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2021-01-10 15:39王喜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治理生态环境农村

王喜

摘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是农业生产不合理、农民生活垃圾处置不当等内源性因素和工业、城市垃圾污染转移等外源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公共性、流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应基于“主体——机制——技术”的三维视角,将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视为一项系统集成工程,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建构起系统、完整和多元共治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从而实现乡村善治的生态愿景。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永续健康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治理主体履责不到位、生态治理技术支持相对薄弱、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阻碍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一、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民生福祉。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协同治理。首先,基层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责任主体,要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敢于打破生态治理的行政界限,重构信任关系,优化政府职责体系,转变政府职能,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生态型政府转变。搭建项目联动、相互监督的协同共治平台,将全面治理、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入治理理念中,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地方企业既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又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一方面,企业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减少“三废”排放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乡村新型生态产业模式,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并重。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环保社会组织是农村生态治理不可或缺的一员。再次,环保社会组织应不断提升其参与生态治理的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还应积极深入农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参与农村生态治理的生态自觉。同时,各类社会组织也可以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其他主体进行监督,并积极建言献策。最后,广大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力量和直接受益者。应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其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意识与自觉行为,增强农民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信心。同时,农民群众也应努力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积极承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相应的责任,成为农村最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者和质量监督者。

二、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面对传统生态治理模式的制度缺位,我们理应以制度化、法治化手段推进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第一,不断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常规的制度性保障和长效约束机制。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体系,根据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村生态治理地方性法规与规范性政策,切实加大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执法水平。第二,优化基层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基层政绩考核体系中弱化对经济增长的考核,构建绿色政绩考核机制;破除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建构长效动态的跨行政区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动形成统一的权责体系,提高各部门行政效率,推进农村生态环境高效、规范治理。第三,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山川、林草、河湖生态环境监管与调查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探寻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发展。第四,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奖惩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复杂性和长周期性,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强化激励举措,对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同时要健全恶意破坏生态系统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加大对危害农村生态安全与推卸环境治理责任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实践效能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乡村生态治理中的科技创新与运用

习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绿色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要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促进科技与绿色农业深度融合,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第一,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引入并积极宣传普及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与先进生态环境治理科技,引导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绿色养殖,鼓励发展生态有机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科技力转化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生产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引领传统农业向生态化、现代化、综合化发展转型,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第三,注重提升现代信息科技的生态效应。一方面,积极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全面研判农村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大数据指挥中心,形成网格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网络化的生态环境服务系统。另一方面,优化农村生活资源与能源的消费结构,将科技创新融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同时,构建农村生態环境治理舆情反馈体系,维护农村生态善治空间秩序,构建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落实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才能够促使乡村振兴战略各个环节顺利推进,同时推动合作共赢这一发展模式,促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根源上得到有效解决,切实实现经济效益发展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志胜.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01-210.

[2]罗晶,刘谦.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9,(31):76-77.

猜你喜欢
治理生态环境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