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方法及实施意义探讨

2021-01-10 23:33潘春萍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6期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防范

潘春萍

摘要:目的 探究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方法及实施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采取常规护理管理50例儿科收入患儿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取儿科护理管理50例儿科收入患儿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风险防范效果。结果 观察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及风险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1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防范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高对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体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6-01

风险管理定义:对潜在损失及风险进行分析、选择及执行和评价过程,其目的为保护组织机构资产和利润管理模式[1]。医疗风险管理作为较为特殊风险管理类型,其主要管理对象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因各种不安全因素所致患者出现直接或间接性死亡、伤残的风险性,特点为不确定性、复杂性及高发性,广泛存在于护理工作每个环节,具有严重风险后果,防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对患者及医院意义重大[2]。现阶段,多数医疗结构尚未对护理风险防控予以充分重视及认知,导致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未发挥应由作用及效果[3]。对儿科而言,因患儿年龄小、自制力弱,此时需针对性实施风险防范干预,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文章就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方式及效果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采取常规护理管理50例儿科收入患儿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取儿科护理管理50例儿科收入患儿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科收入标准;②患儿及其监护人知晓本次实践内容,自愿参与;③符合伦理道德。排除标准:①不愿意参与本次实践者;②中途退出本次实践者。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7d~10岁,平均(6.26±1.15)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0d~10岁,平均(6.45±1.2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实施期间,加强对患儿巡视及观察,提高与家属之间沟通交流,并配合饮食、用药等指导。观察组:风险防范式护理,具体如下:①建立健全护理质量与安全监控体系:科室内成立相关监控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主管护师,加强对科室内护理与安全管理。②护理风险识别:对科室内护理实施期间客观存在及潜在各种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及归类,及时分析原因。儿科患儿风险内容包括容易出现跌倒、坠床、误吸、烫伤,执行医嘱极易出现用药错误等。护理部及护士长及时改变传统说教方式,找到护理风险点,让护理人员记忆更加深刻,发挥警示教育作用。③护理风险评估:对明确可能出现风险,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及造成损失严重性。评估患儿采取表单式,方法简单易评估,当班内必须完成,如《住院患儿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住院患儿导管脱落危险因素评估表》等,对高风险患儿,做好警示标识,做好风险防范告知及各项预防措施,并做好记录、签字。④护理风险处理:护理核心内容为护理风险处理,护士长每天随机抽查风险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每周三晨会对上周存在问题点评,培养护士熟练掌握应对措施,应对不良事件、纠纷能力。⑤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定期评估风险管理效果,如护士法律意识、防范风险意识、护理不良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提升等。每月统计数据并分析存在问题和管理效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品管圈、思维导图等开展业务学习,达到科学管理目的,提高护理专业能力。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风险防范质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风险管理四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整体风险防范质量越高。(2)比较两组风险管理效果,包括投诉、跌倒/坠床、烫伤、用药错误、液体渗漏、针刺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兩组风险防范质量比较

观察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及风险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1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患者年龄小,自制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缺,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会加大护理难度,甚至会引发护患纠纷[4]。儿科护理工作因其特殊性,大多数为年龄较小青少年儿童,因其天性、智力、心理发育尚未达到成熟地步,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会发生各种临床风险事件,不利于临床治疗及护理。因此,实施风险控制确保患儿安全,维持良好护患关系,降低护理纠纷至关重要。为此,针对儿科护理潜在风险上采取合理有效护理管理模式,可显著减少发生率。

欧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护理工作中融入风险管理,伴随着现代医疗模式改革,摒弃以往传统护理模式,将风险防控模式被应用护理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人文关怀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下并完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患儿风险评估和识别,采取有效方法和预防风险出现一种护理模式尤为重要[5]。在临床护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可预防及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本文表1得出,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中,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风险防范能力,与对照组比较,P<0.05。儿科护理管理中摒弃以往传统护理模式,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其中,其目的为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将人文关怀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同时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述护理模式上,依据患儿实际情况作为基础,重点加强对风险防范工作实施。儿科患者特殊性,需反复告知、沟通、记录、巡查等,加大护理人员工作量,对专业素质要求显著提升,通过完善儿科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定期做好安全教育与培训,做好警讯事件学习,可明确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和义务,重视风险因素,采取更具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患儿干预,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整改[6]。本文表2得出,对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护理,患者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通过规范流程及护理下,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对家长开展健康宣教并改善其认知水平,配合合理有效护理措施干预,及时发现需要解决问题,更有效开展儿科护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纠纷,促进儿科护理效果及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不良事件发生率偏低。

小结,经本次实践得出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临床可显著提升儿科风险防范能力,降低投诉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体护理质量显著提升,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整体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推荐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2):194-196,202.

[2] 刘珊,刘媛,陈阅微. 儿科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132-134.

[3] 缪红,董承颜.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儿科门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18,35(3):612-614.

[4] 林雪,林倩雯. 构建团队协作式风险防范措施对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4):3407-3411.

[5] 梁建丽,张洁静,张笑笑. 风险控制干预措施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3):2333-2335.

[6] 王京,顾玲燕,王婷婷. 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急诊输液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7):134-136.

猜你喜欢
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防范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