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功能锻炼对改善老年肺心病病人肺功能及运动耐量的效果评价

2021-01-11 12:08张玲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肺心病血氧呼气

张玲燕

(中部战区空军医院,山西 大同)

0 引言

肺心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发病率高,吸烟是该疾病的重要诱因。常见的病因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支气管扩张及间质性肺炎等。临床过程缓慢,逐渐发展出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症状直至心肺功能障碍。在我国,是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及寿命的常见疾病。此病需要长期综合治疗,近年来的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出现,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此方法方便患者自行操作,治疗效果显著。规律治疗后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且无需高昂的治疗设备,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新治疗方法。为此,本文基于老年患者,对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方法和疗效进行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3 月间在我院就诊的老年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标准选取100 位符合本研究条件的患者。其中男53 例,女47 例。年龄60-80 岁,平均(69.89±7.51)岁。入选标准:①年龄≥60 岁;②根据2018 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目前属于稳定期的患者;③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排除先天性疾病,如胸廓运动障碍、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胸廓脊柱和支气管解剖异常导致的肺心病、合并肿瘤、血栓性、全身严重感染疾病;②身体条件差、意识不清或无法难受本研究者;③精神异常、终末期疾病等其他影响本研究的情况,或其他影响本研究的严重并发症;。将100 例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2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其中观察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龄(68.73±7.82)岁,病程18-29 年,平均(23.51±5.28) 年。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68.11±8.29)岁,病程17-29 年,平均(23.97±6.2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疾病等方面

1.2 方法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了常规治疗和护理。用药方

法、吸氧频率、吸痰处理等均使用相同的治疗原则。观察组患者在一般住院治疗基础上增加了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功能训练。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主要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扩张、用力呼吸技术三个步骤[1]。具体训练方法如下:①呼吸控制:腹式呼吸训练,呼吸活动尽量用膈肌的运动完成。患者选取舒适的体位,肩部和胸部放松,保持不发力状态;腹肌发力,腹部反复鼓气和排空,最终保持此种呼吸模式。②胸廓扩张训练:主要是为了加深呼吸的幅度,深呼吸的同时加大吸气的深度,吸气末屏住呼吸2-3 秒,然后自然完成被动呼吸运动。③用力呼气技术:用力呼气1-2 次,再进行深呼吸,完成一个循环。可根据病人情况进行2 到4 次循环。对观察组,安排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作为呼吸训练人员进行训练。为患者讲授肺心病的发病原理及和主动呼吸循环的锻炼方法。记录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重、训练前的相关指标。

1.3 评价方法

比较进行主动呼吸循环训练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肺功能、运动耐量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血氧饱和度(SpO2)和6 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 walk test, 6MWD)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本组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数据的对比采用t检验分析。取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肺功能相关指标、血氧饱和度及6 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的指标较对照组有更加明显的改善,改善程度突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指标略有改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前、训练后的肺功能数值评估对比,详见表1。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前、训练后6min 步行测试结果比较,见表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前、训练后的肺功能数值评估对比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前、训练后6min 步行测试结果比较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疾病发展的病理生理主要是:肺部小血管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力增高的长期作用下,肺组织结构出现肺不张、肺大泡、气道痰液、痰痂在气道内堆积甚至形成活瓣,影响呼气运动。此类病人常因为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甚至右心衰。是我国常见而又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诱因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过敏原等。老年性肺心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有咳嗽、咳痰、呼气困难、疲劳无力、活动气喘发作等等,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起居需要其他协助。此类患者常因为呼吸道感染、哮喘发作等因素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且难以逆转,最终随着肺组织的破坏,有效呼吸腔不断缩小,肺呼吸代偿功能最终破坏殆尽,导致老年人肺心病患者最终的进展阶段为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有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是可操作性极好的呼吸锻炼方法,可促进痰液排出,改善心肺功能。

目前治疗肺心病的手段十分有限。根据目前的治疗指南,住院期间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和延缓心肺功能衰竭。院外治疗主要通过可以通过雾化、吸入药物,改善和治疗肺部、支气管或间质的原发基础疾病,配合各种途径的家庭氧疗[2]。为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现在康复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已成为老年肺心病患者治疗的新途径。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成熟且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呼吸锻炼方法。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通过加深呼吸运动,促使被分泌物或粘液封闭的细支气管通气,并通过加大加深的呼吸运动,使附着在小支气管上的凝固痰液收到气体冲击和推动,进而协助支气管上皮纤毛运动将痰液排出。肺心病病人呼气困难,常是由于痰液与痰痂在细支气管形成活瓣样结果,呼气时大量气体滞留肺内,使肺泡不断扩大直到破裂。有研究表明[3],经过3-6 个月主动呼吸循环训练的患者,其最大吸气压(MEP)、最大呼气压(MIP)均有显著提高。主动呼吸循环的第三步用力呼气,是保持小支气管畅通,减少分泌物滞留、防止痰液沉淀在支气管壁所必须的呼吸训练。第三步一般由1-2 次用力哈气完成,哈气过程人为的增加了呼气末气道气流,在肺心病患者中可产生震动和剪切,促使痰液脱落并随气流进入下一级支气管。长期规律的训练,有利于保持中小呼吸道的畅通。并通过优化的呼气末哈气,增加呼气时间,缓解肺心病病人最为显著的呼气困难,并通过额外增加的气流,协助痰液流动。本研究中,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随着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锻炼,出现了显著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国内有研究显示[4],经过标准、长期的主动呼吸循环训练,患者的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最大呼气流量(PEF)均出现了有效提高,进一步提示本训练在改善肺通气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主动呼吸循环还可减少肺部无效通气、减缓肺部死腔的形成。其理念为有效完成深呼吸,并通过呼吸控制改变老年患者浅促的呼吸方式[5]。而且,通过规律训练,可以锻炼患者的呼吸肌,使得患者的肺活量和肺泡通气量增加,减缓肺死腔的形成。肺部改善肺通气-氧合效率,并在呼气末减少二氧化碳的潴留,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氧饱和度偏低的情况,本研究中观察到经过系统的呼吸训练后,老人肺心病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由平均95%提高到平均97%,具有显著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血氧饱和度提高后,耗氧量大的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提高,右心-肺毛细血管的血液载氧效率提高,右心前负荷降低,右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会自觉有力,疲劳感减轻。本研究观察到以六分钟步行距离来评价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主动呼吸循环训练的患者,运动距离平均提升约50 米,而对照组约为20 米。相较而言,观察组的改善十分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增强患者骨骼肌功能,减少患者疲劳感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立能力上,本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运用到老年肺心病患者,可以减少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改善患者肺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本方法简便易行,成本易于患者接受。但本方法需要专业的培训,以期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并需要病人坚持不懈的训练和看护人员的耐心协助。故主动呼吸循环还需医患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以更好的推广,获得最佳的长期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肺心病血氧呼气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如果你很生气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你了解肺心病吗?4个常见症状应提前知晓
Pat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plenic vasculature in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ts relev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3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