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诗之美

2021-01-11 08:45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风沙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批注1: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樊锦诗带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西部,没有见到西部人民弹着冬不拉热情欢迎的场面,而只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和荒无人烟的沙漠。这里荒凉到西部人也将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定义为“荒凉”。尽管如此,樊锦诗也坚决不走,她不在乎这恶劣的外部条件,她不顾父亲的劝阻,决心与这敦煌同生死。】

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摄氏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批注2:“艺术”指敦煌莫高窟,“柴米油盐”指琐碎的生活,这二者就是理想与现实,在理想中遨游,而终究是要回归现实啊,现实一片狼藉,理想如何实现?】

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让她几近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批注3: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人烟稀少的沙漠中孤行,但她始终将梦想扎根于艺术,此刻的她对这些壁画的敬服、热爱和疼惜,为下文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敦煌作了铺垫。】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批注4:“柔弱”与“坚韧”是一组反义词,但作者在这里却将二词连用,我认为这里的“柔弱”是指樊锦诗作为一个女子,力量单薄,但是她的决心是坚定的,她的力量必然也是坚韧的,既然来了,她就决定用她的坚韧,去守护这一方美丽的天地!】

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是,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批注5:从“老说”一词可知敦煌的魅力已吸引樊锦诗许久,这种魅力局外人是体会不到的。这种魅力让她心生牵挂,她愿意为之留下,并且是死心塌地地留下,纵使环境恶劣,纵使生活艰辛,她也绝不会离开,她爱这里,死心塌地地爱,这成了她心中不可辜负的使命与责任。】“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你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批注6:风沙呼啸,樊锦诗在忍受艰苦的同时,也在洗涤着自己的灵魂,风沙吹落了她身上的柔弱温婉,却为她平添了西部人特有的潇洒与旷达,她的幸福來源于她对这儿的爱与她对自己工作的自豪。】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2009年第12期)

知识链接

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她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她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2020年5月17日,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的颁奖词,她曾在自传中说: “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莫高窟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尾批

所谓理想,大概就是你要为之付出一生的东西。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吃尽苦头,尝尽孤独与辛酸,但最后收获了他人不能体会的幸福感。读罢此文,我内心深受震撼,四十年的光阴,四十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年啊,对敦煌的热爱,她付出了四十年的青春与守护,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之间,她愈发坚韧,在追梦路上,她慢慢看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使命,从小我走向家国。我也有梦,也知道追梦路上有热血冲动与汗水辛酸,我看到阳光中奔波、劳作的都是有理想的人,我希望,我们都能不惧怕现实生活的艰难,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理想,不要留下遗憾与悔恨,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总归是要在追梦路上实现的,不是吗?出发吧,并且坚定地向前方行走吧!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王诗雨、李骏辉,指导教师:朱银颖)

猜你喜欢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风沙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时间的年轮
沙枣花
都怪祖先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
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