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引黄灌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实践与调研

2021-01-12 00:12由国栋张宝军孙立敏邱晨付文国李秀芳
海河水利 2021年4期
关键词:引黄灌区滨州市用水

由国栋,张宝军,孙立敏,邱晨,付文国,李秀芳

(滨州市引黄灌溉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滨州256600)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北临渤海,土壤以潮土为主,盐碱地分布广泛。引黄灌区为滨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障,市内引黄灌区最早建于1956年,最晚于1998年建成通水。随着引黄灌区的多年运行,带来了泥沙处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脆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开展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水环境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制定科学的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对促进引黄灌区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产生的物质和精神2个层面成果的综合,体现人水和谐的程度和文明进步的状态[1]。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分析和探索[2-5],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各级政府对水生态文明的建设非常重视,2012年,山东省公布《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DB37/T 2172–2012),提出了水资源、水生态、水管理、水工程、水景观5个方面的评价框架和划定准则[6]。水利部2016年出台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738–2016),指出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结合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用水行为和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除确立全国通用的指标外还需考虑不同区域之间差异的特色指标[7]。2015年《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深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全力推进水生态修复、打造特色水景观和水生态文化等目标。引黄灌区通过工程、技术、管理手段发挥其生态功能,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坚持水生态理念,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我国引黄灌区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及修复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 滨州引黄灌区的现状

1.1 淡水资源缺乏

根据滨州市2020年水资源承载情况评价,人均水资源265 m3,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8。滨州市属于沿海深层承压水禁采区,黄河以北区域除黄河沿岸部分地段外,其余区域浅层地下水为苦咸水,无法满足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条件较差,淡水资源贫乏,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工农业的发展。

1.2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蒸发量大

滨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84 mm,其中75.2%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 266.9 mm,其中春灌期(4—6月)蒸发量567.3 mm,而同期降水量不足123 mm。

1.3 对引黄水依赖性强

近年来,滨州市年均供水量158亿m3,其中黄河水124亿m3,黄河水利用比73.8%,用水量超过黄河水分配指标,属于黄河干流水资源超载区。

1.4 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滨州市地处黄河下游的黄河冲积平原,土质保水性差、易渗透,加之用水方式粗放,灌区整体用水效率较低。由于农户分散,集中灌溉期灌溉时间长,水损耗过大。

1.5 农民节水理念不强

灌区农业水价0.056元/m3,农业水价偏低,仅相当于灌区供水成本价的30%。农民节水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以水定产、以水定地观念,进行农业生产也没有考虑供水条件。

1.6 引黄水泥沙问题严重

全市现有大中型引黄灌区13处,设计引水能力466 m3/s,有效灌溉面积300万hm2。黄河水含沙量高,灌区泥沙问题严重,引水必清淤,每年的清淤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淤土堆放占地问题愈加突出,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灌区泥沙处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簸箕李灌区1966—1982年渠首年均清淤1 240万m3,累计占地705 hm2,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又淤积河道与农田灌排系统,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

1.7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滨州多年平均需水量124亿m3,黄河河务部门分配的滨州市农业水量指标85亿m3,全市正常年份缺水38.6亿m3,用水缺口大。小开河灌区黄河水实际分配13.6亿m3,相当于设计供水量的35%。

1.8 灌区管理难度大

大型灌区横跨多个县区,小型灌区横跨几个乡镇。随着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灌区沿线村镇和人口逐渐增多,破坏灌区设施、侵占灌区土地、污染灌区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灌区人员少、线路长、途径村庄多、人口密集,导致灌区的管理难度增大。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措施

2.1 实施引黄灌区节水改造,降低水损耗

近年来,滨州引黄灌区干渠实施节水改造工程,采用防渗混凝土衬砌板和防渗土工布相结合的方式,使渠道糙率达0.014~0.015,以提高水流速度、降低水分渗漏、提升抗冲能力和减少输水损失。2019年以来,滨州引黄灌区衬砌渠道126 km,提升了灌区灌溉效率,节约了水资源。

2.2 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补齐工程短板

滨州引黄灌区干渠以下渠道衬砌率较低,水损耗较大。2020年,实施农业节水工程。该工程涉及268.7万hm2农田,通过完善渠系与管网工程、进行支渠衬砌、补齐渠系量水设施和实施农业用水“计量收费”,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实现了多用水多缴费。

2.3 兴建蓄水设施,增加水源保障

滨州市针对黄河水可用不可靠的状况,大力兴建蓄水工程,为滨州发展提供主动水源。汛期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兴建多种蓄水设施。做好“治水、引水、蓄水、节水、兴水”工作,2019年以来建设小型水库16座、实施20余座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增加调储水量16亿m3。恢复湖泊、涝洼、湿地等的储水功能,减少洪涝灾害危害,改善生态环境。

2.4 多措并举,处理泥沙问题

引水必引沙,泥沙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个引黄灌区,灌区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2019—2020年滨州市完成水土治理0.8万hm2。同时,灌区利用多种措施改善和处理泥沙,小开河灌区应用远距离输沙技术,沉沙池在距渠首51.3 km的中游,海拔约3 m,地势低洼、盐碱地成片,利用泥沙改良土地;沉沙池以上输沙入田、分散处理,灌区支渠引沙量约占总沙量的45%。簸箕李灌区沉沙池位于渠首,运行数十年来,渠首沉沙区土地沙化严重,灌区利用国家土地开发整理扶持资金进行治理,动土7 210万m3,对东、西条渠间0.11万hm2沙化地进行开发整理,种植速生杨2.3万株,新增耕地542 hm2。

2.5 政府引导,鼓励多方参与建设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具有社会公益性强和盈利能力弱的社会属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建设水利工程。滨州市推行“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办法,激励乡(镇)、村建设水利工程。无棣县濒临渤海,位于灌区的下游,灌溉水源严重不足,近年来按照每立方米水0.4元的补助标准,采取“先干后补”补助乡(镇)、村自办小型蓄水工程,建成小(1)型水库8座、小(2)型水库15座、库容大于50万m3蓄水池30座、库容小于50万m3的蓄水池86座[8],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保证生活和灌溉用水,增加了生态用水。

2.6 全面推行河长制,提升灌区的管控能力

滨州市对河道实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及时制止和处理违法和破坏事件,提高对灌区渠道的管护水平,保障灌区渠道的良好运行。实行河长制的目标为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督[9]。在水利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中,政府政策的作用巨大。水生态的规划、保护、修复都需要政府监督、管理、调控。当前人民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推行河长负责制,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加强水文明建设符合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几点建议

3.1 主动抓住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5项目标与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山东省提出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山东省实施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黄河滩区等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实施黄河下游(山东段)“十四五”防洪、系统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深度节水,实施大型调蓄枢纽、引黄平原水库、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等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工程为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水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灌溉供水工程建设都将逐步完善和提高。引黄灌区必须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契机,积极跟进地方政府发展规划,融入沿黄地区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实现健康持续发展[10]。严格执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节水优先,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建立全社会、全领域、全方位的节水模式,切实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

3.2 加强水资源的刚性约束

滨州市水资源匮乏,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匀。严格水资源管理,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业,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禁止过度开发水资源,按照分配水资源总量进行生产,规范引水程序,统一调度水资源,逐步实现水生态、水资源与社会发展协调。严格制度刚性约束,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逐步淘汰高耗水行业,对农业灌溉用水严格执行轮灌制,降低损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3.3 建设智慧水利,提升管理水平

逐步完善自动测流、实时监控、地下水位实时监测,对重要河道断面、取水口、排水口全程监管,及时制止无序取水、超量取水、破坏水利设施等行为。建立包括水文、水质、水环境状况的河道实时信息库,实现对水环境和水生态数据的连续性、长期性的分析和管控。利用互联网终端设备建立群众反馈机制,沿河群众可通过App、微信、扫描二维码等新技术快速反映河道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让群众了解、参与、监督水生态文明建设。

3.4 严格水生态的准入和依法管控

在法律法规体系内建立水生态的准入和管控制度,实现水域、岸线、工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依法保护水利设施和水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严格水生态保护范围内项目方案准入审查,建立负面清单,禁止不符合条件的开发活动。建立准入评价体系,在水生态保护区内,水土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生态保护标准,不符合条件的必须依法限期退出。

3.5 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管控

水生态文明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城镇发展空间、灌溉需求,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以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合理划定河道保护范围、水库保护范围、水土流失区红线。保障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保护性相结合,实现人水和谐。依法划定河道管理范围、河岸生态保护蓝线、水源涵养区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重要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依据依法划定的管理范围、保护范围进行规划。

4 结论

(1)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灌区形象,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提高引黄灌区的管理水平、提高工程的建管标准、提高社会的满意度、提高用水效率和供水效益,促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的承载力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3)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灌区的泥沙处理、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空间保护的发展,增强全社会改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对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都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引黄灌区滨州市用水
赵口引黄灌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校园宿舍洗浴用水余热回收节能分析
节约洗碗用水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中学啄春泥文学社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丁庄引黄灌区存在问题及建设必要性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