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意蕴与融入路径

2021-01-12 19:16张卫良刘亚萍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湖湘大学生文化

张卫良 刘亚萍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青年大学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对象,我国高校已将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并纷纷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校对地域文化育人作用的认识有待深入,对地域文化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还有待挖掘。湖湘文化是湖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结构,其蕴含的独特思想价值和育人元素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一、湖湘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时代价值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用优秀的文化思想感化人、教育人和整合人,使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明确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湖湘文化在历史发展、时代变革中不断彰显出巨大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别是近现代,湖湘文化在中西文明冲突交汇中展现了自身的定力和价值,为在西方文明挑战下努力构建一个适应时代行进的近代型文化做出了勇敢的尝试,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近代湖南出现了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等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几大人才团体,其中因素是多重的,但最深层和最基础的一定是文化原因,支撑这些志士勇立时代潮头、实现雄才伟略的正是湖南地区独有的文化体系——湖湘文化。

(一)湖湘文化注重人的主体性发挥

湖南历代志士、豪杰之所以能够在重要时刻勇担重任与湖湘文化基因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息息相关。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既是讲湖湘大地人才济济的盛况,也是讲对人才的珍视和对人才价值的赞扬。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百越文化、苗蛮文化、方国文化等几大部落文化。两宋时期,湖南人周敦颐创立理学,胡安国、胡宏父子推崇理学并开创极具理学特色的湖湘学派,湖湘文化正式形成于此,理学对湖湘文化的影响至深至巨。“此后,湖南一跃而为理学重镇,被学者们称之为‘理学之邦’。”[2]理学兴起举复兴儒学的旗帜,承继了儒家的思想价值、道德体系、人格修养方法等。儒学思想体系的构建是在“人”的基础上展开,儒家的思想传承至推崇理学的湖湘文化中就具体表现为重视个人力量发挥,这极大促进了湖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主体性的呼唤固然重要,但湖湘志士还强调利用这种主动意识加强对自身的修炼。《中庸》里讲“道不远人”即指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追寻“道”,这便是一个心性修养的过程。重心性修养是理学传统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方面。周敦颐在《通书》中讲“诚者,圣人之本”[3],以“诚”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湖湘学派的胡氏、张栻皆讲修身,清初王夫之以修心和理气思辨为本。清末曾国藩一生追求修身律己,立下“诚”“敬”“静”“谨”“恒”修身五字诀,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受过理学传统教育的杨昌济也常在其治学中宣讲心性修养之道。

(二)湖湘文化讲求知行合一

湖湘文化虽推崇性理哲学,但更重视实践,其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践履思想和躬行理念,这也启发历代湖湘学者和志士绝不醉心于故纸堆中搞空虚荒诞之学,而是讲务实、力行,利用毕生所学积极付诸教育实践和革命实践。胡氏子弟在其著作中指出“躬行”是为学之上的观点,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极力推崇践履躬行的学风和教风,提出“知行互发”,批判了当时学界重知轻行的不良风气。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也有过深入研究,他主张“行先知后”,并亲自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晚清以来深受湖湘文化涵育的湖湘志士展开了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治实践和革命实践。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民族危亡之际身体力行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谭嗣同、黄兴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参与领导革命实践运动;毛泽东、刘少奇在湖湘文化躬行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成为了伟大的革命领袖和政治领袖。

(三)湖湘文化推崇经世致用

湖湘志士在历史上的实践多为政治和革命实践,这体现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主张经世致用,这既是一种实践思维也是在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当处于乱世之时,湘人总能不计个人得失,甚至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天下事为己任,立志成就一番大事业。湖湘文化的经世思想上承自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深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影响。胡安国、王船山都曾在民族危亡之际积极寻求变革,企图挽救风雨飘摇的旧国山河。进入晚清和近代,我国民族矛盾尖锐,旧的统治已然不适应时代发展,湖南志士始终秉持经世济民的理念,希望谋求国治民安。魏源被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勇于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创造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主张“中体西用”,兴办洋务。他们虽因阶级的局限性未进行彻底的变革,但也展现了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使命担当。黄兴、蔡和森、毛泽东、刘少奇等人都在青年时期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雄心壮志,积极创立先进团体,为其日后改写国家命运、成就一番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湖湘文化强调矢志不渝的定力坚守

湖南人骨子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是上述湖湘文化特质在其性格心理上的具体体现。这种性格的形成也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湖南地理环境险恶,自古多穷苦人家,若想求生存、成事业就必须有顽强的作风和坚固的定力,吃得苦,霸得蛮。曾国藩曾用“结硬寨,打呆仗”激励湘军打败敌人不能心存侥幸,更没有过多的技巧,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左宗棠七十高龄抬棺入疆收复失地,以表收复新疆的决心。湖南人对初心的坚守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南宋“岳麓书院的百余名士子投笔握刀,登上城墙与元兵浴血奋斗,最后几乎全部战死而无一人投降”[4],谭嗣同参与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杨开慧在经历军阀的严刑拷打后英勇就义。早在民国初期湖南才子杨度就发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感慨。

二、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今天的湖湘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既有理论形态也有世俗形态,包含着政治、经济、天文、历史、哲学、民俗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广泛的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各要素之间具有严密的结构性和紧密的相关性,因此湖湘文化绝不是这些文化元素的简单叠加。要想真正把握湖湘文化就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运用多学科知识通盘考虑其中的内在相关性,理清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做好知识的溯源工作和整合工作,做到尊重历史,有理有据,全面、系统、准确的挖掘湖湘文化的精髓,展现好湖湘文化的真实样貌。

(二)适宜性原则

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受众为转移,把握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加强针对性,切忌盲目性,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实效。首先,根据不同的高校类型选择融入的侧重点不同。高校既有理工类和文科类院校之分,也有综合型和特色型院校之分,不同的院校应该选择与自身办学特色高度契合的湖湘文化资源。湖南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可依托岳麓书院让同学们感受、学习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湖南农业大学这一具有农业特色的大学应该努力挖掘湖湘文化中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来启发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其次,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教材。在针对理工类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注意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突出通俗易懂,避免理工科学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针对文科类专业要适当增加相关课程教学比重,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突出专业性和知识厚度。最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向本科生,要着重进行通识教育,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研究生,要突出教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研究型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湖湘文化的专业性和专门性研究。

(三)批判性原则

湖湘文化根植自传统的农耕经济和宗法制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和保守的一面。高校是各类文化要素、社会思潮交流碰撞最为活跃的场域,将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湖湘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体现在湖南人身上的文化心理进行甄别,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和高校育人导向的内容加以剔除。首先,湖湘文化受儒家思想和经世思想的影响较重,提倡个人在政治伦理道德方面的实践,轻视经济实业方面的实践。这使得湖南历史上多出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缺乏大有可为的实业家、自然科学家等。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是全方位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高校要坚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原则正确树立学生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其次,湖湘文化具有的强烈乡土情怀和对于人际关系的过度依恋会消解人们的规则意识。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为在异地求学时寻求文化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常常会建立老乡会和同学会;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班级、宿舍是集体生活的空间,同学之间易于建立深厚且坚固友谊。这些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出现重视情感而漠视规则的现象。

(四)创新性原则

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要积极展开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以达到更好的融合效果。首先是内容方面的创新。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要实现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一是对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二是要吸收借鉴其他地域的文化精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断丰富自己。其次是融入形式方面的创新,要用当地高校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湖湘文化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克服过去用简单的标语、枯燥的课堂的融合方式,努力做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相结合。此外,还要做好融入前的调研,完善融入后的效果反馈机制。

三、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路径

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即将湖湘文化引进课堂教学、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引进教材编制,同时要鼓励、组织学生走出去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一)统筹湖湘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高校要把‘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各科各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5],要全面统筹湖湘文化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将优质资源融入专业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课程,因此要尤为注重融入思政理论课中,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践履躬行思想与“思修”“马原”的教学内容就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课堂教学要注重增强趣味性和深刻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在中学阶段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文化教育,但这种教育多以单向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互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实际影响下,使得学生虽有知识体系但缺乏具象感知和深入思考。这就要求高校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融入工作。首先,任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只有自己对湖湘文化有所研究才能善用相关人物事迹、精神内涵去启发教育学生。其次,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书本讲授结合视频、图片等方式,或鼓励学生上台自己当老师,增强师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善于向学生抛出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布置有研究价值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二)促进湖湘文化融入教材书籍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要做好湖湘文化融入教材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在选择教材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除使用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材外,还可采用与湖湘文化相关的研究性专著、辅学读物等。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已指导出版了《湖湘文库》大型丛书,其中既有前人著述的湖湘之学又有今人编撰的湖湘研究,内容丰富,为后人学习和传承湖湘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源。但当前仍缺乏能被当作通识教材的相关书籍,因此要组织研究湖湘文化的专家学者编撰相关书籍,这类书籍的编撰要考虑到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多一些理论梳理少一些文献堆积、多一些人物典故少一些理论赘述,提升教材可读性和趣味性。

此外,要善用各类书籍和教材。市场上和高校的图书馆不乏关于湖湘文化的图书资源,但从当前相关书籍的购买和借阅情况来看,更多的是学习文学专业和进行文化研究的师生阅读。这需要相关任课老师鼓励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依托积极用好湖湘文化相关的书籍教材。

(三)推进湖湘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高校应将湖湘文化元素和资源融入校风校训、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是融入校风校训。校风校训展现的是学校的风气和师生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更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如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和中南大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风貌。其次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涵养大学生的美好品格,将湖湘文化引入校园环境建设既能够体现高校的独特气质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湖湘文化的魅力。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放置具有代表性的湘籍文化名人的雕像,设置相关名言警句标语,还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人的典故设计文化墙。最后,以弘扬和传承湖湘文化为主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是邀请名师大家开展人文讲座、论坛和学术会议;二是依托学校有关部门、学生会、社团等积极举办湖湘文化知识竞赛、书法作品比赛和演讲比赛等;三是积极举办湖南传统戏曲歌舞进校园等文化活动。戏曲歌舞是民间艺术的代表,与普通民众连接最为紧密,蕴含着丰富的湖湘文化内涵。“湖南的传统戏剧多达19种,剧目达5000多个;传统曲艺38种,内容更为繁富,堪称戏剧大省。”[6]其中包含雅俗共赏的湘昆、祁剧、花鼓戏,风格迥异的民间歌谣、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也同样精彩。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类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推动湖湘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体验教学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最具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湖湘文化资源是在湖南当地高校就读的大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文化资源,湖南的高校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将湖湘文化资源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建好用好各类湖湘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例如书院、博物馆、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遗址等;以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文化名人诞辰或逝世周年纪念日以及端午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开展活动,湖南境内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要利用好此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其次,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一是旅游观光式。这种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感和体验感,高校可以利用好各类物质载体,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参观湖湘文化的物质资源。例如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种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研究学习基地、以贾谊故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二是调查研究式。在经历感官层面的旅游观光式实践教学后还应探索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湖湘文化内涵的实践教学形式,即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年级和研究方向,积极开展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目的、以弘扬和传承湖湘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调研活动,并产出调查报告、论文等相应学术成果。

猜你喜欢
湖湘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略论湖湘诗歌史上的近现代女诗人—— 《湖南女士诗钞》导言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