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视域下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探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2021-01-14 13:07王丹云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验班本科生

王丹云

(河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1 师范院校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

当前,国内很多师范院校都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政治素质过硬、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基础教育名师,纷纷建立了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基础教育名师计划、教育实验班等小班化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实施的“引领未来教育变革发展的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了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启动了“引航人生卓越成长”未来名师计划,每年从全校择优选拔1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重点围绕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等开展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集中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师发展等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综合运用翻转课堂、集中研修、分组授课等模式来提升精英化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东北师范大学构建了“U-G-S 办学模式”,建立了将师范院校、政府部门和基础学校等教师教育主体有效协同联动的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发起了“未来教师储备与培养计划”,结合学生实际,为入选学员量身定制包括实岗锻炼、入职辅导和择优推荐等在内的一体化、跟踪式成长方案。

在此背景下,河南师范大学围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精育良师为目标,以分类培养为原则,构建了“3+1”教师教育模式,打造适合学术科研型、教学师资型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和中小学等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以多方协同为基础的教育培育师资联动机制。同时,学校鼓励校内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专业特点,在完成规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打造出符合学院特色、学生欢迎、行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本科生精英化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支持下,校内各单位陆续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新模式,如校团委的“未来名师班”,物理学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化学化工学院的“俊甫计划”,外国语学院的“育英计划”,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试验班”,音乐舞蹈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传承实验班”。

2 师范院校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虽然很多师范院校都启动了卓越师资培养计划,但部分院校卓越化、精英化培养的标准不够高,要求不够细,考核不够严,未能真正落实“拔尖人才”和“未来精英”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某些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过于零碎杂乱,不够系统精炼,未能完全适应“卓越教师”和“未来名师”的培养需求。

2.2 学员选拔方式单一,工作载体有待丰富

部分院校在学员选拔考核时指标有些单一,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专业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培养模式上虽然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单独制定,但还是在实行传统的培养方式,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等有效形式还未能充分利用,培养效果还未能完全达到预期。

2.3 日常管理不够科学,协同培养有待加强

各类培养模式大都实行相对松散的小班化模式,并设立班主任来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但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年级辅导员安排的统一集中教育教学活动相冲突的问题。在协同培养方面,缺乏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的有效对接,未能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没有形成育人合力。

2.4 工作格局不够健全,保障机制有待优化

目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是校内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结合实际自行组织开展的,未能完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在机制保障上,部分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组织保障、师资保障、政策保障、平台保障,特别是缺乏专项工作经费。

3 师范院校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的工作导向

3.1 以科学性、实践性为目标,抓理念更新,抓课程设置

河南师范大学积极适应“未来名师”“大国良师”的精英化师资培养目标,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理清育人思路。同时,立足本科生精英化的师资培养,实施课程设置双轨制,健全课程体系,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3.2 以导师制、书院制为载体,抓学员选拔、抓模式创新

河南师范大学努力解决学员选拔不科学和育人模式不明确等问题,努力改变学员选拔时文化课成绩占比较大的现象,重视对学员家国情怀、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选拔考核。同时,强化对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发展空间。

3.3 以小班化、协同化为形式,抓管理考核、抓协同联动

面对日常管理不够规范和协同培养缺乏合力等问题,河南师范大学规范了各师范生人才培养实验班的日常管理,有效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强化学员的职业认同。同时,与河南教育时报等单位进行合作,聘请优秀中学教师、各地市教研员与高校教师来担任学员专业成长导师,开展名校访学、跟岗实习等工作,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化培养。

3.4 以闭环式、全员式为支撑,抓格局构建,抓机制保障

在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构建中,河南师范大学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统筹规划,形成了纵向全员负责、横向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系列配套制度,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4 师范院校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的工作原则

4.1 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要明确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目标,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放在首位;要遵循不同实验班的培养目标,立足学生思想、班级类型、教学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科学设计培养内容。

4.2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创新学术思维、师范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社会实践领域,可利用假期组织学员赴基础教育名校、红色教育基地、乡村偏远学校等地进行学习交流或义务支教。

4.3 优中优选与全体动员相结合

遵循精英化理念和小班化思路,坚持以学业成绩和创新发展潜能为基础入学标准进行分类培养,扩大覆盖面,积极鼓励辅导员、班主任、成长导师等立足自身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师范生精英人才培养工作品牌。

4.4 组织培养与作用发挥相结合

发挥好组织优势,完善顶层设计,有序分步实施,为学员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要着力引导学员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5 师范院校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5.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要适应精英化师资培养理念,理解卓越、精英的内涵,优化培养模式。河南师范大学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学院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打造了导向鲜明、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可将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开展名校访学、深入课堂观摩、开展跟岗实习、集中项目研习等多个环节。课程设置中注重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养成、专业理论积累、实践技能锻炼、思维方法培养等,这既实现了统一培养,又能根据学生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形成了科学、完备、系统的课程体系。

5.2 完善学员选拔方式,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要完善学员选拔方式,重点选拔品学兼优、有教育理想信念、在教育教学技能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本科生。试行书院制模式,将师范生师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内容,积极构建师生学习、生活、成长共同体。试行双导师制,组建一支包括学校领导、专家学者、中小学名师、优秀班主任在内的专家导师库,从校内相应院系遴选出政治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超、科研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来担任学生的理论导师。同时,可聘请省级中小学名师、优秀班主任来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教育研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

5.3 强化日常管理考核,建立协同育人体系

按照小班化管理、精英化育人的模式,各实验班每年选拔30~50名有意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学生,按照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名校访学、课堂观摩、跟岗实习、项目研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另外,建立跟踪培养制度,设定5年左右的跟踪培养期,对“卓越教师”“未来名师”的培养贯通职前职后,既在培养期内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和帮助学员逐步提高素质能力,又在培养期结束后实行跟踪培养,保持联系和交流,利用各类资源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学员未来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可依托“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基地、河南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中原名师流动工作站等资源来打造理论实践兼修,教书育人统一,校内校外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师范院校、教育媒体、课改名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5.4 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健全保障体制机制

科学分配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分管教学、行政、科研等副院长的工作任务,打造完整、科学、系统的全链条精英化师资培养体系,力求实现闭环管理。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出台各项支持本科生精英化师资培养的制度文件,在政策指导、资金配套、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使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加大经费保障,设置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学员开展名校访学、社会实践、跟岗实习、素质拓展、项目研习等活动。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实验班本科生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