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林下经济模式初探

2021-01-12 18:47潘玉道韦龙晚王丽娟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林地森林经济

潘玉道,潘 涛,韦龙晚,王丽娟

(1. 贵州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2. 贵州省公益林管理中心,贵阳 550001;3. 三都县林业局,贵州 三都558113; 4. 黔南州林业局,贵州 都匀558000)

林下经济是以林区自然资源条件为依托、重视生态循环的复合式经济业态[3],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促进林区产业结构升级、林农增收、脱贫攻坚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在政策法规引导和经济效益双轮驱动下,我国很多地区在当地环境基础上产生了多种林下经济模式[1],范围不局限于林下,已拓展到林中、林上,涉及种植、养殖的林下经济第一产业,林产品采集、加工、制造的林下经济第二产业以及森林旅游及关联服务的林下经济第三产业。目前,我国林下经济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主要模式已逐步走向成熟,各地林下产业已开始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1 三都县林下经济发展条件

1.1 三都县林下经济发展资源条件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素有“百里林海”之称,为贵州省知名深度贫困县,森林资源丰富,面积168 907 hm2,森林覆盖率70.9%,其中原始林面积很大,主要树种有橡树、栲树、杉树、杨树、山松、桦树等,但森林利用率非常低,当地农民长期停留不投资或极少投资、“靠天吃饭”“等靠要”等状态,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周边县市,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7.6%。2019年县政府制定了《三都县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高脱贫质量的实施方案(草案)》,分析了优势条件,提出了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式发展策略,明确了各镇(街道)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指标和配套支持措施。

1.1.1 林地与植物资源 三都县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地条件较好,森林群落连续性分布,以乔木林为主,林相优良,不同林型面积占比为天然林约63%、人工林约37%,针叶林57%、阔叶林3%、针阔混交林40%,其中商品林113 667 hm2、公益林71 380 hm2,林地人为干扰程度低[7],大量处于自然、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场地条件。

据调查,三都县符合林下经济发展条件的林地约71 200 hm2,占林业用地39.3%。其中,坡度小于5°的平坡林地867 hm2,坡度5°~10°的缓坡林地7 733 hm2,坡度10°~15°的斜坡林地62 600 hm2。截至2021年5月,三都县林下经济产业总产值仅1.4亿元,利用林地13 067 hm2,仅占适宜发展林地18.4%,林下经济利用空间十分广阔(表1)。

1.1.2 林产品加工条件 三都县工业水平较差,工业企业90%以上为资源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为林木、矿产、农副产品等。这类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且布局分散,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差,经济效益有限。

1.1.3 气候与水文条件 三都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18 ℃,气温变幅较小,最低温不低于-4 ℃,平均日照数1 273.6 h[8],境内河流众多,水力资源充沛,年均降水量1 350 mm。适宜的气候与水文条件是林下种养业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延长了森林旅游业的旺季周期。林地土壤主要为黄壤、红壤、石灰土等,适宜林地的土层厚度、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养分含量等可完全满足林下栽植需求。

1.1.4 交通条件 三都县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三都县位于贵州东南特色经济区中心,县境内有 G356、G243、S205、G321、S204等公路干线,厦蓉高速、三荔高速、余安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贵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9],组成集高速、高铁、铁路、公路和“组组通”硬化路于一体的交通网络。州府都匀市、省会贵阳市等主要森林旅游客源地和林特产品销售地都在1 h 车程内。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有效降低了林下种养业的物流成本与时间成本,也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条件。

1.2 三都县林下经济发展优势

1.2.1 行业比较优势不断增强 目前三都县林业资源尽管丰富多样,但木材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加之我国已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用材林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提振当地经济。在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工业基础薄弱、传统林业无以为继的情况下,新型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势就更显突出。

1.2.2 政策优势 三都县政府根据脱贫攻坚任务和县域自然与经济条件,在全面、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定的《三都县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高脱贫质量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式发展策略,按照“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总目标,安排部署各乡镇选择适宜林下经济模式与规模,制定优先贷款等优惠政策,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推进差异化林业产业发展。

1.3 三都县林下经济发展劣势

1.3.1 地形地势限制强度大 三都县域内多为喀斯特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地貌类型复杂,加上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积累奇缺、旅游发展缓慢,现有较成熟产业不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一般都生产管理困难,成本高,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潜力有限。

1.3.2 土地资源尤其是较优质土地资源短缺 三都县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14.3%,约1.35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4 hm2,不及全国平均值(0.09 hm2)的一半,且三都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地无三尺平”之称,大部分耕地属于分散的小面积梯田,中低产田占比高,大多处于粗放利用状态[6],土地资源尤其是优质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相对较好的土地一般都开垦为农田,现有林地包括退耕还林地一般坡势较陡,土层较薄,如果林下经济项目不当、管理不善,易于引起地表破坏、水土流失,所以经营管理技术措施要求比较严格。

为体现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的规模效益,通过引入电动汽车代理商将众多电动汽车组织起来集中管理和统一规划,考虑削峰填谷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如图1所示,步骤如下。

1.3.3 抗风险能力差 三都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自有资金积累极其有限,同时林下经济尤其是林下种植、养殖业,既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也深受市场需求、生产与运输成本等社会经济因素制约,市场风险大,加之三都县林下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品牌、销售网络正处在建立、扩展阶段,市场竞争优势还未充分显现,优势、成熟、抗风险能力强的林下经济产业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

2 三都县林下经济现有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2.1 林下经济现有主要模式

2.1.1 林下种植 三都县林下种植面积共2 566.67 hm2,每公顷产值约2.82万元。林下种植结构以食用菌为主,中草药为辅,林下种植品种包含灵芝、大球盖菇、金钩藤、板蓝根、松毛菌、竹笋等,集中于都江镇、三合街道、大河镇、九阡镇、普安镇等区域。这些区域的林地多为山地天然林,远离居民生活区,面积广阔,土层较厚,土壤肥沃,作物种植与生长环境优良。

灵芝是三都县最具代表性的林下种植种类,主要种植于海拔400~1 200 m,郁闭度0.7~0.8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以阔叶树为主)林、未经开发利用的国有储备林。普遍使用椴木材料栽培,直接利用伐废木材,椴木菌材一般直径10 cm、长15 cm,在树行间平行摆放,间距约10 cm,行距约20 cm,覆土约2 cm。当地林农一般会在灵芝菌丝生长阶段进行一定遮光处理,灵芝子实体形成后,再分步清理杂草灌木,逐步增加光照强度。椴木容易遭到白蚁蛀食,树皮与木质部分离,影响灵芝菌丝发育。为了预防,一些养殖户会定期清理种植场地附近枯枝败叶,在椴木栽培场地四周喷洒防白蚁剂,以防白蚁接近椴木。灵芝加工产品“三都县灵芝孢子粉”已获得市场认可,拥有了一定品牌知名度。

灵芝栽培与加工已是当地林农增收的全新渠道,由于原材料成本、运输与加工费用低,利润率高于同类项目,据调查,三都县灵芝平均单产可达11 250 kg·hm-2,经济收益 56.25万元·hm-2。

2.1.2 林下养殖 三都县林下养殖面积约5 700 hm2,平均产值1万元·hm-2。林下养殖种类以柳源香鸡、巫不香猪、黑山羊、牛、胡蜂等本土品种为主,集中于周覃、大河、中和、都江等乡镇。这些区域的林地多为人工经济林,坡度低于25%,地形规则平整,距离居民生活区较近,附近大多有饲料产地和养殖产品加工地。

柳源香鸡是三都县乡土优良鸡品种,以肉质鲜美、风味独特闻名,规模、产值、经济收益在当地林下养殖中占绝对优势,“水乡凤翎”等自主品牌在市场已有较大影响,并进入广东、福建等地的肉禽蛋市场。主要放养于郁闭度0.2~0.4的果园中,以高1.5~2 m的尼龙围网封闭,单鸡占地面积约5 m2。觅食能力较强,能够自行在林区寻找食物,养殖时一般采取先少量喂食,再酌情补喂的方式;为减轻寄生虫等生物危害,每隔20~30 d驱虫1次,并在驱虫后及时清理粪便,防止交叉传染。为降低养鸡对果园环境的影响,一些养殖户采用轮牧放养,即将场地用围栏划分成多个区域,分批次放养,并对轮牧后的林地进行1个月的消毒休整,以恢复林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

林下养殖柳源香鸡可有效解决果园前期无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极低的问题,有利于为经济林的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散养鸡采食林地杂草、害虫等,排泄物(鸡粪)增肥地力,直接降低除草、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等成本。目前,脱贫攻坚中,三都县柳源香鸡产业主要通过“公司+贫困户”利益联动模式,按统筹整合涉农财政资金的约定比例,为贫困户兑现分红,一般每年可为每个贫困户创收1 250元以上。

2.1.3 森林旅游 三都县森林旅游综合开发面积约4 800 hm2,产值一般平均约1.8万元·hm-2。主要集中于三合街、周覃、都江等乡镇,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森林资源和水族特色民俗文化,开发以森林康养、森林民俗体验、森林氧吧为主题的森林旅游业。 三都县森林旅游产品中植入了民俗游、乡村游等元素和场景,营造了万户水寨、高硐森林民俗村寨、尧人山森林旅游度假村、中和雪花湖生态村、水各卯文化风情园、怎雷森林民俗文化村、老王山森林旅游地等具有森林特色的生态民俗文化聚集地。以“民宿”“农家乐”经营模式为基础,结合林下种养业与森林康养业,形成以“丛林穿越”“林中摘果”“荷塘摸鱼”“林中捉鸡”等特色旅游产品为优势,集餐饮、民宿、康养、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2020年,三都县周覃镇新园村、中和镇雪花湖社区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大河镇成功获评“贵州省森林乡镇”,三都县“黔南森林康养”特色旅游品牌已初步形成。

三都县森林旅游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丰富多样的森林康养与旅游资源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等转化为经济效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生动成功实践,代表着当地自然与文化优势形成产业优势的方向。同时,森林旅游业有着很强的关联带动效应,能够带动食、住、行、购、娱等旅游需求行业[10],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三都县参与旅游经营的家庭共有127户,其中贫困户53户,户均月收入超过4 300元。

2.2 主要存在问题

2.2.1 产业布局分散,销售渠道缺乏 三都县林下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经济布局仍较分散,规模化企业稀少,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11]。多数林农缺乏销售渠道,只能依赖经销者上门收购,林下产业链条无法进一步发展,林农效益无法保障。

2.2.2 技术薄弱,无精深加工能力 三都县林下种养业多停留在初级水平,技术实力薄弱,除“三都县灵芝孢子粉”外,种植养殖的林下经济产品几乎全为初级产品,只进行清洗、除杂等初加工,加工链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2.2.3 管理不规范、经验不足,威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都县林下种养业的大部分经营者管理理念陈旧,沿用家族式、家庭作坊式等传统生产与管理方式,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由于种养殖业缺乏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或规范,生产技术流程、技术指标要求等因生产者不同而有差别,致使产品内在质量不稳定、外观外形差异较大,致使生产成本高、售价低、效益差,产值低于预期。部分经营者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扩张种植、养殖规模,甚至滥用化肥、农药,砍伐林木,扩大经济植物或动物生产空间,一定程度破坏了原生优势植被、土壤、小气候等环境,既影响产品内在质量,又给水土流失埋下隐患。

2.2.4 劳动力尤其是懂技术的劳动力短缺 三都县青壮年约85%外出务工,流向广州、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当地现有居民多为留守的老幼妇孺,按《三都县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高脱贫质量的实施方案(草案)》提出的种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业等产业规模,需要青壮年生产者约27 000名,技术人员3 500名,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产业人员短缺情况较为严峻。

3 三都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规模发展

建议三都县针对林下产业特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区划,根据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措施作出总体安排,有效集成各类林下经济业态,形成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发展体系。同时,号召林下经济领军企业以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吸纳小型企业和散户林农,合并整合出一批集约化管理的规模企业,以规模化经营加速林下经济的产业化进程[12]。

3.2 政府引导,搭建平台

建议三都县政府统一组织,联合各大企业组建供应链管理平台,溯源并管理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平台内企业可采取“公司+批发市场” “公司+商场” “公司+合作社”的直销模式,实现直供直达和成批销售,以此提高三都县产品的市场地位与品牌影响,增强定价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3.3 制定标准,延长产业链

建议三都县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加深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进一步探索产品就地精深加工的技术可行性。为满足林下产品加工要求,需要建设并优化检验检测、冷链运输、自动清洗车间、信息共享平台等配套设施,以此确保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的生产要素。

3.4 回流劳动力,加大培训

建议三都县劳动部门针对返乡创业、务工人群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从信贷、土地使用、政府补贴、就业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此增强三都县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同时与三都县主要务工流向地区的劳动部门合作,共同建立可行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实时掌握当地用工市场动态,寻找机会引导闲散劳动力回流本土。

为保证返乡人员能快速融入林下经济实际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并优化三都县职业培训体系,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与灵活技术培训,快速定向培养符合三都县林下经济需求特征的专业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林地森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图片新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