之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和研讨机制中,结合传统花毽动作与国家体委颁布的《毽球竞赛规则》进行设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好创新与改良。具体来讲,当前毽球教学中主要包含足内、足外侧踢、足背发球踢等技法,动作形式以接发球身体部位为分类标准,踢法相对单一,高校完全可以借鉴盘踢、里接互换等传统技法进行丰富和优化,激发学生对毽球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做有个性有内涵的毽球校本课程,引领毽球教学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毽球运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已经将毽球运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对大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进行强化的同时良好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毽球运动项目教学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更好的突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毽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高校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设与推广研究》;课题编号:GJB1421598。
(作者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