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体制内杂技艺术演出制作机制特征
——以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为例

2021-01-15 08:21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杂技团杂技本体

(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76)

杂技演出具有无语言限制、视觉观赏性高、表演形式灵活的特征,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传承发展,始终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杂技艺术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新中国成立后即被赋予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近年来,中国的杂技马戏行业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春潮中探索前行,大有被文旅产业青睐的趋势,“长隆国际大马戏”、“上海马戏城”就是近年来崛起的首屈一指的本土杂技马戏行业品牌。各地的国有杂技院团和民营杂技团纷纷在文化体制改革、文旅产业发展的态势下迎头奋进,皆在杂技剧(节)目创新创作、演出运营和各大展演赛事上取得了瞩目成绩。

国有杂技院团是杂技剧(节)目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聚集了诸多顶尖的杂技编导、教练和表演人才。体制内的杂技院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经多年发展积淀,在艺术作品创新创作上对本体规律有扎实认识,在演出运营上可发挥品牌号召力整合优势资源,不仅创作出一系列赢得国际荣誉的高水准杂技作品,同时为杂技行业艺术生产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经验。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杂技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体制内杂技演出制作单位,转企改制后秉持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探索与杂技本体艺术规律相适应的演出制作机制,制作了多个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的经典杂技节目,在杂技艺术作品创新创作上成绩瞩目。研究中国杂技团演出制作机制特征,对推动中国杂技艺术的创新创作和市场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杂技技巧呈现为创排的核心任务

杂技表演的核心是杂技本体技巧,从街头杂耍到专业剧场的杂技演出,无一不是以“技巧”为根本,杂技技巧不仅是作品编排的基础,也是区分节目类型的主要标识。在中国杂技团演员队,保留着传统的演员分组方式,即按照单体节目类型将演员分为不同的组别,如车技组、花盘组、空竹组,顶碗组。这种分组方式一方面能够确保在科学管理之下,经典节目的质量和特色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和传承;另一方面,人员相对确定和集中,有利于对节目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创排训练和即时的替补,最低程度避免因人员流动和伤病带来的不确定性。

(一)杂技技巧是杂技表演的核心标识

单体杂技节目种类繁多,有的节目重在突出绝妙的平衡能力,有的意在展现过人的柔韧性,有的展现力量,有的考验反应能力和灵活性。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杂技节目往往是在一套本体技巧动作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编排赋予其审美意味。“(竿木技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力技、平衡技为基础,在杆上表演各种形体技巧和穿越技巧,纵跳腾跃,攀高坠下,姿态万千。”在演出中,杂技技巧最能够体现杂技的惊、奇、险,杂技技巧的难度和完成度是衡量节目质量的核心尺度。每位演员所掌握的技巧动作各有差异,演员对同一技巧的完成度也不尽相同,不同演出团体演出同一类型的节目在技巧呈现上更是各有特色。杂技技巧是杂技表演的核心标识,技巧难度提升则成为杂技节目升级的关键环节。

(二)创新创作仍需坚持杂技本体技巧

由中国杂技团出品、曾问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最高荣誉“金小丑”奖的《十三人顶碗》节目,核心技巧动作有“传顶”、“抛单手顶”、“大穿桥”、“转顶”等等,这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成就了第一代“顶碗”节目的艺术高峰。2020 年年初,经中国杂技团重新编排创作的新一代“顶碗”节目《闹元宵——顶碗》一举夺得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节金奖。该节目在保留本体核心技巧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创排构思局限,实现自我超越,令钟爱“顶碗”节目的观众和业内人士感到叹服。《闹元宵——顶碗》节目依旧继承发展了《十三人顶碗》中的高难技巧动作,将创新创作的重点放在节目主题构思和传统文化意境营造上,所打造而成的新节目不仅为观众展示了“顶碗”的顶尖杂技本体技艺,更赋予节目“和谐”、“团聚”等与时俱进的审美情思和人文内涵,摆脱了杂技节目单纯“炫技”的桎梏。创新创作的前提是尊重本体规律,杂技本体技巧是新节目创作的核心,只有坚持以本体技巧为本,方可保证节目的品性不变、品质提升。

(三)技巧传承是杂技艺术传承的主体工作

传承发展工作的稳步推进关键要靠人才。体制内杂技院团是杂技艺术传承发展事业的主力军。体制内院团经多年发展构建了科学的演员训练体系和管理制度,也大多形成了合理的演员人才梯队,加之较强的演出运营能力更使“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之有效。除采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构建人才队伍、敦促和帮助人才终身学习之外,中国杂技团一贯坚持并强调“演”“练”不分,重视新节目的“试演”,尤其是参加重大展演和赛事的项目,皆安排一定时间的提前试演,让演员在“演”中练,在“演”中学。

在中国杂技团,新节目试演的第一站通常是中国杂技团的自营剧场。通过驻场演出的方式将新节目推向大众,第一时间获取来自观众和业界专家的反馈,有助于主创团队准确评估节目本体技巧的艺术品质,并及时调整节目编排和演员的表演情绪,不断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中国杂技团《九级浪——杆技》节目和《摇摆高拐》节目在参加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前,先后在国内自营剧场和德国进行试演,《骨血——平衡倒立》节目在参加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艺术节之前首先在国内自营剧场进行驻场演出。这种“以练带演”和“以演促练”的方式,是依据杂技艺术的本体规律和自身特性来制定的,一方面能够有效督促演员及时调整演出时的心理状态,通过一次次面对观众的试演将个人状态调整至最佳;另一方面,演出场次直接与演员收入挂钩,演出收入增加定然会促使演员主动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使节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最终实现杂技技巧的有效传承。

毋庸置疑,过于追求本体技巧的难度,往往会在创新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限制演员的个人情感表达。在新作品的创制过程中,需要引导演员在掌握核心技巧的基础上,在演出中兼备收放自如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传达能力。

二、“道具先行”的艺术创新模式

中国传统杂技的发展与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活形态、生产劳动状态密不可分。杂技表演中常见的空竹、转碟、顶碗等道具都是来自劳动人民生活的日常物件。杂技本体技巧动作对道具的依赖性极高,很多技巧动作就是借助道具的特性产生后继而发展成节目的。这种道具与表演之间的高度依赖关系是杂技表演艺术所特有的。

(一)道具创新与技巧提升相辅相成

“通过道具实现杂技节目创新是杂技创新最重要最有效的一条道路。绝大多数杂技节目都是依靠道具来表现的,我们看到,每当道具出现变化,节目就会出现新的变化,每当使用了全新的道具就出现了全新的节目。”[2]在杂技节目的创新创作过程中,技巧升级与道具创新相辅相成,共同促成新作品的诞生。

新道具的创新研发或对原有道具的改进提升都是新节目创作的重要途径。中国杂技团原创节目《灵唤·多维幻想——集体球技》于2019 年揽获公演后的第一个大奖——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在此节目诞生之前,中国杂技团的球技类节目皆由单人表演,核心道具除了“球”之外,还有一块平面的亚克力球板。《灵唤·多维幻想——集体球技》为新一代“球技”类节目,该节目表演者多达四人,短短八分钟的节目呈现出“唤”、“换”、“焕”三个主题篇章,使得本来由单人表演而稍显单调的一个手技类节目在情绪展现和情感表达上达到全新高度。《灵唤·多维幻想——集体球技》节目的诞生归功于两大创新:一方面在技巧动作上加入“四人旋转拍球”、“十五球大车轮”等创新动作,极大提升了节目的技巧丰富性;另一方面,该节目采用创新发明道具“多维桌”来实现从平面空间到立体空间的转换,因此,技巧表演也得以突破“空中抛接”和“地面反弹”两种常规表演方式,成为业界“球技”类节目中的翘楚。

传统爬杆类节目一般分为“单杆”和“双杆”的表演,道具杆必须通过地桩固定在舞台上,这给演出舞台的选择带来限制,杆技类节目在杂技演出市场上并不热门。长久以来杆技类道具未发生过变化,各演出单位所表演的技巧动作大同小异。经过近三年的道具研发试验和打磨,中国杂技团于2017 年推出了创新创作的杆技类节目《九级浪——杆技》,该节目对道具的创新最具亮点,推出后即包揽了国内包括金虎奖、金菊奖等诸多行业内专业奖项,《九级浪——杆技》节目的创新研发即按照“道具先行”的创作模式。

《九级浪——杆技》节目将传统的单杆、双杆、三杆道具融合为三围交汇的立体几何角,利用三角关系的稳定性,使得道具得以在舞台上实现摇摆和旋转,彻底实现了道具从平面平行到立体的转变,使得传统杆技“攀爬”类动作得以与现代跑酷技术以及诸多展示力量和柔韧性的技巧动作相融合。道具改变后,空中运动的角度和距离增大,演员得以完成高难度的翻腾动作和过杆动作。过杆云里翻、过杆720°、720°夹杆、动杆原杆前扑、动杆集体跑酷、跑酷前后720°等,都是此前在杆技类节目中未曾出现的技巧动作,在实现道具创新和技巧创新升级后,《九级浪——杆技》节目的杂技技巧动作难度和丰富性大幅提升。此外,新创的立体道具杆安装拆卸也十分快捷迅速,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杆技节目演出的舞台地面问题。《九级浪——杆技》节目问世以后,国内外的演出订单纷至沓来,先后在广州长隆、摩纳哥、德国进行驻场演出。

(二)道具研发工作前置

《九级浪——杆技》节目的成功创作与中国杂技团对节目创制工作的整体规划密不可分。在中国杂技团总工程师王建民的组织把控下,《九级浪——杆技》节目的道具研发前后历时三年,不断经历创意构思、演员试新、修改提升、训练磨合的过程,中国杂技团创意总监孙力力带领演员仔细推敲每一个动作实现的可能性,在创排工作中将杂技技巧表演与道具实现有机统一。

当节目完全使用新创道具时,演员试新过程尤为困难,往往会受伤病、人员变动等因素影响。为一举实现杆技节目实质性的创新变革,中国杂技团在立项之前即安排了多次分阶段的道具创新概念讨论会,充分评估道具实现的可能性。立项时,经费预算主要向道具研发和试练损耗倾斜。建组后,道具研发与技巧训练同步进行,节目组演员进行了长时间的集中封闭训练,根据试练情况及时调整技巧编排并随时修正道具。《九级浪——杆技》节目是典型的倚重于道具研发的创新作品,创制此类节目时,分配经费预算和规划创制时间要重点向道具研发制作和试新训练上倾斜,中国杂技团在预算经费和创排时间安排上皆做出了合理规划以促成道具研发的关键环节。

三、坚持以“融合发展”为探索方向

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千年传承中随时代进步不断对自身形式和内容进行更新。经典的单体节目和本体技巧被代代传承,而新一代的创编人才根据当下的文化思潮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旨趣赋予其新的编排构思,使其在本体呈现和主题表达上皆与时俱进,这也是让杂技艺术从“天桥杂耍”一步一步登上专业舞台的关键助力。舞蹈、武术、戏曲皆是杂技的姊妹艺术门类,在当下各艺术门类互相浸润、各取所长、交互式发展的趋势下,“融合发展”是杂技艺术创新创作的主流趋势。

(一)单体节目融入姊妹艺术的元素

在尊重本体规律的前提下,谋求与姊妹艺术的融合发展,是近年来中国杂技团剧(节)目创新发展的探索方向。

中国杂技团保留节目《俏花旦——集体空竹》是与京剧艺术融合创新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作品问世后揽获了包括“金小丑”奖在内的顶级行业大奖,每年受邀赴欧洲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圣诞演出季”巡演,广受海内外观众欢迎,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俏花旦——集体空竹》的技巧动作来自“抖空竹”,节目主创从京剧旦角中汲取灵感,将人物造型设定为“花旦”,演员的头饰、服装、化妆皆参照花旦的形象进行设计,节目表演节奏和人物形象皆突出“俏”的特征。中国杂技团另一保留节目《邀月弄影·芭蕾对手顶》是将杂技技巧与芭蕾动作相结合,在《激踏·球技》节目则是在传统“球技”技巧中融入踢踏舞元素。再如,近年来张继钢导演先后为中国杂技团创排的《九级浪——杆技》、《荷塘月色——集体蹬伞》、《闹元宵——顶碗》等单体节目,实现了杂技本体技巧与舞蹈的多元融合,吸收和汲取姊妹艺术元素成为单体节目创作创新的主流趋势。

(二)探索杂技剧的创新创作

在当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催生了“杂技剧”这种崭新的杂技舞台演出形式。在表演手段上,杂技剧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融合戏剧、戏曲、舞蹈、武术、体操、魔术等姊妹艺术;在视觉效果上,现代舞台技术的声、光、电更能与“惊”、“奇”、“险”的杂技动作相得益彰。杂技剧是杂技表演形式中最宜向高雅化发展、最能够带动杂技本体艺术审美提升、最契合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的杂技演出类型。视觉观赏性强、无语言障碍、演出形式灵活等特征使杂技剧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这吸引着体制内的杂技院团纷纷开始特色各异的探索实践。

中国杂技团先后与知名戏剧导演合作了《天地宝藏》、《北京·北京》、《熊猫当家》、《龙门》等杂技剧作品,探索引入戏剧表演手段,尝试转变杂技表演弱于叙事的劣势,为丰富杂技艺术表演形式做出了不遗余力的探索和突破。其中不乏成绩卓然的优秀作品,《熊猫当家》一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相对饱满丰富,推出后即受邀赴日本巡演;《天地宝藏》一剧互动性极强,已成为中国杂技团驻场演出和国内巡演的主打剧目。

数字经济时代,面对新一代消费群体、新的产业融合业态和新的消费趋势,体制内杂技演出制作单位应当把握当下的产业化发展机遇,借文旅产业发展的东风,不断提升杂技艺术创制专业化和演出运营产业化水准。

猜你喜欢
杂技团杂技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武汉杂技团杂技剧《英雄之城》
中国杂技团杂技剧《呼叫4921》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老鼠演杂技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