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前瞻
——基于知网中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1-01-15 06:04宋琳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可视化论文

宋琳琳,刘 芹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1]五四运动百余年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新时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持续升温,五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但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方法侧重于主题归纳与内容分析法,研究方法上采用现代新的量化方法不多,缺乏定量性分析。因此,本文尝试运用Citespace这一工具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并描绘其学术研究知识网络结构及研究热点,以期实现对五四运动研究的整体把握。

一、五四运动研究统计与分析的依据

(一)研究五四运动论文成果的目的

五四运动百余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物质与人民精神文化都有了极大地进步。从怎样的角度来把握分析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与规律成为学术界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进步,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十分可观的,但是具体的成就缺乏定量分析,这不仅造成了学术界对目前五四运动研究现状缺乏一定了解,而且由于评价指标的缺失,五四运动研究也存在热点重复以及研究角度不够全面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五四运动研究的繁荣,制约了五四运动研究学术质量的提高。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构建其知识图谱,突出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绘制整个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研究热点以及核心领域,展示五四运动研究的重点、概貌以及趋势,梳理五四运动研究的整体情况,客观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五四运动论文成果的方法

Citesapce是由信息可视化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领域的专家陈超美老师与所在团队共同研发的一款Java程序,主要用于分析和可视共现网络,探讨文献可视化。相较于其他工具而言,Citespace是一款分时、多元、动态复杂网络可视化分析的工具,通过结合数据挖掘算法、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方法来建立结点之间的关联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可适用于各个领域,分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尤其是研究科学史、哲学史、社会网络、经济、体育、管理等领域,都值得深入分析表述。[2]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这一工具,通过界面的参数设置来进行网络建模与时间分割,并对结点和结点之间的连线处理后形成可视化网络视图。采用识别重要结点提供最小生成树和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算法,借助Citespace这一工具把图形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同分析等方法结合,将文献中的主题词聚类成簇,并以网络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呈现出五四运动研究领域的知识演化路径,实现知识领域可视化,显示知识发展历程与机构关系,展示五四运动研究的核心结构、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揭示其发展规律。本文主要从发文情况、发文作者以及热点研究这三个指标对数据样本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以期实现对五四运动研究成果的整体把握。

(三)研究五四运动论文成果的意义

利用Citespace这一工具研究当前学术界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论文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五四运动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大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多以历史的角度来梳理五四运动的演进历程或研究五四精神对新时代的影响,对研究范式与研究热点的动态转变研究存在空缺。使用Citespace这一工具分析五四运动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更直观、清晰地展现当前学术界的研究脉络与热点转变,还能够为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参考,进一步丰富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范式。随着数字人文学科的兴起,定量数据驱动与定性人文分析法的结合更有利于研究者在海量资料中快速进行文本的挖掘与整合。利用Citespace这一工具可以将海量的五四运动研究成果中隐性的知识可视化,提升其质性研究的量化基础。以深入的、跨学科的角度切入五四运动研究,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下研究五四运动研究热点的转变,可以推进跨学科的融合,透过多元化的视角、多样化的工具、深层次的分析而产出更多关于五四运动这一研究的新的学术成果,使五四运动研究成果更为精彩丰富。此外,将科学计量工具应用到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可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参考,进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 五四运动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载文量与基金论文情况分析

本文中的研究数据样本为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据笔者对中国知网的数据统计,从1951年至2020年6月21日,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全部期刊论文共有6617条数据。为保证数据准确性,经过统计、去重后再次进行数据比对,两次数据完全吻合,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可确保数据来源准确真实。

在6617篇论文中,北大核心与南大核心期刊收录共2015篇,占比约30.45%。据统计,有685篇论文获得基金项目支持,其中249篇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34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支持,22篇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支持,14篇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支持,另有若干项省社科。由图1可知,历年来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呈现总体走高的趋势,且每逢整十周年纪念时论文数量明显增多。

图1 中国知网中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论文成果数量

中国知网收录的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论文最早是在1951年由司綬延发表在《历史教学》上的《<五四运动史>简介》,此后,学术界开始了对五四运动的深入研究。从图1的折线示意图可以看出,70多年以来,除去文革时期收录文章不多以外,其基本走向是每逢九的年代,如1959、1979、1989、2009、2019等,即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每个十周年的年份里,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的学术研究成果都会呈现出一个个高潮时期,而且这些高潮呈现出逐步增高趋势。其中最高点是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发文量高达1325篇,占比超过整体数量的20%,创历年发文量最高记录。

(二)论文作者及所在机构研究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统计,其中647篇文章作者不详,4905篇为独著论文,独著率约为74.13%,1065篇为合著论文,约占全部论文的16.09%,作者之间的合作倾向与合作程度有待提高。中国知网收录的发表过以“五四运动”为主题的论文的作者共有5953人,共发表6617篇论文,人均发表1.11篇。其中,发文数量超过10篇的作者仅有1位,发表3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148位,尚未达到作者总数的2.5%,共发表篇论文603篇,占据论文总量的9.1%。

表1 五四运动研究中的高产成果作者

由表1可以看出,从这些学术成果较多的学者的职称与学位来看,前10位高产作者中的职称均为教授,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六成,可见高产作者的论文成果与其多年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五四运动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从他们的年龄来看,该研究领域内核心作者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30岁至45岁的中青年学者数目较少,研究队伍的规模与结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表2统计的五四运动研究中心的发文机构可以看出,其中发文数量前30位的机构中29所高校单位、1所省属机关,五四运动研究中成果较多的省市大多在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目前五四运动研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两大因素分别是区域性要素和群体性要素。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同的地区之间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水平等多个方面存在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在分享公共教育资源时分配不均衡。由于地区和资源配置之间的差距,五四运动研究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繁荣发展的版图。

表2 五四运动研究的发文机构

(三)关键词与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主题的演化和聚类可以直观的表现出该研究领域内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该研究领域内在知识的联系。关键词是最能代表论文内容的词语,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于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出五四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共有456个结点,1113条连线,结点密度为0.0788,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来归纳五四运动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

图2 1951—2020年五四运动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

关键词中心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其在关键词谱图的重要性,并代表了在一定的时期五四运动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本文将以关键词中心度为依据,辨识分析五四运动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及规律,且只列出前20位关键词,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1951年—2020年五四运动研究领域关键词中心度排序表(前20位)

通过分析图2和表3可以得出:五四运动百余年以来,其研究主题呈现出了研究专题覆盖广的特点。通过使用Citespace查询相关结点文献,可将关键词聚类为6个簇,分别为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主题簇涵盖了学术界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绝大多数热点,其学科归属为历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三个学科,还有其他方向如经济、文艺、技术、创新等主题。知网中收录了1951年之后研究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其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帝国主义、思想体系、人民民主革命等概念,这些关键词结点较大、中心度较高,说明其在五四运动研究的知识网络中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但在不同时代语境的话语热点具有时代差异性,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之中,民主与爱国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学术成果则是更加强调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五四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者主体及当代价值等。新时代的五四运动研究方向从历史事件研究逐步转变为其影响、思想、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主题更新契合了当今语境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研究热点关键词的转变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研究热点有赖于研究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而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主要基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五四运动研究主题的更新不仅可以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正确认识与五四精神的继承发扬,还能促进知识分子在既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为五四运动研究的多视角、深层次、宽领域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

三、五四运动研究的前瞻

通过对五四运动学术研究成果梳理之后可知,学术界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四运动研究在与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研究的突破创新,在与时代热点对话的过程中促进了五四精神的新提升,而五四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人们代际之间的传承、发展与弘扬,近百年来五四运动所衍生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尽管此前人们对五四运动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在未来的关于五四运动学术研究中,还有继续深入拓展的学术研究空间与学术增长点。人们对于五四前后这段时间的历史时期的内涵比较丰富,五四前后的历史阶段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对这段历史时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揭示与拓展研究,而伴随着新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媒介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也必将会越来越丰富、深刻与多样化,伴随着跨学科、多维度研究的深化,五四运动研究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也必将会越来越高。

(一)促进五四运动的整体性研究

一是宏观把握五四运动研究放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整个社会发展与转型之中,对五四运动研究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考察,宏观考察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思潮的社会结构性转型,及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的整体性互动及变化,避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因素的碎片化研究取向,实现对五四运动研究的内在逻辑发生及发展机制整体性把握。

二是积极探寻五四运动研究话题的整体性研究。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图谱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研究中每一个结点话题都是构成五四运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视化图谱中清晰地看出各组成部分间的路径及相互关系,加强对五四运动各结点之间的整体性研究,以此深化、拓展与提升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水平。

三是拓展视野,利用大历史观、大概念,积极将世界意识融入到五四运动的学术研究之中,以开阔的世界眼光视野深化五四运动的学术研究。五四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世界上各派政治力量不断消长,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已走向国际化,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逐步发展并扩大。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国内各种社会新思潮不断萌生,从中国与世界的全球化互动视角来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可实现其学术研究的深化。

(二)深化五四运动的贯通性研究

一是构建“四史”视域下的五四运动研究。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将五四运动研究放置在“四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中,进一步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深化与拓展对五四运动的学术研究。

二是实现历史、理论与现实的贯通性研究。五四运动研究在继承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哲学逻辑化的基础上,可透过对文本文献、原理等知识层面来思考历史、创新实践、解决问题,在研究五四运动的进程中思考如何在当下语境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五四精神,使五四精神深化成为人民大众的信仰,形成全民、全社会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潮,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是深化五四运动中各学科间的融通性研究。从不同视角打通各学科之间藩篱,进行融通性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学术内容逐渐细化,研究内容也愈加有针对性,跨学科研究就愈加有必要。五四运动研究的问题域较为广泛,涉及到多种学科,除了在五四运动研究领域内精耕细作,寻找学术增长点之外,还应借鉴其他学科资源,实现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取长补短,实现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资源的真正融合,推动五四运动研究的创新与转变,为五四运动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研究平台,促进五四运动研究成果实现更加多元化、多样性、深层次、高水平的进步。

(三)加强五四运动研究的队伍建设

通过Citespace显示的知识图谱可知,五四运动研究的核心作者状态呈现离散分布,年龄大多在55岁上下,30岁至45岁的中青年学者数目较少,五四运动研究的中坚力量年龄段呈现出不平衡状态,需要吸收更多中青年学者以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梯队。为实现五四运动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及时挖掘并培养五四运动研究的中青年人才,充实五四运动研究队伍,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老中青”学术研究梯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加大对中青年学者的扶持力度,调动青年学者对五四运动研究的积极性,推动五四运动研究实现多元化、深层次、宽领域、可持续性的突破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打牢基础知识有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5]青年学者也应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分析与应用,推动五四运动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可视化论文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思维可视化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