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五步”教学法

2021-01-12 03:22张庆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自学交流教材

张庆莉

一、自学质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要疑。学到此时方是进步。”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感悟,并提出问题。但由于年龄特征、学科或教材特点的不同,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自学引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拨,对学生的质疑要充分地肯定,以维护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提问,然后让学生继续学习交流,结合上下文,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尽量让学生在互学、互教、互议中自己解决问题,尽管不是很正确,花费的时间更长,但比教师直接告之以标准答案更有价值。

二、问题筛选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问题来进行探讨。要善于捕捉一闪而过的智慧火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筛选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處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三、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出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动的接受就会变成主动的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易犯的老毛病,为了完成计划赶进度,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只抽几个优秀学生来回答问题,导致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没能抓住学生的“盲点”,于无疑处生疑。总之,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的重要阶段。

四、反馈归纳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帮助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指导方式调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这一步是调动师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重新组合、提示主题的过程。教师的水平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组合能力也得以培养和训练。

五、深化创新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由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或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是学生有了新的思路。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记忆,有助于综合和掌握。教师在总结时要注意知识的深化,提出新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再造一个新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使他们在总结中对本堂内容进行即时记忆。

猜你喜欢
自学交流教材
如此交流,太暖!
教材精读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交流”等5幅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