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域下探析孟子的“知人论世”

2021-01-16 07:51赵敏凯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孟子矛盾

王 健,赵敏凯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550001)

孟子在《万章》篇中教育万章如何交友时提出“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好也。”[1]329孟子在这段话中提出的交友方法,即“知人论世”。从其内涵而言,中心是“交友”。孟子认为,应该与善士交友,如果同时代的善士无法满足交友的需要,可以追溯古代的善士。在对待古代善士时,首先要确证与之所交者是否为善士,这就需要依托古代善士的著作,不仅如此,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的自身的情况,而对其了解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由此可见,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其核心概念是诗、书、人和世,也就是与之交往善士的著作、个人自身情况和社会历史背景。具体而言,通过阅读诗书,可以了解到所交往善士的才情、学术见解和政治主张等方面,但这被文字记录的信息与本人的真实情况是否相一致,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本人的行为。但是由于要和非同时代的古人交友,只能依靠已有的文献资料,从这些文献资料中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孟子认为仅仅如此还是不足以判定是否为善士,因为“诗书”所记录的信息和“知人”所传递的信息未必完全一致,还需要将“诗书”和“知人”所传递的信息纳入作者所处的时代再进一步考察,也就是要“论世”。通过分析古人所处的“世”,把握社会历史环境,进一步判断古人的“善士”身份,最终确证是否可以交友。从诗书、个人生平和社会历史环境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孟子“知人论世”的丰富内涵。关于孟子“知人论世”这一方法,学术界广泛其应用于文学领域研究,例如胡银林认为“知人论世”是研究散文的必要支架[2]。陈丽丽[3]认为“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判的重要模式。林继中[4]认为萧涤非在研究杜甫时用历史唯物主义使“知人论世”的方法得到升华。纵观学术界关于孟子“知人论世”的研究,大部分学者直接将其运用于作品解读,而对于这一方法本身并未作深入剖析。孟子虽然提出“知人论世”的方法,但是方法的具体内涵有待进一步阐明。将“知人论世”从文学批评研究视域下回归到其本身,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予以考察,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探析“知人论世”,既可以使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内涵明晰彰显,也是对此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知人论世”前提

侯惠勤认为“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命题,其中首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5]。马克思主义这一方法也是探析孟子“知人论世”的首要命题。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方法但并没有说明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其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是针对交友而言,认为如果和天下优秀人物交往还不能满足交友需求,便可以上溯到历史中去了解古代的优秀人物。但是与古人交朋友仅仅是吟咏他们的诗,品读他们的书,而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是不可取的,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要研究他们个人的事迹。孟子的“知人论世”不仅只限于对古人的了解,也可以作为对当今世人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方法其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古代的历史记载,还是现存的客观事实,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仅仅从文本出发,所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372。

马克思从德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世界背景对德国哲学予以批判,是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明确指出“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学事实出发”[6]156,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抽象分析私有财产,没有说明私有财产这个事实。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到“社会、政治以及精神生活受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制约”[7]591-592,正是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知人论世”并非是认知主体的主观臆断,而是要尊重社会客观现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应该从客观事实为出发点,以此找方法。”[8]853邓小平则回答“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即从实际出发。”[9]244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这一方法的前提就是从客观现存的事物着眼看待所要评价的人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朱熹对孟子作注时认为“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1]329在朱熹看来,论世要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知人要考察其言行。

“知人论世”因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前提,应该把握客观存在的事物。这不是将关于客体的客观情况简单罗列,而是应该把握事实之间的联系。列宁认为“在社会现象方面,运用乱拼事实或者摆弄实例的方法去研习,是最无意义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具体的所处环境,潜在诱因,仅仅从部分事实入手,不稳妥且不全面,应当从整体上来联系把握事实。”[10]364知人论世不是对客观事实孤立的认识,而是应该运用联系的眼光将他人的事迹进行整体把握,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全面分析,从整体和全部联系中做到“知人论世”。

由此可见,“知人论世”的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意识和存在的关系,认为“人的存在是指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意识仅仅是被意识到的存在。”[6]525马克思认为“如果凡事都可以从事物的真实情况入手,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6]528对哲学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事物本身以及产生情况。意识是由于人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产生的,所以“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6]533认识社会中的人,所以“知人论世”要在社会关系中考察他人的言行,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研究抽象的人。

二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域下蠡测“知人”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孟子的“知人”,主要可以从肯定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知人”要考察人的言行,所知的人必须是现实的人,要肯定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将人看作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认为以往唯物主义的不足点主要在对事对人的理解上,以往的唯物史观更多运用的直观感受,未从事物或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来理解,没有认识到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只是将人看做直观的现象。因此“知人”不能简单将人作为现象的客观形势,还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价值。王阳明与友人游南镇时,友人对山中花树与心的关系发问,王阳明认为“你未看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1]101-102以往学者大多批驳王氏此言是唯心之谈,但实质上王阳明并没有否认了花的客观存在,只是从个体价值选择的角度阐释了花在心内的观点。钱穆激烈批评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学说好比佛家之言,是将山河大地都放诸于自己的内心。陈来则不满钱穆之说,在《有无止境》中做出解释“阳明在这里不说无是意即无是花,只是说‘此在与汝心同归于寂’。寂对感而言,如说‘应感而动者谓之意’,心未为花所感时未动此意,但心不可谓之无;花未进入知觉结构,在意象上处于‘寂’的状态,但不等于花的不存在。阳明既然没有对‘自开自落’提出异议,表明他所说的不是指自开自落的存有问题。”[12]53杨国荣认为王阳明所说的“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更多是在意义关系上而言,“所谓花自开自落,着眼的是本然的存在;花的颜色明白与否,则是相对于观花的主体。就本然的存在而言,花之开与花之落与心体似乎并不相干;但花究竟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亦即花究竟对主体来说具有何种意味,则很难说与心体无关:花的颜色鲜亮(明白)与否,已涉及花的审美形式,这种形式并不是一种本然的存在,它只有对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来说才有意义。”[13]501可见,王阳明此说暗含了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所以“知人”的主体要能认识到所知之人的主体价值。

“知人”要在社会关系中展开,不能脱离社会环境。马克思提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是人的本质。”[6]501认识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所创造的社会。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栖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6]3人是世界的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探讨了现实的人,认为“历史既没有过多的丰富性,也无法进行争斗,这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在人,正是现实中的人创造拥有了这一切并进行战斗。”[6]295现实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对人有所了解,需要在人类社会中进行,不能将人看作脱离社会的人,就是在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言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的存在物。”[6]188个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者,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知人”不仅要认识到个人的主体性,同时也要将个体纳入社会关系之中。因此,马克思在分析工人的生存状态时,不是抛弃资本主义社会的空谈,而是依托社会发展形态总结分析了社会财富变化与工人个人的关系。第一种状态是社会衰落状态,工人遭受最大痛苦。马克思赞成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在社会财富衰落的状态,没有一个阶级会像工人阶级一样遭受深重的苦难。第二种状态是社会丰富增长。这一状态看起来是对工人有利的。但事实上,工资提高导致工人过度劳动而缩短寿命,社会财富增加使得工人劳动产品越来越多的被资本家占有,工人自己的劳动与自己对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面临的往往是过早死亡与过度劳动,工人被当成机器使用,作为资本家的奴隶,时时发生新的竞争,导致部分工人流落乞讨或者饿死街头。”[6]121

马克思在《致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4]42强调了人们交互作用产生了社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社会关系就没有人类社会。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是由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所以社会本身就是所处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马克思分析的人类社会并不是抽象的实体,而是人通过实践所创造的一种关系总和,表明人与社会不是决然对立,人创造了社会,同时人也是社会中的人。因此,“知人”的方法运用应该在社会现实中展开。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产物,所以“知人”既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条件,又要认识到人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31,并且详细说明“对于始终处于相互对立地位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而言,接连不断的斗争不论是隐藏还是公开,其每次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收到革命改造或政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7]31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分析,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7]43重要论断,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认知,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观点,“想要达到所求目标,就必然需要动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无产者虽然在这个革命中失去了一部分,但他们终将获得整个世界。”[7]66所以,他们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必然灭亡”[7]8。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根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了分析,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划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游民无产者,并对上述阶级进行详细地分析,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认为“革命的领导力量指的是工业无产阶级,对于小资产、半无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对于中产阶级,则一分为二看待,右翼可能成为敌人,反之左翼可能成为朋友,对于此,我们应时时警醒,而作为大地主、买办、勾结帝国主义的官僚、军阀等反动阶级则为敌人,时刻提防。”[15]9由此可见,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地认识区分了社会各阶级。

因此,孟子所提出的“知人”不仅要在社会关系中认知了解他人,也要关注所知知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将阶级分析法作为“知人”的方法内涵之一,正确认识所了解对象的地位和立场。所以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照孟子提出的“知人”的方法,就是要肯定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关系中把握他人关系,并运用阶级分析法认识其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

三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域下探析“论世”

《康熙字典》中阐释了“世”的三种含义:一是“三十年为一世”;二是“世谓同居天地之间界,谓各有彼此之别”;三是“世与生同”[16]77。朱熹将“论其世”解读为“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1]329。清代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解释了“世”含义,认为“‘世’字见于文有二义:从(纵)言之,曰世运,积时而成古;横言之,曰世界,积人而成天下。我与古人不相及者,积时使然;然有相及者,古人之诗书在焉。古人有诗书,是古人悬以其人待知于我;我有诵读,是我以其知逆于古人,是不得诵其诗,当尚论其人。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盖古人自有古人之世也。苟不论其世为何世,安知其人为何人乎?”[17]156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分析了“论其世”的作用,认为“读其书,犹恐未知古人之高下,故论其世以别之也。在三皇之世为上,在五帝之世次之,在三王之世为下,是为好上友之也”[18]726。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篇中阐释了论世作用,认为如果不了解古人所生活的社会条件,就不能妄议古人的言辞。鲁迅也认为如果要论文章,最好是要顾及整篇文章,并且也要顾及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国内有学者在分析孟子“知人论世”时认为孟子所说的世是指作者生活年代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精神。通过研究作者的身份,进一步判断其行为,最终确定是否可以作为交友的对象[19]。也有学者提出“为了把握那种理解部分所依赖的整体意义,我们必须探究精神、意图,所说作品被写的时代和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条件,因此,文学的历史、个人教育的历史、作者生活的历史,对于理解每一个别作品是必要的。”[20]12学术界普遍认为“论世”要充分考虑到作者的生活年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情况,基本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认为文本应该置于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之中并加以互证,才能确定其可靠性。

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照孟子“论世”的方法,可以进一步了解“论世”的内涵,以及方法的运用。从矛盾分析法着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丰富“论世”的方法内涵。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78认知一个人不能只听信其言论,还要考察其行为,而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应该从社会现实及其生活的现实状况。对于社会现实状况的分析应该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哲学,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经常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标准或者上帝去构建自己的联系,其中头脑的产物并不受自身支配,作为创造者却经常顺从于自己的创造物,他们往往在臆想、幻想的创造物中日渐消极,我们需要将其从中解放出来。”[6]509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转向唯物主义,形成了唯物史观。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出了关于“社会存在”的表述,认为社会存在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释意识的不同理论产物和形式。”[6]544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孟子所提出的“论世”要认识了解社会存在,并且对社会存在客观认识,不能是主观的臆断。而要了解社会存在,就需要以物质生产为前提。马克思认为“整个社会、政治以及精神生活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21]所以历史人物的著作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大坏境,要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就要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存在。例如唐代杜甫没有考取功名,浩然归去,并作诗云“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而北宋的梅尧臣虽由于恩荫得到官职,但并非是进士及第,所以倍感羞惭,诗云“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韈,心虽羡名扬,才命甘汩没。”同样是考取功名不中,但二人心境却不同,除了个人因素之外,还与唐宋两代的不同社会风气有关。唐代士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成贤得名,而在宋代科举主要是士人进身之阶。因此,对他们诗作以及言行的认识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历史情况,就要论世。因此“论世”就要从物质生产方式出发,考察他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情况,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形式的分析,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他人的言行。

基于社会现实的考量,还要掌握矛盾分析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认为“对于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来丰富孟子“论世”的方法内涵。毛泽东认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15]299他还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释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简单的机械位移本身已包含矛盾,那么作为物质的更高级运动形式比如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包含矛盾。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来。同样,我们已经看到,在思维的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22]126-127认识社会现实既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因此,毛泽东反复说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探求事物运动发展的原因及依据;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则是在探求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本质区别,有助于辨别事物的不同,区分研究的领域。”[15]309所以运用矛盾特殊性来“论世”就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毛泽东还提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论世”要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毛泽东认为抓住主要矛盾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在研究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总危机、苏联经济的时候,也曾运用这种方法。”[15]322所以“论世”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的认识应该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所以认识社会现实也需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性质。综上而言,孟子所提出的“论世”的方法内涵和具体应用应该置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域下,从社会存在着眼,掌握矛盾分析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 小结

孟子在《万章》篇中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交友而言,而学术界大多将其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但对其方法内涵和具体运用并没有深入探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回望孟子的“知人论世”可以明晰其方法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原则,从现实的人着眼“知人”的方法,就要尊重人的主体性,了解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社会现实,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丰富了“论世”的方法内涵。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域下探析孟子“知人论世”,可以使“知人论世”的方法内涵更加明晰,方法运用更加具体,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孟子矛盾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