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绿色生活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

2021-01-12 00:59李铁英,王晓雨
关键词:建党百年时代价值

李铁英,王晓雨

摘 要: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节点,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生活理念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途径。按时间脉络,可将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的发展划分为萌芽、起步探索、发展探索、深化探索四个阶段。百年间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生活理念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绿色生活理念不仅内容方面更加系统化,在实践方面也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生活理念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绿色生活观的继承发展,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力支撑。

关键词:建党百年;绿色生活理念;历史演进脉络;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2-0022-05

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生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要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底蕴,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核心内涵,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研究绿色生活理念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公众深入理解绿色生活理念的内涵与要义,公众对绿色生活理念的理解与践行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助力,是在基础环节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的根本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道家推崇的“道法自然”、佛教的“众生平等”等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的一种体现。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底蕴

“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对待自然问题上,儒家主张人类施万物以仁德,以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天人合一”为代表,要求人在与自然相处时须将自身置于自然中整体看待,不应为满足一己私欲将伤害强加于自然界,在天地这一彼此交融的整体中,人类不合理的、肆意的破坏行为最终势必会反噬人类。此外,孔子提出“中庸”的观念,主张人类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自然,但要求人类的作为要在改造和保护之间维持一种合理的、适度的平衡。中国古代佛教思想主张“慈悲为怀”“众生平等”,与儒家思想有相近之处,认为人与万物平等地处于天地之间,是众生之一,而非主人。佛教要求人要有慈悲之心,戒贪戒欲,提倡素食,反对杀生,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保护自然具有积极意义。《老子》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主张维护自然原始形态,认为对待自然最好的行为就是不加干预、自由生长的无为共处。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毁白玉为圭璋”的言论,认为通过人力使白玉成为玉器的行为是对自然面貌的破坏,主张改造自然首先应尊重自然,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可逆规而行,不能为满足私欲肆意妄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自然思想与“两山论”古今呼应,是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的浓厚底蕴。

(二)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核心内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启发于大规模机器化生产迅猛发展、人与自然矛盾被激化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内,大工厂生产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消耗,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情压榨和对资本的无限追求,煤炭、钢铁、水等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破坏利用,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青年时期的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受自然的束缚和约束,但人可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挣脱大自然对人类的束缚。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是人具有自我意识并在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自然的约束,他提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主动性的同时将人的自我意识与自然界相对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1],此时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就是这种唇亡齿寒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人的生存发展都要依赖自然界,伤害自然界即伤害自己,《资本论》中也提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的过程”[2],不能只顾追求剩余价值,不顾自然生态平衡,随着自然界的改貌,人类自身也会遭受损害;最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熟于在《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将自然发展与科学技术相统一,凸显出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直至今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仍是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的核心内涵,也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绿色生活理念中发挥了显著的当代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的百年发展进程

(一)1935-1976,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发展的萌芽阶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我国发展带来曙光。然而百废待兴的时代环境给国家发展带来了层层阻力。十数年的革命战争导致我国人口数量锐减,人口规模较小。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尤其是大跃进时期,人口数量激增,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毛泽东为节制生育提出“计划生育,也要来个十年规划。”[3]控制人口规模在当时不仅为经济发展减轻负担,同时在由于经济压力导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代,使得人口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彼时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粮食危机成为紧要的民生问题,毛泽东对此提出了“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食堂吃饭,节约归己。”[4]的倡议。他曾说过如果6亿人民每人每天能节约一粒米,就能救济一方灾民。毛泽东关于计划用粮、前紧后松的倡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解决粮食危机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力量。此外毛泽东还指出:“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5]“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6]中国共产党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在当时的社会刮起了一阵勤俭之风,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复苏。经济发展离不开思想解放,当时的中国仍留存着许多不良的传统风俗,给构建文明社会带来阻力,其中以殡葬风俗为代表。传统礼法的土葬劳民伤财,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给环保工作增加压力。为此,全国殡葬改革自1956年提交《倡议实行火葬》倡议书起拉开帷幕,由城市逐步推向农村,划分土葬改革区和火葬区,大量耕地资源被解放,粮食产量间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随着移风易俗改革的推进有所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出现了大规模的疫病传染现象,一场由毛泽东带领的中共党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应运而生。毛泽东提倡以卫生为荣,以不卫生为耻,除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包括重视垃圾堆放、污染物排放、除四害活动等环境卫生问题。毛泽东在1955年针对高速发展经济带来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作出指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山荒地,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7]。“四旁绿化”的主张推动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坏境美化,提高了空气质量,尤其是对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

(二)1973-1994,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的起步探索阶段

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思想集中在中国由革命战争后恢复阶段到改革开放发展的过渡期。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一代领导集体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思想。上一阶段,国家的发展重点放在了解决温饱问题上,造成一部分林区被耕地占用的现象,森林资源的锐减使得以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山区等为代表的多个地区出现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环境问题。为此邓小平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8]1982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的决议》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由此开始,一场大规模义务种树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后二十年里约有100亿人次参与,累计种树约500亿棵,植树造林取得了效果显著。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是作为代价的是自然资源过度的、不合理的消耗。我国实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耕地面积广博,矿藏资源多样化,地形差异带来的水力风力资源便利,但是这些自然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存在勘测不清、过度开采、使用浪费等问题。邓小平主张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鼓励开发和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他指出:“能源不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问题。火电上不去,要在水电上打主意。”[9]这些有关资源节约的主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切实减少了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继而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人口数量再次激增,不重视质量单纯追求数量的人口增长不仅不会推动社会发展,还会给文明社会的构建形成阻力。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到,人口多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依靠当时的国力基础,我国人口以这样的增长态势继续下去,资源消耗、就业问题、甚至是正常衣食住行都将受到严重的障碍,所以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素质都应该得到控制。1971年,《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正式下发,1982年计划生育通过被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1994-2012,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的发展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是由20世纪向21世纪跨越的历史阶段,在国家层面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绿色生活理念方面,除延续前两个时期对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重视,更强调了其中科技与法制的作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其要义注入绿色生活理念的发展之中。在此期间,我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配套相关的一系列地方法规,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从依靠政策推行到依靠法制实施的良好转变。随着计生工作的推行,城市人口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于农村受封建观念影响较为深远,人口增长率始终居高不下,因此计生工作的重点由城市转移到村一级基层工作中,各地相继出台相关的奖励扶助政策。我国资源属于保有量充足,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的情况。江泽民认识到了这一严峻现状,提出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把节约放在首位,要求保护水资源,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用水,保护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通过依靠《土地管理法》约束管理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张提高水、煤炭等资源的利用率,并鼓励开发研究利用新能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非典时期,发展于十一五规划中,自十六大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核心。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战略位置,由此,绿色生活相关理论的发展更加系统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胡锦涛主席提出,人口问题是关键,控制人口增长率的同时,要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10];要有节制地在自然环境中应用科学技术,改变“人定胜天”的落后观念;要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践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新风尚;要增加科技投入,开发新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时期提出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变以往的高享受型消费理念,提倡符合生态建设的、突出精神需要的消费方式;改变以往取用无度的生活观念,提倡爱护环境、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独立自我的处世态度,提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树立健康的伦理道德意识,从而在社会中逐渐形成文明、健康、有序的绿色生活氛围。

(四)201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绿色生活理念的深化探索阶段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其中包括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绿色生活方式是习近平针对现代化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提出的倡议措施,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发展观念上的深刻革命。”[11]在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多次呼吁人们走出“人类中心论”的误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将引导公众的生活方式向绿色健康、勤俭节约、卫生环保的方向转变,帮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直至今日,倡导绿色生活已然成为社会新风尚,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反观绿色生活理念的发展脉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当中,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而绿色生活是发展绿色生态的重要途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13];2015年11月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促进绿色化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低碳、节约、绿色、文明等转变,并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初步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的法律法规制度,公众基本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践行绿色生活”[14];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通过,民法总则第一章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5]民法典以民事义务的形式对人民生活形成一定法律约束,要求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020年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16]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已经从自觉的道德约束逐步发展为必要的法律约束,绿色生活理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新时代党的绿色生活理念的时代价值

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在推进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研究党的绿色生活理念演进脉络,在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上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生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包括了生态兴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法制与生态结合等,最终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的。党的绿色生活理念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生态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大众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对党的绿色生活理念演进脉络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其中的科学内涵,并将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重视自然生产力,主张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提出的诸多绿色生活相关理念包括了:文明生活、绿色生产、素质提升、城乡绿化、科学发展等。尤其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绿色生活方式相关的重要论述中提出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三个方面的倡议,呼吁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要着重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多次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生活观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取得的成果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内容。

(二)实践价值: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绿色生活理念结合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在实践与思考中得以形成,其中蕴含着先进且丰富的科学内涵,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甚至在全球化生态发展进程中都将有重要意义,其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也必将成为我国乃全球日后的主流生活模式。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党的绿色生活理念,探寻发展脉络,剖析内涵要义,挖掘内在逻辑,有助于帮推动“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7]新时代的绿色生活理念在追求舒适健康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将绿色生活观落地于大众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绿色、发展绿色,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宗旨。将绿色生活理念践行在大众生活中,是从基础环节推动绿色发展,从微观向宏观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后实现美丽中国的建成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3〕毛澤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08.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5.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0.

〔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09.

〔8〕〔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0,17.

〔10〕胡锦涛.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17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2.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01).

〔14〕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05-0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16〕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N].人民日报,2020-05-25(001).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Green Life The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Tie-ying, WANG Xiao-yu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At the historic juncture of realizing the first Centenary Goal, it is of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green life concep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is a powerful way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life concep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germination, initial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nd deepening exploration.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PC's concept of green living has been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throug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leadership group with MAO Zedong as the core to the leadership group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is not only more systematic in content, but also gradual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mind in practice. The CPC's concept of green lif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green life, as well as a strong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Keywords: Centen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the Concept of Green Life; Historical Evolution; Value of Times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发展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与展望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建党百年”主题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线上免费开放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