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存式自体输血与预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的临床观察

2021-01-11 12:08张二胜李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自体血常规血浆

张二胜,李芳

(山西晋中市中心血站,山西 晋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 取2016 年3 月至2018 年4 月的80 例需大量输血的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1)和对照组(N2),各40 例,年龄:17-60 岁。采血标准:(1)符合《2019 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条件要求者;(2)心、肝、肺、肾功能基本正常者;(3)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女性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0.33 者;(4)血小板计数(PLT)≥110×109/L 且功能正常,未服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2 周以上;(5)无感染性疾病及不适宜采血的禁忌证;(6)患者情况为:普外科20 例;骨科30 例;神经外科14 例;肝胆外科8 例;泌尿外科8 例。

1.2 方法

自体输血的主要有三种方式[2]:预存式、回收式和急性等容稀释式。预存式自体输血的优点:避免了因输注同种异体血液的病毒,寄生虫感染。避免了因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异源性抗体导致的免疫性输血反应及非免疫性输血反应。适应证:拟输血的择期大、中型手术患者,包括矫形、心脏大血管、普外、泌尿外科及脑外等手术。稀有血型患者;针对体内含有不规则抗体、对高频率抗原的同种抗体所致血液交叉配合试验不合者,或具有复杂抗体谱的高度致敏者,以及既往输注同种异体血有过严重输血反应者,能扩大献血人群范围,增加血液供应,在供血紧张等情况下提供用血保障,也可作为有力的血源补充措施[3]。

预存式自体输血的缺点:血液的“冷链”保存导致血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丧失,大量输注后患者极易发生凝血机制障碍;大量输注库存全血引起循环负荷过重,从而影响心肺功能。用血量的评估不足导致血液报废。

预存式自体成分输血的优点:可很好弥补预存式自体输血的缺点。

对照组(N2)患者采用术前储备自体血,手术过程中或术后仅输注自体血。采血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身体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免疫功能等,将有关采血的相关医学知识告知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提醒患者适当饮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采血期间补充铁剂或叶酸及造血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等辅助疗法,能够迅速恢复因采血造成的贫血。采血时采用蛙跳式采血方法,采用采血袋,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于患者前臂进行静脉穿刺,采血量为400 mL/次,累计采集2000mL 全血,采血完成后,在采血袋上标明患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室、采血日期、采血量等信息,核对无误后,立即储存于血液专用储存冰箱4℃条件下备用。

研究组(N1)按照采血时采用蛙跳式采血方法,采用采血5 联袋,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于患者前臂进行静脉穿刺,采血量为400mL/次,每次回输患者红细胞后可补充适量平衡盐液;铁剂或叶酸及造血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等辅助疗法。每次所采集血液按照《2019 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标准立即制备。在各血袋上标明患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室、采血日期等信息。累积可制备新鲜冰冻血浆800mL、保存温度-20℃。将术前三天采集的800mL 全血立即采用白膜法制备汇集手工浓缩血小板(±1.2×1011/L;200mL),保存温度22-24℃且震荡保存。红细胞悬液10 单位、保存温度2-8℃。

2 结果

对照组(N2)组 分别选取与研究组(N1)同期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病例,术中输血和术后输血分别抽取标本进行相关检测。

2.1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记录的数据均输入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s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两组对照组(N2)组与研究组(N1)术中输血和术后输血血常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对照组(N2)组与研究组(N1)术中输血和术后输血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节约稀缺的血液资源,而且能避免输血传染性疾病和同种异体输血所致的免疫性输血反应等,尤其对稀有血型患者、针对体内含有多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对高频率抗原的同种抗体所致血液交叉配合试验不合者,或具有复杂抗体谱的高度致敏者,以及既往输注同种异体血有过严重输血反应者。在供血紧张及配血不合等情况下提供用血保障。由于自体输血也存在保存期内对血浆凝血因子的损害,因此,随着成分输血的普及,自体成分血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患者自体血液制备的红细胞悬液浓度高、容积量小。术中输注可迅速改善组织缺氧并且避免输注无效血浆引起循环负荷过重从而影响心肺功能[4]。

白膜法制备汇集手工浓缩血小板可收集患者术前三天采集的800 毫升血液90% 的血小板通过质控可达到(±1.2×1011/L),汇集血小板专用储存袋内保存温度22-24℃且震荡保存可达5 天。由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输血、术中出血消耗血小板极易造成血小板降低、扩容补液又可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故在手术中无大血管急性出血或无明显出血且出血量累计1500-2000mL 时、手术野不明原因渗血、血小板低于50×109/L 时,以患者可耐受的速度输注自体血小板。

虽然自体血小板未达到机采血小板每治疗量含2.5×1011/L。但对于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患者输注后亦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自体新鲜冰冻血浆是采集患者血液6-8 小时内分离制备;使用前37℃水浴箱溶解。新鲜冰冻血浆几乎含有所有的凝血因子,输注血浆可以有效补充凝血因子,与自体血小板配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术中、术后凝血功能。自体成分输血保证了患者各血液成分生理活性。

表1 自体采血后两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自体采血后两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 WBC(×109/L) RBC(×1012/L) PLT(×109/L) HB(g/L) HCT(﹪) PT(s) APTT(s)N1 组 6.6±2.1 4.4±0.30 187.5±42.8 127.8±18.8 39.8±4.8 12.5±0.75 30.3±6.8 N2 组 6.5±2.4 4.6±0.32 210.1±44.5 131.9±18.3 38.9±5.0 13±0.88 34.4±6.9 t/χ2 0.996 1.055 0.957 1.053 0.896 0.769 0.57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术中输血和术后一天输血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术中输血和术后一天输血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 检测时间 WBC(×109/L) RBC(×1012/L) PLT(×109/L) HB(g/L) HCT(﹪) PT(s) APTT(s)N1 组 术中 4.1±0.36 3.8±1.13 110±1.10 123.9±15.3 0.36±0.04 14±2.2 42.3±57.59 N2 组 术后 4.3±0.40 4.68±1.20 161.9±41 137.6±13.1 0.41±0.04 13±1.9 40.09±7.48 t/χ2 术中 3.8±0.42 3.9±1.23 90.7±43 126.1±12.3 0.37±0.03 12±3.1 26.24±7.68 P 术后 4.2±0.39 4.01±126 95.6±41 130.8±13.0 0.40±0.03 10±2.2 29.21±6.21

总而言之,自体成分输血结合无偿献血模式改变了常规预存式自体输血的观念;可作为现行成分输血模式的补充及延伸。希望能从根本上缓解血液供需矛盾,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自体血常规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X美术馆春季双展:特睿·阿布德拉:要上天了&自体触击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嘻哈中的真自体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