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观察

2021-01-10 11:49严文博麻刚梁勇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5期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新生儿

严文博 麻刚 梁勇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方式,总结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们月接收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案例为对象,排除对象为达到换血标准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共计56例病案,其中有6例因家属不配合退出。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取的是蓝光治疗和蓝光+茵桅黄口服液治疗,治疗后对数据资料总结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的指标差异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的指标低。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肝功能指标,治疗后治疗组的指标低,数据分析差异明显(P<0.05)。分析数据显示,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日有明显下降。分析和对比家属的治疗满意度情况,数据资料分析后可知治疗组的效果更为突出。结论:针对新生儿高膽红素血症的患儿采取蓝光+茵桅黄口服液治疗,整体效果明显,未出现明显副反应,最大程度降低总胆红素的水平。

【关键词】蓝光;茵桅黄口服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30-02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症,指的是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代谢异常或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等原因导致的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会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组织黄染等现象。针对实际情况,在当前临床研究中需要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如果胆红素水平太高,可能会透过血脑屏障,引起新生儿脑组织损伤,直接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案例为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的男女分别是14例和12例,日龄在2~18d,平均日龄(7.58±0.28)d。治疗组的男女分别是17例和13例,日龄在2~19d,平均日龄(7.51±0.18)d。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基本资料后得知,差异不明显(P>0.05),数据资料可对比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报道中所有的案例实施常规治疗,以保温和营养支持常规治疗为主。对照组的案例实施的是单一蓝光照射治疗,蓝光波长是425~474nm之间,每日间断照射8~16h,在进行照射的过程中除了眼部和会阴部予以遮挡之外均予暴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实施的是茵桅黄口服液治疗,5ml/次,2次/d,治疗4~7d。治疗结束之后对具体的数据资料分析和对比[1]。

1.3 指标分析 (1)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治疗结果;(2)分析和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肝功能指标;(4)分析和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治疗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统计计数资料,用t表示计量资料,如果检验后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优势明显,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指标差异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的指标低,数据分析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2.3 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指标以AST、ALT为主,治疗前的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指标低,数据分析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2.4 平均住院时间 对照组的患儿平均住院日多于治疗组,数据分析差异明显(P<0.05),可知治疗组的效果更为突出,详见表4。

2.5 治疗满意度情况 治疗组的患儿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效果更为突出,P<0.05。详见表5。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当前常见的一种症状,对患儿自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过多、代谢异常或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导致的,黄疸是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以及粘膜组织异常等[2]。患儿的机体免疫力比较差,新生儿器官发育不完全,胆红素过高的情况下,肝脏如果不能及时代谢,会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甚至导致病程延长,对机体肾脏和肝脏等造成不良影响[3]。当前临床研究中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实施蓝光照射治疗,此类方式效果明显,但是治疗的整体时间比较长,对部分组织的胆红素降低作用不明显,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整体干预效果有待深入分析[4]。近些年来茵桅黄口服液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含有桅子、黄芪、金银花以及茵陈等成分,药物成分的相互作用,能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改善临床不良症状。用药之后增加体内血浆胆红素的排放,达到降低胆红素水平的目标。在临床的进一步治疗中需要明确不同治疗方式的要求,合理给药[5]。

新生儿产生高胆红素血症额诱导性因素比较多,部分患儿的肝脏发育不完善,体内不存在Y以及Z等蛋白含量,对葡萄醛酸转移酶自身产生的活性予以阻碍,在排泄胆红素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此外母乳中含有比较高的葡萄醛酸转移酶,分解了新生儿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胆红素肝肠循环比例,提高循环血中的胆红素[6]。但是新生儿自身的血脑屏障不能对循环血中的胆红素进行耐受,可能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等,对其治疗需要以防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治疗方式以蓝光治疗为主,间歇进行照射。在临床研究中对患儿实施茵桅黄口服液进行干预和治疗,药物成分的相互作用能对胆红素血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在临床的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对患儿的生命体征有一定的了解,在治疗阶段每日需要进行胆红素浓度的检测,通过对胆红素的浓度观察之后,评估患儿的恢复情况,对溶血病以及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的患儿,需要间隔6h进行一次胆红素水平的测试,必要的情况下可实施换血治疗[7]。新生儿的年纪比较小,在临床研究中,家属可能会存在了解的比较少的现象,滋生恐惧和焦虑等情绪。因此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必须注意的是告知患儿家属对应的注意事项,使其明确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的衍生机制,对临床常见的联合治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茵桅黄口服液联合蓝光,在治疗的过程中告知患儿家属注意事项,使其减少压力。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明确蓝光治疗的要求,在照射的过程中不需要采用其他物体进行遮挡,要对患儿的身体特征及时检测,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身体指标的合理检测,让新生儿第一时间得到治疗,短期内恢复。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来说,菌桅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比单纯的蓝光照射治疗的治疗效果要有效,且茵桅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体内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的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日,增加家属的治疗满意度。因此,茵桅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林华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4):46-48.

[2]赵秋妮.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3):104-106.

[3]康莺歌,郭晓鹤,张原景.不同方式蓝光照射联合茵桅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04):145-148.

[4]李彦华.益生菌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9):134-135.

[5]曹红利,王婷.茵桅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07):135-137.

[6]胡文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处方药,2020,18(02):64-65.

[7]杨帅.酪酸梭菌活菌散剂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9,32(23):147-148.

作者简介:严文博(1989.05-),男,苗族,贵州 铜仁 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新生儿疾病诊疗工作。

猜你喜欢
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妈咪爱和思密达联合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换血治疗对5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疗效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调查
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检测对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蓝光TOP推荐
本期看点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