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2021-01-11 12:08张斌斌王雪莲宋家伟李秀芹张明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贫血胃癌化疗

张斌斌,王雪莲,宋家伟,李秀芹,张明奎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肿瘤科,江苏 连云港)

0 引言

在癌症的治疗中,肿瘤相关性贫血较为常见,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治疗该症状主要通过输血的方式,但是血液来源存在紧张、感染风险等问题,且输血和肿瘤复发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而促红细胞生成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中,且其效果十分显著[1]。本文主要选取2017 年5 月至2018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 例胃癌晚期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3 月至20174 年3 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晚期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60 例作为随机分组的研究对象,对照组27 例,治疗组33 例。两组患者经过细胞学、病理学以及影像学等检验,确诊为胃癌相关性贫血,所有患者在进行化疗前,均没有低、高血压等病史,尿常规、心肝肾等显示正常,也没有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KPS 评分为(70±10)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详细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所有患者仅接受常规化疗治疗,即:用奥沙利铂注射液进行静滴,剂量为130mg/m2、每次持续3 h;同时采取替吉奥胶囊口服,根据体表面积确定初始服药剂量,若体表面积低于1.25m2则剂量为每次40mg,每天2 次;若体表面积处于1.25-1.5m2时,每次口服5 mg,每天2 次;若体表面积大于1.5m2则剂量为每次60mg,每天2 次,于早晚饭后各腹1 次,持续服用14d。治疗21d 为1 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治疗组则对照组化疗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贫血方案,即皮下注射重组人工EPO 辅助治疗,10000IU/次,一周3 次,坚持8w 的治疗。

1.3 评估指标

患者接受治疗后,每周观察其Hb、HCT 和RBC 等指标,每周测量患者的血压值,并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各项体征,选择两组患者4w、8w 的Hb、HCT 和RBC 等指标参数进行分析,8w 后通过KPS 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有效率。其中,重组人EPO 治疗效果有效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治疗后,患者的Hb升高值>20g/L,亦或HCT 升高值>0.05、Hb ≧120g/L;治疗无效则是患者的Hb 上升值<20g/L,亦或HCT 升高值<0.05、Hb ≦120g/L,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1.4 数据统计学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b、HCT 和RBC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HCT 和RBC 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4w 后,两组患者的Hb、HCT 和RBC指标均有所提高,且干预组患者的指标要优于参照组患者的(P<0.05);治疗8w 后,干预组患者的Hb、HCT 和RBC 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的(P<0.05)。具体见表2。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KPS 评分均为(70±10)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KPS 评分为(80±14)分,参照组患者的KPS 评分为(70±13)分。结果可知:干预组患者的KPS 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异显著(t=3.34,P<0.05);较参照组患者的KPS 评分差异显著(t=2.84,P<0.05);但是参照组患者较治疗前的KPS 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情况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常规化疗导致的,具体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乏力以及白细胞减少等,其程度主要和化疗的方案、剂量等有关。在治疗过程中,干预组患者没有出现过敏反应、腹泻现象,且心肝肾功能等指标正常,发生低热、头晕乏力的患者有2 例,高血压伴头疼的患者有1 例,予以对症处理后,以上症状均有所好转。没有患者由于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停止进行重组EPO 治疗。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b、HCT 和RBC 指标(±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b、HCT 和RBC 指标(±s)

治疗时间 组别 Hb(g/L) HCT(Vol%) RBC(×1012/L)治疗前 干预组(n=33) 89.45±9.43 29.01±1.02 2.98±0.34参照组(n=27) 89.89±9.90 29.34±1.21 2.90±0.35 t-0.18 1.15 0.89 P->0.05 >0.05 >0.05治疗4w 后 干预组(n=33) 100.45±6.34 31.35±1.76 3.33±0.24参照组(n=27) 91.45±8.76 29.67±1.34 2.99±0.32 t-4.61 4.08 4.70 P-<0.05 <0.05 <0.05治疗8w 后 干预组(n=33) 118.34±9.67 37.97±3.74 3.92±0.34参照组(n=27) 92.21±15.14 29.45±1.34 3.03±0.54 t-8.11 11.25 7.78 P-<0.05 <0.05 <0.05

3 讨论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慢性贫血的一种,但是其和慢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的机制复杂且症状多样,部分肿瘤相关性贫血症状较轻,肿瘤的其他明显症状容易将其覆盖,例如肺癌相关性贫血;有的肿瘤其相关性贫血的症状较为明显,比如胃癌肿瘤,贫血可以认为是其首发的症状。通常,贫血会加重胃癌患者的病情,患者主要表现出乏力困倦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甚至部分患者会由于贫血症状使得机体缺氧,这种状态会使得药物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加重病情,且对预后效果产生影响[2]。因此,对肿瘤性贫血予以及时的治疗十分重要[3]。目前,临床上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方式多种,常见的有输血,通过输血可以将患者的Hb 水平快速提高,且起效迅速,但是通常仅能维持大约2w,费用较高且输血的相关并发症较多,随着患者输血次数、数量的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因此输血并不能从根源上调节患者的贫血状态[4]。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发现重组人EPO 治疗可以将Hb 水平稳定的升高至正常水平,即是重组人EPO 对肿瘤性贫血患者具有较佳的治疗作用[5]。此外其还可以促进白细胞、血小板的生成,参与到机体多个系统中起到调节的作用[6]。重组人EPO 作为人EPO 的重组体形式,在肾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得到普遍的认可,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7]。在化疗过程中,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受到了抑制,重组人EPO 对其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还可以纠正或缓解由于大剂量化疗导致的肾功能性损伤导致的贫血以及内源性导致的EPO产生量不足,尤其是在铂类制剂使用以后,因此,重组人EPO的使用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8]。

此次研究中,参照组进行常规的化疗、抗贫血治疗,干预组进行常规化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通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治疗4w 后,干预组患者的指标Hb、HCT 和RBC 指标要优于参照组患者的(P<0.05);治疗8w 后,干预组患者的Hb、HCT 和RBC 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的(P<0.05);干预组患者的KPS 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异显著(P<0.05);较参照组患者的KPS 评分差异显著(P<0.05)。可以说,对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予以常规化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具有较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贫血胃癌化疗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你对贫血知多少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跟踪导练(二)(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