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价值

2021-01-10 06:12陈红霞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6期

陈红霞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价值。方法:于我院院内纳入共计200例需接受胃肠道息肉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根据随机数分组,分为观察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10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电刀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成功率以及病症的复发率,并统计对比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结果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息肉切除效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息肉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可纳入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两种息肉手术切除方式对比,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作用于胃肠道息肉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可保持良好的成功率,同时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更少,能够抑制病症的复发,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内镜下电刀切除术;胃肠道息肉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058-02

息肉通常是指存在于消化道粘膜处的赘生物,该现象通常在胃部、结肠部位有较高的发生率。存在消化道息肉的患者多表现为消化不良等病症表现,同时具有出血或癌变倾向,会对患者生活及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1]。息肉切除术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措施之一,临床手术切除中主要可采用电刀切除术进行治疗,尤其对于带蒂型、隆起型息肉有良好的使用效果,但对于扁平息肉难以把握切除深度,引起切除不完全或穿孔现象,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内镜粘膜切除术的开展,可通过电凝切除、粘膜下注射进行综合治疗[2]。现通过选取20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院内纳入共计200例需接受胃肠道息肉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患者纳入时间选取自2015年1月~2020年1月,根据不同的切除手术对患者进行随机数分组,分为观察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 100例患者进行统计,对照组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2.43±4.84)岁,观察组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齡(43.61±4.38)岁。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通过消化道内镜检查(此项无误),符合消化道息肉手术相关适应症;②患者息肉经相关影像学分析位于胃肠道及结肠位置;③调查于患者知情条件下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消化道、肝、肾功能障碍者;遭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⑧短期内接受过其他手术治疗者;通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内镜下电刀切除术进行治疗,在内镜观测下确认息肉的位置,于息肉2mm处采用电刀直接切除患者息肉,同时保证最大限度切至粘膜下层,同时需保护患者肌层结构,完成后进行常规止血[3]。

给予观察组患者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于内镜观测下确认息肉的位置,同时采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混合物注射于息肉基底部位,随后将套圈器伸入并于病变中心2mm左右的粘膜组织将其套住,将粘膜及下方组织至固有肌层进行切除,但需保护固有肌层,收紧套圈器并进行切除处理,扁平型息肉可通过套圈器将息肉分多次切除,完成后通过内镜观察,确认创面无异常后使用凝血酶进行冲洗,并取出切除组织。两组患者于术后需卧床2d并调整饮食结构进行康复护理,同时于3个月后需要通过回访检查瘢痕的形成情况或覆盖新生粘膜上皮、肉芽组织为切除成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息肉切除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区别,显效:患者术后通过胃肠镜检测未发现息肉残留组织,同时出血、腹胀等病症表现完全消失;有效:患者术后通过胃肠镜检测息肉面积减少>70%,各项病症表现得到显著改善;无效:患者术后通过胃肠镜建检测息肉面积减少30%,病症表现未得到明显改善。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息肉切除成功率以及3个月回访后病症复发率。统计所有患者在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便血、腹痛、腹胀显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x±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组间手术切除效果对比 观察组息肉切除显效患者81例,有效患者17例,无效患者2例,总有效患者98例,占比98.00%。对照组息肉切除显效患者64例,有效患者24例,无效患者12例,总有效患者88例,占比88.00%。患者数据对比x22=7.681;P=0.006,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所有患者息肉切除成功率和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息肉切除成功患者100例,占比100.00%;息肉复发患者4例,占比4.00%。对照组息肉切除成功患者94例,占比94.00%,息肉复发患者14例,占比14.00%。患者成功率数据对比x2=6.186;P=0.013;复发数据对比数据对比x2=6.105:P=0.013,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所有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不良反应数据统计对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往往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可减少引起息肉癌变的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另外肠道息肉还会促使患者产生腹部疼痛情况,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在存在胃肠道息肉的情况下普遍呈现为消瘦体质,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自身的营养供给存在一定的联系[4]。内镜下电刀切除是常规胃肠道息肉切除的主要方法,使用简便,操作难度较低,但有关研究表明通过该方式对患者进行切除无触觉辅助,因此在进行切除时无法保证病灶的切除深度,因此该手术方式主要作用于带蒂息肉或隆起息肉,在该情况下病灶部位相对明显,因此切除时可保持良好的切除效果,而对于扁平息肉,内镜无法有效区分息肉边界,提高了手术难度,过浅会促使息肉组织切除不完善,过深可能引起胃肠道穿孔,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可通过混合浓盐肾上腺素等溶液注射与基底部位,对于边界明显的息肉可通过套取的方式对病灶进行切除。相对于电刀切除,该方式对于扁平息肉的界限观测更清晰,进而保证息肉的切除效果和成功率,同时不会对患者的粘膜肌层产生影响,该手术主要针对胃肠道粘膜进行开展,以套圈器对患者肠道息肉根部进行固定,可显著提高术中的息肉形态的观察精细度,进而提高息肉的形态,保证手术开展的有效性,有研究指出,对患者息肉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可显著降在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可大大提升内镜的辨识度,减少脏污情况,保证息肉切除过程中的有效观察和残留组织,同时可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另外有研究证实通过内镜粘膜切除术的创面更小,对于炎症反应程度相对较轻,可作用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6]。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见,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胃肠道息肉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效果,有效清除患者病灶组织,同时对比传统内镜下电刀切除术,该方式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保证患者预后效果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胃肠道息肉切除术中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使用价值更高,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展浩,彭志华,曾利娟,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肠道宽基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2):1420-1421.

[2]刘利平,王莹,曹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疗效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3):374-377.

[3]陈治熙,郑丽梅,蔡方宙.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9(3):210-212.

[4]高元平,郝卫刚,王轶佳,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肠道息肉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胃肠病学,2019,24(6):366-368.

[5]何英梅.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鼻内镜下切除鼻咽癌残留病灶或复发灶中的应用和护理配合[J].微创医学,2018,13(6):111-112+119.

[6]韩玉珊.消化道息肉内窥镜电切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7):8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