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视角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与对策

2021-01-14 00:48乔莉莉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驻村对策建议

乔莉莉

摘要:在总结北方某市农村驻村“第一书记”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瓶颈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与“三农”发展不充分,进而提出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水平,应从顶层设计转向城乡融合,建设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全面激发农村市场活力,促进农业农村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基础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三社”融合;促进新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积极推进“三园”工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驻村“第一书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3-091原04

基金项目院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职业农民‘训育共享’发展研究”(JYJF202005)。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推进脱贫攻坚、提升生产能力、乡村建设行动、县域经济发展、农村深化改革等方面统筹兼顾起来,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推动广大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在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下,[2]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作为一股新的外生动力,他们既能够直面乡村全面振兴的问题与难点,也能够发挥优势并提出应对策略。基于研究对象的特定性,本文是以北方某市农村地区驻村“第一书记”在这些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是“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农民‘训育共享’发展研究”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凝练而成的。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三农”发展不充分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瓶颈

脱贫攻坚取得初步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驻村“第一书记”深刻体会并读懂这个变化的深刻内涵。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谓困难重重。

(一)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迟缓,乡村振兴惠民政策宣传滞后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对各类有关农业优惠政策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入。这与乡镇、村两级政府对当前农业农村的扶持政策的宣传不足、信息传达不够是息息相关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地农村合作社和基层民众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贫困户等、靠、要、懒的思想意识较强。再有,乡村宜居环境建设工作仍旧停留在垃圾分类治理等方面,项目进展缓慢且资金落实迟缓。

(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宽,旅游开发中忽视文化品牌

乡镇政府、村级组织仍旧习惯于从自然资源方面入手,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信息化进程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对乡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彰显地方特色,这也导致了当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少,市场占有率偏低。

(三)推动生活富裕举措不力,招商引资渠道不畅通

农民生活富裕不仅是物質生活富裕,还应该包含精神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3]例如,一些地区招商项目对接座谈会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招商、亲商、安商、留商的目标还没有落地生根,也没有成为乡镇、村两级组织的自觉行为。这些意识上的缺失,使政府、组织与个人的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很难形成,这也导致了招商政策不畅、亲商举措不当、安商制度缺失、留商诚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四)新农科人才缺口明显,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成效不明显

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学习动力不足、知识技能不足、胜任力较差。而那些返乡就业创业的大中专学生、新生代农民尽管在农业科学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他们大多不是心甘情愿地留在农村,甚至将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当成权宜之计。对此,有些驻村“第一书记”提出,要密切关注“新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群体如何突破城乡地域限制和资源不足的现实,尤其是在创业意愿、创业资金和创业主体等方面。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将农业与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充分结合,将在智能农业、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以及生态修复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五)土地经营流转权有待加强,乡村治理措施缺乏创新

与南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农民对土地转包、出租、互换与转让秉持不积极的观望状态,由此导致出现了太多的试探性操作,没有形成土地管理经营流转权示范区、示范片。农村创新创业整体环境不佳,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创新创业人才高度匮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诚信等乡村习俗不文明现象也反映了一些乡镇的乡村治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即便是发展较好的特色乡镇,虽然农业经营水平有所提升,但在土地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主体发展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智慧农业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增速缓慢

例如,某区在生产方式中引入资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充分借鉴各地农民田间学校模式,采用生态环保农业生产方式,使用生态性生物有机肥料,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但是,物联网工程、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技术没有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农户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植物保护等“精准农业”管理和可视化分析。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总体目标,农村将继续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着力于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5个方面的振兴。[4]在“十四五”期间,驻村“第一书记”只有与乡村社会的环境实现更好地融合,才能以清醒的心态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深刻理解,才能完成扶贫与发展的双重任务要求。

(一)顶层设计转向城乡融合,建设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提升农民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手段,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今天,驻村“第一书记”进村组、到农家、解难题,结合城乡地理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对各个区域进行分工定位,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不同功能、发展模式的特色小镇。重要的是,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要培育农业的其他价值,发挥特色小镇在都市田园养老、生态文化旅游中的作用,将农业农村全产业链逐步融入中央城市—卫星城市—小城镇整体发展布局中。同时,通过领导重视、提高投入、加大活动吸引力、完善载体等方式培育和践行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二)全面激发农村市场活力,促进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公共财政支出在提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纳返乡人员就业创业、村镇商业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补齐乡村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保障资源短板。二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出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沈阳郊县和乡村产业基础较差、收入來源也较为单一,就业岗位稀少,发展活力不强,驻村第一书记积极探索“联合体”发展模式,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吸纳更多的人就业,为本地人才回乡发展提供机遇,也为农民的就地、就近市民化提供便利条件。

(三)提高农村基础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三社”融合

继续打造常态化的、有地方特色的农博会,继续扩大对外交流、促进贸易合作、培育电商品牌,创新性地采取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相结合的形式,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出促进商业繁荣的作用,凸显各类投资与农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多种举措健全沈阳郊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驻村“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力度、增加自我招商引资渠道办法,拓宽农村致富途径与农民创收能力。[6]深化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和信用社为代表的“三社”改革,从利益共同体角度出发,实现生产合作、服务合作与股份合作,使农民成为从事专业化经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7]

(四)促进新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积极推进“三园”工程

以新农科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切入点,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调研返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愿,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并且,一些驻村“第一书记”本身就是大学生村干部,了解驻村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搞培训、开讲座、跑田地,传授提高产量的农业技术、介绍脱贫攻坚政策。郊区和乡村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珍贵资源。以新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契机,以上海为榜样,积极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的“三园”建设,力求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及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五)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农业农村系统需要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的不利因素影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使农民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8]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全面完成“大棚房”清理整治,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环境。[9]驻村“第一书记”应继续实地走访、深入调研,要积极探索乡村集体经济长足发展的新思路,选准发展路子,在乡村建设中起到“领头雁”的重要作用。以粮食、蔬菜、特色作物生产核心区为抓手,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逐渐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格局。

(六)依靠信息化技术促进政策落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

积极促进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与本地区农业发展相结合,为农业生产引入新要素,打通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信息化水平。在驻村“第一书记”派出的低收入村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村庄中,村县“两委”成员开展工作,通过直播间带货、销售助农产品,以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引领沈阳打好下一阶段的脱贫攻坚战。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举办“第一书记”土特产大集,让鲜活的农产品走进市区、社区与家庭,实现田间地头到百姓厨房的无缝对接。政府应根据当地和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通用航空、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产业,弥补第一产业发展短板。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大举措。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往农村的“代言人”,拥有更广的人财资源、更多的方法点子。强组织、兴产业、办实事、促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就要扛起“第一担当”、发挥“第一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此同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是从政策层面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他们未来也必将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建设的引路人,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注重农村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持续深化,进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闫建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产经,2020(19):119-120.

[2]中共丹东市委党校课题组,袁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策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91-95.

[3]包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1):19-20.

[4]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治理融合发展:价值、内容及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8-46,193.

[5]刘建伟,陈金亮.如何培育和践行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沈阳为例[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38-41.

[6]朱华平.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科技,2021(1):28-33.

[7]李凤艳,张力成.新中国7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进程探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82-86.

[8]刘晓峰,雷晓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J].中国工程咨询,2018(11):68-70.

[9]刘慧扬.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63-65.

责任编辑:韩芳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驻村对策建议
我的第一书记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