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发掘简报

2021-01-14 06:4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骨墓道底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郭店镇工业园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107国道西侧, 郭店镇远大钢构厂位于郭店镇工业园区希望西路西侧,豫04 公路北侧。(图1)2010 年9 月,为配合郭店镇远大钢构厂的建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钻探与发掘。

图1 发掘位置示意图

此次考古发掘范围内地层堆积简单且不均匀,遗迹现象较少,仅发现9 座墓葬,编号M1~M9。 大部分墓葬直接开口于①层下,少量开口于②层下。 现将墓葬情况简介如下。

一、墓葬

(一)M1

1.墓葬形制

M1 方向10°,开口于②层下,距地表深0.80 米。 M1 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墓圹开口平面呈长方形,长3.40 米,宽1.52 米,墓底距开口深1.46 米。 四壁砖筑,墓顶为拱形顶,底部有铺砖,铺砖较散乱。 墓室北部有一盗洞。 (图2)因盗扰等原因,葬具及人骨皆腐朽不存,不见随葬品。 M1 盗洞内出土有大量瓷片,多为白地褐彩。 可辨器形有碗、盆等。

图2 M1 平、剖图

2.出土器物

白地褐彩瓷碗5 件。 标本M1 盗洞:6,口径18.6 厘米,足径6.6 厘米,高7 厘米。(图3-1)标本M1 盗洞:17,口径18.6 厘米,足径6.4 厘米,高6.4 厘米。(图3-2)标本M1盗洞:14,口径15 厘米,足径5.8 厘米,高5 厘米。 (图3-3)标本M1 盗洞:15,口径16.2 厘米,足径6.2 厘米,高6.3 厘米。 (图3-4)

图3 M1 出土白地褐彩瓷碗

(二)M2

1.墓葬形制

M2 方向180°,开口于①层下,距地表深0.40 米,向下打破生土,保存完好。M2 为阶梯墓道砖室墓,平面形状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等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阶梯式, 开口平面呈长方形, 开口长2.92 米、宽0.46 米,墓道底部距开口深2.50 米。台阶台面宽0.44 米、高0.40 米左右。 墓道填土是由黄沙土及褐色黏土混杂而成的五花土, 土质松软,无包含物。 墓门位于墓道北端,为券门,墓门砖错缝平铺。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为穹隆顶,长2.36 米,宽2.10 米。 墓室底部长2.36米、宽2.60 米,距开口深2.50 米。 墓室底部无铺砖,砖砌棺床位于墓室北部,棺床上未发现葬具,仅发现人骨2 具,南北并列置于棺床之上,头均向西,葬式仰身直肢。 南侧人骨性别为男性,死亡年龄在60 岁以上。 北侧人骨性别为女性,死亡年龄在60 岁以上。(图4)该墓未被盗扰,随葬品有瓷罐、瓷碗、陶罐、陶壶、骨珠、蚌珠及铜钱等(未在图上标注者,皆出于墓室淤泥内,下同)。 (封二-1)

图4 M2 平、剖图

2.出土器物

陶罐1 件。标本M2:3,完整。泥质灰陶。敛口,尖圆唇,鼓腹,平底。 口径10.8 厘米,底径9.4 厘米,高13.2 厘米。 (图5-1)

图5 M2 出土器物

陶珠1 串,共59 枚。 标本M2:5-1,黑色,圆柱状,中部有圆形穿孔。 直径1 厘米,高0.6厘米,孔径0.3 厘米。 (图5-5)

瓷碗1 件。标本M2:2,基本完整。敞口,圆唇,弧腹,玉璧底。 唇下有一周凹槽。红胎,胎质不纯净,未施化妆土。施白釉,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至腹部,釉质较差,局部有脱落、烧流、起泡的现象。口径11.5 厘米,足径5.7 厘米,高4 厘米。 (图5-2)

瓷罐1 件。标本M2:1,残。侈口,尖圆唇,鼓腹,平底。 肩部对贴单系,一系残。 灰胎,未施化妆土。 施酱黑釉,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部。口径10.2 厘米, 底径9.3 厘米,高17.2 厘米。 (图5-3)

瓷壶1 件。 标本M2:4,完整。 盘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 下腹部有一圆形粘连断块。 灰胎,未施化妆土。 施黑釉,器内仅口部施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部,唇部及底部露胎。 口径5.4 厘米, 底径5.5 厘米, 高15.6厘米。 (图5-4)

铜钱1 枚。标本M2:7,钱文“开元通宝”。 钱径2.5 厘米, 穿径0.6厘米。

蚌珠1 枚。 标本M2:6,球状,中有穿孔。 白色,上施蓝彩。 高1.1 厘米,孔径0.3 厘米。 (图5-6)

(三)M3

1.墓葬形制

M3 方向183°, 开口于①层下,开口距地表深0.30 米。M3 为竖穴土坑砖室墓, 墓圹开口平面呈长方形, 墓壁砖筑,墓底无铺砖,墓顶平顶,南高北低,由空心砖铺筑。 墓室长2.80 米,宽1 米,墓底距开口深1.64 米。 填土为黄沙土与褐色黏土混杂而成的花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 不见葬具仅发现棺钉数枚。 发现人骨1 具,保存较差,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南,面向上。 墓主为女性, 死亡年龄在50 岁以上。 随葬品有陶罐1件、瓷罐2 件、铁镜1 枚、铜环2 件、铜钗1件。 (图6)

图6 M3 平、剖图

2.出土器物

陶罐1 件。 标本M3:1,泥质灰陶,口部残,小口,溜肩,折腹,下腹弧收,平底,底部微凹。肩部有两周凹弦纹,折腹处有一周凹弦纹。 肩径24.2厘米,底径13.2 厘米,残高19 厘米。(图7-1)

瓷罐2 件。 标本M3:2,直口微侈,圆唇,鼓肩,弧腹,平底。肩部贴四系。底部有三个支钉痕。红胎,施酱釉,器内外满釉,釉面有小开片。口径4.4 厘米,底径6 厘米,高9.4厘米。(图7-4)标本M3:4,敛口,唇部残,鼓肩,弧腹,平底。 内壁可见轮制痕迹。 红胎,施黑釉,器内满釉,外底不施釉,釉面有细小开片。口径4.2 厘米, 底径3.8 厘米,高4.4 厘米。 (图7-5)

铜环2 件。圆形,保存较好。标本M3:6-1,直径0.3 厘米,环径6.9厘米。 (图7-6)

铜钗1 件。标本M3:7,完整。呈“U”形,“U”部铜材扁平,余部呈圆柱状。 直径0.3 厘米,长12.9 厘米。(图7-7)

铁镜1 枚。标本M3:3,锈蚀严重。圆形,镜背有一圆纽。 残径12.7~15.5 厘米, 残厚0.5厘米。 (图7-2)

铁棺钉20 枚。钉身呈方锥状。标本M3:5-1,残长12.3 厘米。 (图7-3)

图7 M3 出土器物

(四)M4

M4 方向90°,开口于①层下,开口距地表深0.40 米。 M4 为竖穴土坑墓,开口平面呈长方形,长6.30 米,宽1.27 米,深0.40 米。直壁,平底。填土为花土,土质松软。墓内不见人骨、葬具及随葬品。 (图8)

图8 M4 平、剖图

(五)M5

1.墓葬形制

M5 方向350°,开口于①层下,开口距地表0.40 米。M5 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墓圹开口平面呈长方形,墓底铺砖,砖筑墓壁至一定高度后逐层内收, 收至一定高度后, 后用方砖封顶。 墓室长2.96 米,宽1.68 米,墓底距开口深2.08 米。 填土为黄沙土与褐色黏土混杂而成的花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 不见葬具。 发现人骨2 具,保存较差,东西并列,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 东侧人骨性别为男性,死亡年龄在60 岁以上。 西侧人骨性别为女性,死亡年龄40~60 岁。(图9)随葬品有陶壶1 件、瓷碗2 件、铜钗2 件。 (封二-2)

图9 M5 平、剖图

2.出土器物

陶壶1 件。 标本M5:1,泥质红陶。 平沿,圆唇,长颈,弧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 沿面内侧有一周凹槽。 口径10.2 厘米,最大腹径24.8 厘米,底径11.6 厘米,高35.4 厘米。(图10-1)

瓷碗2 件。直口微敞,圆唇,弧腹,玉璧底旋削一周。外唇下饰弦纹。内底残存三个支钉痕。 灰胎,施青釉,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上腹。轮制,器内壁有数周轮制弦纹。标本M5:2,完整。 灰胎,局部呈红色。 口径13.4 厘米,底径6.2 厘米,高8 厘米。 (图10-2)标本M5:4,残,玉璧底内凹。内底积釉,外壁有流釉现象,唇部釉已脱落。 口径13.8 厘米, 底径7.2 厘米,高7.6 厘米。 (图10-3)

图10 M5 出土器物

铜钗2 件。均残,呈“U”形,端部缺失。标本M5:3-1,残长6 厘米。(图10-4)标本M5:3-2,残长10 厘米。 (图10-5)

(六)M6

1.墓葬形制

M6 方向180°,开口于②层下,开口距地表深0.40 米。 M6 为阶梯墓道砖室墓,平面形状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 阶梯墓道位于墓室南部,近东壁,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直壁,长3.10 米,北部宽0.98 米, 南部宽0.66 米, 墓道底距开口深1.45 米。 墓砖封门,甬道为拱形顶,内宽0.72米,进深0.78 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墓底局部铺砖,顶已残。 墓室长3.60 米,宽2米,墓底距开口深1.45 米。 填土为黄沙土与褐色黏土混杂而成的花土,内有碎砖块。不见人骨及葬具。 填土内出土陶壶1 件。 (图11)

图11 M6 平、剖图

2.出土器物

陶壶1 件。 标本M6:1,夹砂灰陶。 口残,束颈,鼓肩,下腹弧收,平底。肩部饰两周压印纹。 最大腹径16.4 厘米,底径6 厘米,残高20.4 厘米。 (图12)

图12 M6 出土陶壶(M6:1)

(七)M7

1.墓葬形制

M7 方向185°,开口于①层下,开口距地表深0.40 米。 被盗扰。 M7 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墓道位于墓室南侧,近长方形,直壁,开口残长2.04 米,宽1.06 米,斜坡长2.26 米,墓道底部距开口深1.20 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墓底铺砖。 墓室底部长3.26 米,宽2.68 米,距开口深1.20 米。填土为黄沙土与褐色黏土混杂而成的花土,有较多碎砖块。 不见葬具、人骨。 (图13)随葬品有耳杯1 件、陶案1 件、陶鸡1 件。

图13 M7 平、剖图

2.出土器物

陶案1 件。 标本M7:1,泥质灰陶,残。 板面微弧, 一侧沿处有凸棱。 长40.4 厘米,宽27.6 厘米,厚1.6 厘米。 (图14-1)

陶耳杯1 件。 标本M7:2,泥质灰陶,已修复。 器身呈椭圆形,双耳,一耳残,平底。 长径12.8 厘米,短径7 厘米,高3.6 厘米。 (图14-2)

陶鸡1 件。标本M7:3,残。泥质灰陶,双模合制。器底圈足中空。鸡头及尾部残。残高9.6厘米。 (图14-3)

图14 M7 出土器物

(八)M8

M8 方向185°,开口于①层下。平面呈长方形,长2.20 米,宽1.20 米,深1.20 米。 直壁,平底。 填土为五花土,较纯净,无包含物。 墓内不见葬具及随葬品,发现人骨1 具。 经鉴定,墓主性别为女性,死亡年龄在60 岁以上。 (图15)

图15 M8 平、剖图

(九)M9

1.墓葬形制

M9 方向175°,开口于②层下,开口距地表深0.50 米。 M9 为阶梯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及墓室组成。阶梯墓道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墓道长5.30 米,北部宽1.30 米,南部宽0.90 米。有三级台阶,台面宽约0.50 米、高约0.30 米。第三级台阶以下为斜坡,斜坡长3.10 米,墓道底距开口深2 米。 墓室为长方形,墓室长3.40 米,宽2.60 米,墓底距开口深2.30 米。填土为黄沙土与褐色黏土混杂而成的花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墓室西北角堆放有一堆散乱的下肢骨,不见葬具。 墓室填土内发现铁铲1 件。 (图16)

图16 M9 平、剖图

2.出土器物

铁铲1 件。 标本M9:1,残。 铲面呈半圆形,銎孔梯形。 残高9.6 厘米。 (图17)

图17 M9 出土铁铲(M9:1)

二、结语

首先对各墓年代进行一个初步判断。

M1 因盗掘严重,不见随葬品,但其盗洞内出土了大量白地黑花瓷器,器形多为碗,亦见盆、罐等器形,盗洞内出土白地黑花碗器形特征明显,与郑州贾庄金墓出土瓷碗[1]形制近似,但是近年的开封城考古发掘中,在明代地层中亦多见此碗,故推测M1 的年代应不晚于明代。

M2 墓葬形制为铲形砖室墓,棺床位于墓室北壁下,此形制墓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M2随葬的白瓷碗,与新乡凤泉区王门唐代M99[2]所出小碗(M99:5)形制相似,黑釉瓷壶(M2:4)与巩义芝田唐墓所出 C 型盘口壶[3](88HGZM112:15、88HGZM88:7)、荥阳关帝庙唐墓[4]所出瓷壶(M77:2)近似,而此类瓷壶亦见于盛唐、中唐墓葬[5],黑釉双系罐则与禹州新峰墓地所出罐(M199:3)近似,该墓年代为晚唐初期,故初步推测M2 的年代为中晚唐。

M3 用残断汉代画像砖封顶,墓内随葬瓷罐器形较小,推测其为明器。 因M3 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均不典型, 唯瓷罐釉面光亮,且满釉支烧,故推测M3 的年代为明清时期。

M5 墓葬形制并不典型,但其随葬品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 青瓷碗敞口、碗内有三个支钉痕的特征与《安阳隋墓发掘报告》[6]中的Ⅱ式青瓷碗(103:12),以及隋代郑仲明墓所出青瓷碗[7](M15:3、M15:4)相似,唯器腹较浅,故碗的年代应晚于隋代,而陶壶(M5:1)与三门峡庙底沟唐墓[8]所出陶壶(M127:3)近似,故初步推测M5 的年代为初唐。

M7 遭到严重破坏, 仅残存墓底铺砖,随葬陶鸡、陶案及耳杯,根据《洛阳烧沟汉墓》[9]一书对汉墓器物的分期,参考《洛阳地区汉晋墓研究》[10]一文,可知该墓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至西晋时期。

M9 为阶梯墓道土洞墓,墓室位于墓道北部,为规则的长方形,根据墓葬形制,初步推测其年代为唐代。 墓中出土有铁器,随葬此类器物的唐墓一般在公元760 年之后, 故推测M9 的年代当在中晚唐。

另外,M4、M8 为结构简单的竖穴土坑墓,且无随葬品。M6 为小形砖室墓,此类小型墓流行时间较长,而墓内所出陶壶口部缺失,因而缺少判断墓葬年代的证据。 因此,暂时不对M4、M6、M8 的年代进行推测。

总之,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9 座墓葬,年代跨度较大,除M2 外,均保存较差,但仍为研究新郑地区古代墓葬的形制及当地葬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发掘领队:樊温泉

发掘人员:沈永建

绘 图:姜凤玲 陈伟芳

照 相:祝 贺

执 笔:刘亚玲 樊温泉

猜你喜欢
人骨墓道底径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之十二》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探秘最诡异的人骨吊灯
人骨教堂 “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我死后,要当教堂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