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对区域经济影响文献综述

2021-01-13 03:11崔佳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规模要素经济

□文/崔佳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提要]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对经济发展效用的显著性尚待提高,强化质量提升政策效应助推经济稳步前进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亟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与区域经济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高等教育质量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未来应加强定量分析与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我国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探讨源于1999 年的教育扩张,基于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充,教育资源增长相对缓慢,部分学者开始思考这类情形是否会影响教育的质量,由此开启了我国学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质量保障的探索,这一时期主要是质量观、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等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的时间大多集中在2000~2005 年;在扩招规模与资源不平等的前提下,在2003 年前后吸取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人们开始探索改善教育质量的措施,出现众多诸如质量评估、教育评估相关文献,质量保证成为关注的焦点;英国大学自治对英国高校质量管理做出巨大贡献,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跨国教育的相关文章也随之涌现,其时间集中在2006 年后;鉴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扩大规模、改善教学环境等外延式发展,在2009 年以后吸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开启了人才培养、学生参与、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及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探讨。

虽然高等教育质量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探讨并不广泛,但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均有所涉及,汉纳谢克和魏斯曼就在2009 年研究了教育质量与经济关系。梁文艳在2013 年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时,认为教育质量在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李彬彬等人在2015 年以西北五省(区)为例,分析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低于经济增长率,除陕西省外,其余四省教育发展波动较为明显,高等教育政策的作用较为显著。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贡献的日益凸显,整合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探寻其对经济发展有益的要素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效益的增加具有战略意义。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投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内部投入要素是指高校自身进行的投入,如高校中的师资力量、学校所拥有的设施资源、学生学习投入度以及校园中的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如闵维方、丁小浩(1993)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投入可以分为人力投入要素和物质投入要素,人力投入要素包括教授、副教授的数量,物质投入要素包括固定资产净值以及生均固定生产净值。王岚清(2012)对教师队伍能否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队伍,高达0.34,学生质量虽然对培养质量也有影响,但其影响能力较教师队伍有一定差距。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美国学者提出从学习投入度这一角度来研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即从学生的角度评判教育质量,这一创新性的研究为高校教学水平的改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高校之间的比较提供了新平台。随后,我国学者也对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史秋衡、郭建鹏(2012)认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关键意义。赵琳等(2012)运用学习性投入的数据,选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考察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发现过程性因素相较于先赋因素而言,前者更能带给学生在校满意度以及教育收获。

国内外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期使本国高等教育质量更为优质,但各国国情不同,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是由下而上的转变,而我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因此在探究我国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时不能照本宣科。此外,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精准度不足,尽管部分研究是从定量角度出发,但分析过程中指标选取方面缺乏全面性,再加上回归过程中难以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致在测量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时易出现偏误。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投入对经济的影响

外部投入要素是指办学经费资源、收到的外部资源的协助、政策扶持等方面。何宗樾、宋旭光(2029)运用Logit 模型,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GFPS)数据,指出公共教育投入可以改善不同收入阶层步入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如此,赵树宽、于海晴和刘战礼都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更是源动力,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还受到较强的政策影响,曲霞、杨晓彤(2015)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具有高度的政策导向性,研究与政策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每当重大教育改革文件出台时就会激起相应的研究话题出现,而这些反思性研究又会催生更为完善的政策。

无论是文献梳理还是实证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投入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探寻作用于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的要素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不过大部分研究都围绕资源投入这一整体研究,针对性不足,如办学经费中的科研拨款及基本建设拨款二者相比哪一要素更有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这类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但这方面的研究对高校质量建设拨款、企业捐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应加强外部经费投入的针对性研究。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规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蔡文伯、程璐(2015)对新疆地区经济增长与教育规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同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动态均衡关系。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扩大教育规模对新疆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周永红、熊洋(2013)通过建立教育投资模型发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规模会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用,其中前者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更显著。罗来军(2009)等人构建了教育质量与经济的增长模型,认为教育规模扩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也有学者认为部分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的推动较为有限,杨益民(2006)采用随机试验的方法探究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人均GDP 的作用,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在我国东、西部地区影响人均GDP 的效用并不显著。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距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邱均平、宋博、王传毅(2019)等都认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影响转化以及基础设施方面较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

教育规模的扩大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高校近些年盲目重视规模扩大,在人才培养方面忽视了作为主业的教学,培养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渐偏离原有轨道,学生学习投入度不足,专业知识能力不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匹配,造成毕业生与企业均面临“一职难求”的窘境。

四、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姜朝晖(2016)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呈现东西不均衡态势,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匮乏,无法满足现阶段本地区发展要求,这种资源投入过度集中的形态,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整体的生态体系建设。聂娟和辛士波(2018)在研究不同省份高等教育质量差异性时就提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上相对落后,不同省份的高校之间高等教育质量差异显著。赖德胜、王琦、石丹淅(2015)在运用2007~2012 年数据分析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时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宜适中,差异适中的地区对创新的影响最为显著。刘波(2020)在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差距时发现,高等教育质量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远大于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就地区而言,高等教育的差距虽有所缩小,但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却逐渐固化。

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的基础不同,其呈现的结果自然存在差距,能够认识到教育质量的差距,进而探究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问题,说明教育质量差异方面的研究在进一步拓展。但研究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的实地调研,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多样性,并非所有大学都适合发展为研究型高校,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拥有服务社会的技能,具备“专用性”即可。另外,学生学习质量这一要素也没有纳入研究之中,仅通过部分要素衡量地区之间教育存在差距,容易造成结果的偏误。

五、结论

通过对现有的高等教育方面文献的梳理,发现该方面的研究所提建议较为表象且偏于理想化,实际实施难度大,仅理论性阐释某种措施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但是具体是否提高以及其提高程度有待检验。此外,从定量角度出发文章较少,高等教育质量究竟要注重提高哪些方面,哪几方面可以适当错后也没有明确说明。尽管有少量研究是从定量角度出发,但大多分析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均衡程度或发展水平的异同,且在定量分析中指标选取方面缺乏全面性,再加上回归过程中难以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致在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对区域经济的效用时出现偏误。

今后针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研讨可以探寻怎样的要素或指标体系能够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程度,使其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决策参考。在已有的研究中,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一般包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因此在指标选取时可以综合考虑这三类因素。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不容忽视,但测量区域经济贡献度方面的研究却较为不足,可以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线性回归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教育质量的哪些方面对经济的影响效用显著,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会对经济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使研究更具实用性与说服力。

猜你喜欢
规模要素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