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2021-01-12 01:01张亚楠
启迪·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思政教育大学生

张亚楠

摘 要:基于分析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首先分析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且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其次分析出思政教育视野下,主要从提升学生自身修养、职业道德素质及社会责任意识三个方面,来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最后分析出通过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指导职业规划;注重软硬实力四种途径,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积极的顺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好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当离开校园,融入社会工作环境之中,其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必备的素质,利于大学生快速实现学生到社会人员的角色转换。尤其是在竞争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为重要。而思政教育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并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价值观,以此来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因此,教师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服务学生的成长,为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明显提升。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背景之下,物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之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改变,加之我国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思想出现多元化的趋势[1]。可以说,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作用,尤其是信息化的时代下,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交平臺等途径,第一时间获得社会负面新闻及消极的社会言论,由此对教师的正面引导提出质疑,所以在思政教育视野之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二)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各个领域所需的人才较多,且从行业的发展上看,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的创新,都迫切的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往往会招聘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及贴合企业需求的大学生[2]。因此,在思政教育视野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由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二、思政教育视野下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内容

(一)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

自身修养作为内在素质的一种体现,是从品德、心态、行为及精神等方面,所彰显的个人能力、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在思政教育视野下,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前提就是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首先,当前的很多大学生过于注重索取,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比较急功近利,以及部分学生安逸享乐、淡化社会责任感等,所以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及行动与党保持高度的一致,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高校要对学生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比如道德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去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促进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3]。其次,高校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总结,对自身的条件、素质、专业学识及才能等方面加以判断,促使学生以高尚的思想情操进行自我反省,以便学生进入到社会工作后能够克服缺点、发扬优势,由此学会自我评价,为进入社会自觉的遵守社会要求、道德准则做好准备。

(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中必备的一项素养,主要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履行社会工作岗位职责、遵循道德规范。尤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利于其树立理想与抱负,恪尽职守的工作[4]。因此,在思政教育视野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全过程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在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去提前面对现实的职业道德问题,促使学生熟悉将来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目标、道德规范,以便学生真正用学识、才智服务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由此一来学生的职业道德境界上升一个全新的高度,能够在工作中将道德意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

(三)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充分发挥出育人的功能与作用,来建立学生正确的责任意识。因此,思政教育视野下,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就要以对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及对国家的责任感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当前很多大学生做错事之后,缺乏敢于承担的勇气,而且遇到荣誉便争抢,遇到批评便躲避,而这就是学生的责任意识不足的体现[5]。因此,只有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为学生传递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突发问题,学会从法律的角度理性思考,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才能成为用人单位信赖之人。

三、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

可以说,正确的思想价值能够引领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观念去解决问题。由于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在信息化社会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可第一时间去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在复杂的国家化政治经济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的逐渐渗透,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个性化[6]。所以,在思政教育视野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的理念,能够积极开拓网络教育平台,巧妙、灵活的借助新媒体工具,来打造出云端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网络时代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由此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

(二)创新教育方式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与社会认知能力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思政教育视野之下,教师对学生就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引导,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政治理论水平。[7]。因此,教师要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思想意识,深度的挖掘思政教育内容,探寻与社会适应相联系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能够理性的分析国内外形势、社会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及亲和力,确保学生在多元化的潮流激荡之中,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

(三)指导职业规划

专业知识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敲门砖”,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很多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往往是听取家长的意见,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可以说,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利于学生更加游刃有余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因此,在思政教育视野之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教师同等重要,其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操技能及职业道德水平,可进一步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由此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

(四)注重软硬实力

在思政教育视野下,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就需要高校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出发。首先,高校要积极的调动广大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及特点,来发展学生的硬实力。比如通过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方式,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将思政教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教育相融合,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归属感,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动力与目标。

其次,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软实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等等方面,而这便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外在体现。也就是说,经常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集体活动的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不参加活动的学生。尤其是当今的“低头族”较多,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校园的各项活动,导致学生与人沟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精神明显不足[9]。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思政教育视野之下,想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需要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比如,高校定期举办一些主题演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借此丰富学生的学识;或者开展知识竞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而且关于创新创业比赛活动的创设,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这样一来,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不断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及个人修养,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以便学生掌握处理个人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方法,从而为学生更好的服务社会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明显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视野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由此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教师将思政教育知识与专业教育课程紧密的融合,将其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之中,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对学生进行个人行为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导及价值的引领,逐渐健全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上升一个全新的高度,具备较强的社会意识,以此来积极的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晶. 思政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 2021(2016-2):27-29.

[2] 薛培育. "课程思政"视域下篮球教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法探究[J]. 科技资讯, 2021, 19(17):3.

[3] 陈发达. 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 韶关学院学报, 2019, 40(11):4.

[4] 隋金波. 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管窥[J]. 2020.

[5] 王新庄. 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就业的一致性分析[J]. 速读(中旬), 2019.

[6] 陈晓明. 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探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7] 李桃.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途徑研究[J]. 2021(2014-23):208-209.

[8] 马晓英, 杨泽乔.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途径[J]. 当代教研论丛, 2020(8):2.

[9] 丁晖, 眭国荣.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 2021(2011-6):102-103.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思政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