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计较”考

2021-01-13 00:42魏启君王闰吉
现代语文 2021年11期

魏启君 王闰吉

摘  要:辞书一般释“斤斤计较”为“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对于“斤斤”的含义,各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经考证,“斤斤计较”的对象涉及应当着意者、可有可无者和本可忽略者,所关乎的事情可大可小,并非仅限于“无关紧要的小事”“琐碎的小事”。“斤斤”的“过分着意”义由“谨慎”义引申而来,而“谨慎”义又源于“兢兢”。

关键词:“斤斤”;“兢兢”;语源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对“斤斤计较”的解释是:“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首个引例是鲁迅的《彷徨·弟兄》:“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1](P1052)书证过晚。《汉语大词典》对“斤斤较量”的解释是:“在琐细的小事上过分计较。”首个引例是清代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算尽锱铢》:“苏州人奢华靡丽,宁费数万钱为一日之欢,而与肩挑贸易之辈,必斤斤较量,算尽锱铢,至于面红厉声而后已。”[1](P1052)书证亦嫌稍晚。“斤斤计较”“斤斤较量”语义相近,据此可以系联二者。对于“斤斤”的含义,是正确理解“斤斤计较”语义的关键,各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斤斤”的释义分歧

就目前学界对“斤斤”的解释来看,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斤”视为量词,并认为“斤”算不得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因此,成语“斤斤计较”是指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事物[2](P240)。郑春兰等与此近似[3](P261)。

第二种观点,认为“斤斤”是由“明察义”引申出来的。《中华成语探源》将“斤斤”释为:“明察的

样子,引申为苛刻、烦琐。”[4](P46)并指出“斤斤”的出处为《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吴桐祯[5](P330)、郄禄和与黄英妮[6](P549)、叶子雄[7](P470)、賀铭华[8](P153)、鲁歌等[9](P224)均持此说。

第三种观点可以《中华成语大词典》为代表,它将“斤斤”释为:“注意计较细小的事。”[10](P347)这一说法可追溯到《汉语成语小词典》,它将“斤斤”释为:“注意小的利害。”[11](P112)不过,这两部词典均未指出其语义来源。

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过分拘泥于“斤”的常用义,大概是受到了“掂斤播两”(亦作“掂斤估

两”“搬斤播两”)、“分斤掰(劈)两”的影响,但“斤”与“斤斤”不可等量齐观。《大词典》将“斤”分为

“斤1”“斤2”,其中,量词义归属“斤1”,“斤2”则见于“斤2斤”,具有“明察;拘谨,谨慎;过分着意”三个义项。《大词典》将“斤斤计较”标为“斤2斤计较”,而摒弃了“斤1”的用法,无疑是正确的。因此,把“斤斤计较”之“斤”释为量词,是不正确的。再者,“斤”

尽管算不上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但是与“丝”“毫”等计量单位相比,却又是比较大的计量单位。成语“锱铢必较”“锱铢较量”均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十分计较。其中的“锱铢”均指称数量少,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锱谓六铢,即一两的四分之一。《汉书·律历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12](P969)可见,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与第一、第三种观点相比,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最多。不过,这种观点未能厘清“斤2斤”三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明察”的感情色彩为褒义,似乎很难引申出贬义的“苛刻、烦琐”,而且引申的线索并不清晰,有强加关联之嫌。同时,“明察”的对象完全可以是客观上需要关注的,与“无关紧要的小事”相去甚远。如“明察”的三个义项“谓观察入微,不受蒙蔽;严明苛察;明白清楚”,要么是侧重于动作行为过程,要么是侧重于动作行为结果,其演变轨迹一目了然。

第三种观点,则基本接近语言事实真相,并且已为大型辞书所接受。不过,其释义并不是十分妥当,“斤斤计较”并不一定只是计较小的对象,亦可计较大的对象。同时,其释义语焉未详,未能进一步阐释“斤斤”为何会有计较义。

二、“斤斤计较”的指称对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斤斤”的准确含义,我们不妨先对“斤斤计较”所指对象加以梳理。这里把“斤斤计较”与语义相近的“斤斤较量”归并在一起进行考察,均称之以“斤斤计较”。

(一)表示应当着意的对象

(1)而必斤斤较量于拜摺衣冠仪节之间,遽指为忘亲不敬,正所谓吹毛求疵,于国家政务,有何裨益?(清代昆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八)

(2)至于文理浮泛些,或是用的典故不的当,他老人家却也不甚斤斤较量。(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3)缘坐轿,则轿夫四人必备两班三班替换,尚有大板车跟随于后,且前有引马,后有跟骡,计一年所费,至省非八百金不办。若坐车,则一车之外,前一马,后或两三马足矣,计一年所费,至奢不过四百金。相差一倍,京官量入为出,不能不斤斤计较也。(清代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下)

(4)凡欲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必握算而计之,其所斤斤计较者,莫非数也。(清代华蘅芳《代数术·序》)

例(1)中,“斤斤较量”指称的对象是“拜摺衣冠仪节”,这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礼节,即使遭遇丁忧,亦不应有废。前文云“若其人适遇丁忧事故,一切经手案件及交代印篆日期,不得不具摺奏闻,乃情理所应有”,从而肯定了“斤斤较量”的合理性。例(2)中,“文理浮泛”“用的典故不的当”,本来是不符合“四六信”的写作要求的,只是因为贾制台讲究形式上的“对仗既要工整,声调又要铿锵”,而对内容却不在意,所以“一班书启相公、文案老爷,晓得制台讲究这个,便一个个在这上头用心思”。例(3)中,比较了“坐轿”与“坐车”的开支,相差四百金,这是一笔较大的数目,也是京官必须考虑的对象。例(4)中,则强调了算术的重要性,“观夫市廛贸易之区百货罗列,精粗美恶贵贱之不同,则其数殊焉;多寡长短大小之不同,则其数又殊焉”之中的“数”,犹言价格,它是买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表示可有可无的对象

(5)佛教的主旨,不外乎警世与劝善两途。至于菩萨的是否有此相示世,佛家虽如此说,我们正也不必斤斤计较它的有无。(清代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第三十一回)

(6)即有罢癃残疾,老弱妇女,安坐而食,数亦无几,富者亦可作功德想,不必斤斤计较。(清代吴文镕《通饬各属力行保甲札》)

(7)办赈之道,总在周施博济,宁滥无遗。若期不滥,则必有遗。即有一二冒领之人,皆系穷苦百姓,又何忍斤斤较量耶?(《仁宗实录》卷八十四)

例(5)中,“菩萨是否有此相示世”,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为佛教更关注的是“警世与劝善”,故下文称“菩萨不必真有此相,说的人不妨如此说,塑的人不妨如此塑,那说的人,塑的人,就具有菩萨心肠”。例(6)中,“斤斤计较”的对象是“罢癃残疾,老弱妇女”等“安坐而食”者,因为人数不多,可以当成是做善事积功德,所以是无关紧要的。例(7)中,嘉庆帝认为不必与一两个冒领的穷苦百姓计较,因为赈灾旨在周济百姓,务求“宁滥无遗”,所以冒领一事可管不可管,不要过于苛刻。

(三)表示本可忽略的对象

(8)夫进士,虚名也,而民受其福,则朝廷实利也。与人以虚名而收其实利,而犹斤斤较量于数十名之增减,以为爱惜名器。夫世有以名器与为国造福之人而犹为冗滥者乎?(明代赵维寰《雪庐焚余稿·卷四·拟疏广额》)

(9)欠项款目自不必说,都要一一斤斤较量,至于细头关目,下至一张板凳,一盏洋灯,也叫前任开帐点收,缺一不可。(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

(10)苏州人奢华糜丽,宁费数万钱为一日之欢,而与肩挑贸易之辈,必斤斤较量,算尽锱铢,至于面红声厉而后已。(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三)

(11)况每科会试,动用官帑甚多,岂在此些微卷价,斤斤计较耶?(清代昆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四十三)

例(8)中,“斤斤较量”指称的对象为“(进士数量)数十名之增减”,前文称“进士虚名也”“与人以虚名而收其实利”,那么,其数量的增减本可忽略不计。例(9)中,“斤斤较量”指称的对象为“欠项款目”,本来是无关紧要,出于私愤而故意挑剔使然,前文云“于是一腔怒气,仍复勾起。自己从这日起,便与前任不再见面,逐日督率着师爷们去算交代”,可资参证。例(10)中,“斤斤较量”与“算尽锱铢”连用,下文云“然所便宜者,不过一二文之间耳,真不可解也”,亦言本可不必计较。例(11)中,“些微卷价”为微不足道的开支,不必过于较真。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斤斤计较”的指称对象涉及应当着意者、可有可无者和本可忽略者,所关乎的事情可大可小,并非仅限于“无关紧要的小事”“琐碎的小事”。

三、“斤斤”源于“兢兢”

本文认为,从语义来源看,“斤斤”本作“兢兢”,由音近借用所致。我们在上文曾提及“斤2斤”有三个义项:“明察;拘谨,谨慎;过分(格外)着意”。如果细加揣摩的话,则可以把“明察”记为“斤2斤”,把

“拘谨,谨慎;过分着意”记为“斤3斤”。而“斤3斤”的产生,则是受到了“兢兢”的诱化。“斤斤”的语义演变网络,可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斤2斤”的“谨慎”义是由于“兢兢”的诱化所致。如前所述,“斤2斤”的“明察”义很难直接引申出“谨慎”义,而“兢兢”则具有小心谨慎之义。《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13](P278)

《诗经·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郑玄笺:“兢兢,戒也。业业,危也。”[13](P447)《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孔安国传:“兢兢,戒

慎。”[14](P447)《论语·泰伯》:“战战兢兢。”皇侃义疏:“兢兢,戒慎也。”[15](P187)

由于“兢兢”“斤斤”古音相近,使得“斤2斤”亦具有了“謹慎”义,这一演变至迟在汉代已经发生。《后汉书·吴汉传》:“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李贤注:“《尔雅》曰:‘明明、斤斤,察也。’李巡曰:

‘斤斤,精详之察也。’孙炎曰:‘重慎之察也。’”这里“斤斤”“谨质”连用,且体现于“体貌”,因此,它应该不是属于精神层面的“精详之察”,而是《大词典》所释的“拘谨、谨慎”。李贤注引的偏误既反映出

“斤2斤”的明察义无法直接引申出“斤3斤”的谨慎

义,也反映出“斤2斤”与“斤3斤”之间的语义存在一定的纠缠,以致于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斤斤计

较”之“斤斤”来源于“明察”义,李贤的注引可谓是第二种观点的滥觞。在出土文献中亦可以提供相关证据。北魏太昌元年《杨侃墓志》:“翼翼奉主,斤斤从政。”[16](P426)这里的“翼翼”“斤斤”对文,“谨慎”之义甚明。此外,北京图书馆藏红格抄本《明神宗实录》云:“始尤斤斤焉”,广本、抱本、《起居注》中,“斤斤”均作“兢兢”[17](P178),亦可资参证。

再回到“斤斤”的语义网络。我们认为,由“谨慎”义引申出“过分(格外)着意”义,应为顺理成章之事,这主要是由视角变化所致。“谨慎”侧重于当事者,“过分着意”侧重于对当事者谨慎行为的外在评价。“兢兢”由“谨慎”引申出“过分(格外)着意”义,至迟不晚于晚唐五代,并一直延续下来。例如:

(12)朕猥惟凉德,肇启丕图,矻矻览于万机,未能广其庶绩,兢兢念于百姓,何以致之小康?(五代后周周太祖《求言诏》)

(13)忧人之情,惜人之命,常兢兢而慎之,岂可肆汝心胸,法外加罚,苦毒捶楚,害及于人。(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二十一)

(14)岂独筮仕,初官而历久任,一命而至三公,不可一日而不兢兢于怀也。(明代莲池大师《刑戒·跋》)

(15)父亲的身体如何?母亲的身体如何?我非常想念。我总希望母亲也能看穿些,快活些,不必兢兢于一切,不必过分忧愁忧思呀!(高文华《狱中给父亲的信》)

例(12)中,“兢兢”“念”同义连用,当视为动词,指称对象为百姓,从儒家思想来看,关心民瘼确实事关重大。例(13)中,“兢兢”与“慎”并列,且带有宾语“之”,因此亦为动词。例(14)中,“兢兢于

怀”犹言在心里格外在意。例(15)中,“兢兢”对应于“过分忧愁忧思”,所以也可释为“过分着意”。

而“斤斤”具有“过分着意”义,至迟发生在宋代。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同时,我们还查检到了“斤斤计较”来源于“兢兢”的更直接证据。例如:

(16)何况祆教妖异,《约书》鄙陋,兢兢计较,何关损益?(清代王闿运《陈夷务疏》)

(17)学使者录取遗才,府县学生当十摈其三,太学生当十摈其四,去取尤兢兢较毫厘矣。(清代陈衍《石遗室文集·卷二·礼部左侍郎张公行状》)

(18)此亦吾人兢兢较量之余,所愿重言申明。(盛灼三《关税改征国币问题平议》)

以上诸例中的“兢兢”均可释为“过分着意”,与“斤斤计较”同义,其指称对象亦可大可小。例(16)中,“祆教、《约书》”无关损益,可以忽略不计,是不值得计较的微末小事。例(17)中,学使在“录取遗才”时应十分慎重,取舍之间不可草率,故“兢兢较毫厘”犹言“斤斤计较”。例(18)中,兢兢较量的指称对象是“经济政策上的问题”,故事关重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指称对象来看,“斤斤计较”原本既可以指称大事也可以指称小事,后来,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少,才多用于表示无关紧要的小事。从语义来源来看,“斤2斤”当一分为二,“斤3斤”则是源于“兢兢”,由语音相近诱化所致,表示“过分(格外)着意”之义。从语法结构来看,斤斤计较为并列结构,而非偏正组合。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逯宏.汉字的智慧[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5.

[3]郑春兰.精彩汉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

[4]闫秀文.中华成语探源[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4.

[5]吴桐祯.成语纠正误解三百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6]郄禄和,黄英妮.新华万能成语辞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7]叶子雄.汉语成语分类词典[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

[8]贺铭华.多功用成语典故辞典[Z].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1.

[9]鲁歌,陆永俊,孙玉溱.汉语常用成语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10]程志强.中华成语大词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11]《汉语成语小词典》修订小组.汉语成语小词典(第三次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汉]毛亨传,[汉]郑玄笺.毛诗传笺[M].孔祥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

[14][清]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M].何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M].高尚榘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 2014.

[17]黄彰健.明神宗实录校勘记(一)[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7.

A Study of “Jīnjīnjìjiào(斤斤计较)”

Wei Qijun1,Wang Runji2

(1.School of Chinese,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2.Department of Chinese,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of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Dictionaries generally explain “jīnjīnjìjiào(斤斤計较)” as “excessive calculation of insignificant things”, for the meaning of “jīnjīn(斤斤)”, different opinions va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object of “jīnjīnjìjiào(斤斤计较)” involves those who should be concerned, those who can be dispensed with and those who can be ignored, and the matters concerned can be large or small, not limited to trivial matters. The meaning of “excessive care”in “jīnjīn(斤斤)”is derived from the meaning of “caution”, while the meaning of “caution” originates from “jīngjīng(兢兢)”.

Key words:“jīnjīn(斤斤)”;“jīngjīng(兢兢)”;semantic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