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网络媒体接触对其政治信任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01-15 06:41郭二秀周小李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高层高校学生

郭二秀,周小李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我国高等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者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网络原住民”,这一世代一出生就恰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与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息息相关。而网络时代与过往任何时代的根本差异,主要体现为信息数量的超载以及信息传播的高速,各类网络新媒体则在资讯生产和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不仅大大提升了人们生产和接受资讯的能力与自由,同时也造成了一个信息超载甚至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由此,当我国高等教育受教育者主体系逾千万的“网络原住民”世代时,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今多元化的网络媒体对于高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存在着怎样的影响?

之所以提出网络媒体与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理由首先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而在人的社会化中政治社会化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维度,促进高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其次,由于互联网的全球连接,当今世界政治资讯的生产和传播愈发高效和快捷,各种利益立场、价值取向尤其是政治理念,均力图凭借互联网而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其中,历经几百年理论积淀而具有极强说服力的西方政治话语,也正借助互联网而力图博取更多非西方国家民众的关注甚至追随,而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青年学生一直都是西方政治话语传播重点关注的对象。面对此种情形,为了预防我国高校学生迷失政治方向或动摇政治信仰,并确保其成长为党和国家所期望和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者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网络媒介接触对其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予以关注。高校学生对于当今我国政治体制的信任,在某种意义上关涉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其究竟处于怎样的状况,应得到研究者的正视。

综观当前网民媒体接触与其政治信任关系的研究发现,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往往将全体网民作为研究对象,甚少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更为细致的分析,将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更是少见,且亟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予以客观的描述与论证。鉴于此,本文基于有关高校学生网民的调查数据,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展开了如下分析和讨论。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一)网络媒体

媒体一般是指传递信息的手段或被利用的中介物,而大批量复制信息并广泛传播的媒体则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体。按照传播技术划分,媒体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分,传统媒体包括报刊、通信、广播、电视等;新媒体通常特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按照不同组织属性可分为官方网络媒体和非官方网络媒体。官方网络媒体具有鲜明的维护政府的立场,信息框架多立足于国家的主导性意义言说。[1]就我国而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广受网民欢迎,并在政府部门得到普及,由此而促进官方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主要包括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创办的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平台,以及政务类门户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平台。当前,官方网络媒体不仅已成为政府政务处理的重要平台,而且也是民众了解政府信息、与政府沟通与互动的重要媒介。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体商业化程度的加深,非官方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如:凤凰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群、天涯社区等专业论坛、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客户端等。这些非官方网络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尽管与官方网络媒体信息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也转发或评论大量官方网络媒体公布的信息。

(二)网络媒体接触

媒体接触是指用户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动特征,分析媒体接触通常指向媒体拥有情况、媒体接触率、接触时间等方面的内容。媒体接触行为对受众产生作用的大小,还需要依据媒体信任程度及其影响力的大小来衡量。[2]本研究将网络媒体使用频率、网络媒体信任程度、网络媒体影响力作为网络媒体接触的主要评价指标。已有研究显示,传统媒体对大学生政治信任有正向影响,而互联网的效果恰好相反[3],许多研究成果支持这一结论[4-5]。一项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也发现,新媒体接触行为与国家认同间呈显著负相关,新媒体使用频率以及拥有智能手机都对国家认同起到反向预测作用。[6]

上述研究说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对于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存在差异,然而在当前,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高校学生,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那么他们所接触到的不同制度属性的网络媒体——官方网络媒体与非官方网络媒体,对于其政治信任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差异,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又称政治支持或政治信心,指公民主体对当前政治机构及政治系统能否达到公众预期效果所做出的基本评价。[7]政治信任的主要内涵包括公众对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政府决策及政府官员行为的信赖。[8]也有学者对政治信任予以了狭义的理解,认为政治信任即“政府信任”,亦即民众对行政系统的信任[9];相应地,有研究表明,我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具有层次性,民众对高层政府的信任程度普遍高于基层政府,借鉴费孝通“差序格局”的提法,有学者将这一现象表述为“差序政府信任”[10]。此种信任结构在农民、城市居民、大学生、流动人口、网民乃至全国性样本中均得到验证[11];一项基于大学生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差序政府信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同样存在[12]。因此,本研究参考差序政府信任这一概念将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分为高层政治信任和基层政治信任,并拟探究大学生网络媒体接触对其两种层次政治信任的影响。

(四)研究假设

本文将网络媒体划分为官方网络媒体和非官方网络媒体两大类,并将政治信任细分为基层政治信任和高层政治信任,同时基于相关研究的启示,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A1:高校学生的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其基层政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HB1:高校学生的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其高层政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HC1:高校学生的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其总体政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HA2:高校学生的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其基层政治信任有显著负向影响;

HB2:高校学生的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其高层政治信任有显著负向影响;

HC2:高校学生的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其总体政治信任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与概念操作化

(一)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马得勇教授于2017年主持的“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库,该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7年4月至5月在问卷网、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等网络社区发布链接,邀请网友自愿答题,最终收集到有效问卷2379份。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了二次处理,筛选出职业为“在校读书(大学或高中)”的群体,并剔除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下的样本,最终得到高校学生样本451个。

样本的分布情况如下:高校男、女学生分别占比33.7%、66.3%;年龄为18-24岁与25-34岁的学生分别占比84.3%、15.7%;受教育年限为15、16、19、22年的学生,分别占比3.1%、66.5%、26.4%、4%;生活地区为村镇与城市的学生分别占比12.9%、87.1%;政治面貌为非中共党员和中共党员的学生分别占比76.5%、23.5%;家庭年均收入为连续变量,均值为8.527万元;政治社会满意度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比3.3%、9.1%、36.4%、45.5%、5.8%。本研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使用描述性统计、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变量设计及其操作化

1.自变量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操作化。通过文献回顾,本研究认为媒体使用频率、媒体信任程度、媒体影响力是影响高校学生政治信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自变量分为官方、非官方两组共6个自变量,即:将官方网络媒体使用频率、官方网络媒体信任程度、官方网络媒体信息影响力称为官方网络媒体接触,非官方网络媒体使用频率、非官方网络媒体信任程度、非官方网络媒体信息影响力称为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下文将对自变量进行概念操作化。

第一个概念是网络媒体使用频率。在对媒体接触进行概念操作化时,国内学者通常使用“媒体使用频率”对媒体接触进行测量,测试被访者使用某种特定媒体的频率。本研究也沿用学界的这一做法,分别测量高校学生的官方网络媒体、非官方网络媒体的使用频率(具体测试内容及其描述统计如表1),答案采用李克特四级量表进行编码(1=几乎不使用;2=不常使用;3=经常使用;4=几乎每天都使用)。

第二个是网络媒体信任程度。本研究考察了受访者对不同来源媒体政治信息的信任水平,考察受访者在心理上对官方网络媒体和非官方网络媒体(具体测试内容及其描述统计如下表1)政治信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编码(1=完全不可信;2=不太可信;3=一半可信;4=基本可信;5=非常可信)。

第三个是网络媒体影响力。媒体信息对公众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要看其接收并接受的程度。[13]本研究也认为高校学生媒体使用频率不能等同于媒体信息对其产生的影响,需要考虑高校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接受程度,亦即媒体对高校学生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力。因此,将网络媒体影响力操作化为网络媒体使用频率与网络媒体信任程度的乘积即:

网络媒体影响力=网络媒体接触频率×网络媒体信任程度

经相乘得到的网络媒体影响力变量为连续变量,其分段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媒体接触各变量测量及其描述统计

2.因变量

国内学者对政治信任的调查大多考察受访者对不同级别政府的信任程度,这切合民众的政治认知和研究的实际需要[14];本研究在进行概念操作化时,使用狭义的政治信任——“政府信任”来进行测量。一般而言,我国基层政府是指乡镇一级的权力机构,而高层政府一般指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从广义上来说,政府机构除了包括行政和官僚机关外,还涵盖立法和司法机构。[15]根据上述分类,将政治信任划分为“高层政治信任”和“基层政治信任”;政治信任变量操作化为“对下列团体或机构(法院、警察、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请表明你的态度”,答案采用李克特四级量表进行编码(1=完全不信任;2=不太信任;3=比较信任;4=非常信任)。

高校学生政治信任的因子分析结果如下:通过因子分析抽取出高层政治信任(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省级政府、法院和警察)和基层政治信任(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两个公因子,高层政治信任因子和基层政治信任因子分别解释了总变量47.67%、19.33%的方差,所萃取的两个公因子累计解释了67.00%的方差。高层政治信任因子和基层政治信任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45和0.782,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3。

3.控制变量

为了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媒体接触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参照已有的研究以及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选取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家庭年收入、政治社会满意度等可能影响高校学生政治信任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赋值情况如下: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和女性分别赋值为1和0;囿于已有问卷数据的局限——对于年龄的调查以年龄段的形式进行搜集——因此本研究无法将搜集到的数据按照连续变量进行处理,而只能将其按照虚拟变量进行处理,年龄为18-24岁与25-34岁分别赋值为0和1;受教育年限是根据其最高学历并对照中国学制计算所得,为连续变量,专、本、硕、博分别计为15、16、19、22年;生活地区为虚拟变量,村镇和城市分别赋值为0和1;政治面貌为虚拟变量,非中共党员和中共党员分别赋值0和1;家庭年均收入为连续变量,按照受访者真实回答处理;政治社会满意度通过询问受访者“总体来讲,你对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社会现状满意吗?”这一问题来调查,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编码,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为1-5。

三、分析结果

控制变量对高校学生基层、高层和总体政治信任影响的回归模型为A、B、C(见表2);将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作为自变量,基层、高层和总体政治信任作为因变量,同时将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模型A1、B1、C1(见表2);将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作为自变量,基层、高层和总体政治信任作为因变量,同时将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模型A2、B2、C2(见表2)。

表2 高校学生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与政治信任的回归分析(N=451)

模型A、B、C分别是控制变量对高校学生基层、高层和总体政治信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受教育程度对其高层政治信任和总体政治信任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基层政治信任无显著影响;第二,高校男学生的基层政治信任显著低于女学生,而其高层政治信任和总体政治信任与女学生无显著差异;第三,年龄、生活地区、政治面貌、家庭年均收入对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基本无显著影响;第四,政治社会满意度对其基层、高层、总体政治信任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对社会的满意程度越高,其政治信任程度也越高。

模型A1、B1、C1分别是官方媒体接触对高校学生基层、高层、总体政治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与政治信任关系如下:第一,官方网络媒体使用频率对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无显著影响;第二,官方网络媒体信任程度对高校学生的高层和总体政治信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其基层政治信任无显著影响;第三,官方网络媒体影响力对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无显著影响。

模型A2、B2、C2分别是非官方媒体接触对高校学生基层、高层、总体政治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与政治信任关系如下:第一,非官方网络媒体使用频率和非官方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会对高校学生的高层政治信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第二,非官方网络媒体信任程度对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均无显著影响;第三,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高校学生的基层和总体政治信任均无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假设HB1、HC1均部分成立,假设HB2反向部分成立,假设HA1、HA2、HC2完全不成立。换言之:第一,高校学生的官方网络媒体接触的部分因子对其高层和总体政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的部分因子对其高层政治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基层政治信任无显著影响,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基层和总体政治信任均无显著影响。

四、主要结论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官方网络媒体与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高校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最终得出了如下三点主要结论。

(一)高校学生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其政治信任影响显著

通过官方网络媒体与政治信任的回归分析发现,高校学生对官方网络媒体的接触会对其高层政治信任和总体政治信任产生积极影响,且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主要通过高校学生对其较高的信任程度正向影响其政治信任,可见官方网络媒体在高校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官方网络媒体的发布者一般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部门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与对非官方网络媒体的发布者的态度不同,民众对官方网络媒体的发布者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往往更高;第二,出于对官方网络媒体发布者的信任,高校学生对其所运营的网络媒体平台和渠道的信任感也越强;第三,尽管对信息发布渠道的信任,不等同于对所发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信任,但是高校学生对官方网络媒体整体上具有较强的信任感,因而对其所发布的各类信息内容也具有更高的信任感。

(二)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高校学生政治信任存在一定程度积极影响

有关网络媒体接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有研究者强调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会导致民众的政治信任下降,然而本研究并没有发现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对政治信任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高校学生因接受过更为系统和高层次的教育,在看待事物时往往更加全面、客观和公正,对网络媒体报道的各类消息的真实性和立场往往有更多思考和较强的辨识能力,不会轻易受到不符合主流价值报道的消极影响;第二,尽管非官方网络媒体商业化的程度远高于官方网络媒体,但在报道政治新闻时还是倾向于站在与官方网络媒体相同的立场上,比如:选择直接转载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官方网络媒体发布的消息,因而其政治倾向总体而言是积极正面的,不会对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产生显著消极影响;第三,非官方网络媒体为了精准地抓住用户的心理,并借此实现利润最大化,更倾向于报道大众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娱乐资讯;大量推送娱乐资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非官方网络媒体对用户政治信任的影响,包括消极影响。

(三)网络媒体接触难以影响高校学生的基层政治信任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官方网络媒体接触还是非官方网络媒体接触,都难以对高校学生的基层政治信任产生影响,而对高层政府信任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差序政府信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如下:第一,高校学生对基层政府(村委会、乡镇政府)的感受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自己、家人、身边的熟人、朋友等对基层政府的看法或与其的接触,都极有可能影响高校学生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感;第二,网络媒体时代,高层政府的网络平台建设能力强于基层政府,在塑造政府形象方面发挥的影响力更大。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布的《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全国十大党政新闻发布微博、全国十大公安微博、全国十大法院微博等政务类微博中,绝大多数入选的政务微博为中央、省、地级行政区及其所辖机构运营的政务微博,而县、乡等基层行政区在网络平台建设和运营方面则相差甚远;第三,充斥在网络媒体上的各类负面政府信息往往与基层政府更相关,而这类信息通过小道消息、熟人朋友圈等完全不受审查的渠道传播和渲染,往往更容易被接受,由此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学生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感。显然,提升青年一代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依靠网络媒体宣传不应成为首要策略,将基层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民众切身体会到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优质服务,才是更为有效的路径。

本研究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负向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感,这一结论表明在受到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政治信任感越低。此结论与有关女性政治信任的研究结论一致,该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的批判意识就越强,并且对政治体制的认知就会越深刻,从而更多地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持以批判的态度,并最终影响了其政治信任感。[16]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国际视野也越广阔,受到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也越多,高校学生受到这种多元思想文化影响而可能导致政治信任感降低。

五、提升高校学生政治信任的建议

基于以上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面对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的新时代,为了提升高校学生政治信任,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官方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于本研究的结论,高校学生对官方网络媒体有较高的信任程度,且这种媒体信任能够正向影响其政治信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学生政治信任的提升,需要官方网络媒体继续充分发挥其正向宣传和教育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学习强国”可谓典范。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理论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它的上线极大地创新和拓展了我国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在高等教育领域,“学习强国”同样获得了大量关注和点击,不仅党员学生甚至越来越多的非党员学生也成为该平台的注册用户。所以,对于提升高校学生政治信任这一点而言,官方网络媒体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参与到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中去。

第二,非官方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可忽视。本研究发现,媒体接触频率是非官方网络媒体对高校学生政治信任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的中介机制,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生使用非官方网络媒体的频率越高,非官方网络媒体对其政治信任的积极影响越大。由于各类网络社交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接触非官方网络媒体的机会无处不在,高频率地接触非官方网络媒体,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于非官方网络媒体而言,其与高校学生高频率的互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教育资源,也堪称一个极佳的教育机会。鉴于此,非官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工具,也应当树立一定的公共意识,承担起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具有正面教育价值的资讯,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的信息,配合官方媒体和学校教育,促进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最后,高校应探索提升学生政治信任的教育对策。本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对高校学生政治信任存在负向影响,这一发现理当得到重视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尚未开展并公布其研究结论之前,面对受教育程度越高而政治信任感越低这一现状,较为现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还是应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进行理论的推测,可以认为,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高校学生不仅在网络使用技术和能力方面更为娴熟和专业,而且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不仅在政治资讯接受方面更为开放和自由,而且其政治认知和判断也更具质疑性和批判性;换言之,由于网络使用能力和高校文化环境等因素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导致高校学生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并未促进其政治信任感的相应增强。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任感,高校的应对策略可采用如下两个路径:一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和处理各类网络新媒体及其传播的信息。二是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尤其是要防止学生陷入两个极端:一端是怀疑一切甚至否定一切,另一端则是虚无主义或犬儒主义,这两种极端往往以极低的政治信任感表现出来。而与这两种路径相适切的更为具体的理念与举措,还有待高教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高层高校学生
高层动态
论高层民用建筑施工管理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高层楼宇灭火装备
遏制暴力伤医高层发力
商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