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国别和区域研究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

2021-01-16 23:48
关键词:国别意译尼泊尔

席 敬

(1.三峡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2.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一、前言

2015年9月28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新时代之初,给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奉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它也是中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行动方案的总结和理论提升,两个互为补充,彼此关联。为了适应发展,搭建新的国际舞台,提供新的国际视角,国别和区域研究在研究对象和学科融合等方面面临重大机遇,而跨文化翻译成为国别与区域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囿于作者的立场差异、语言表述习惯、翻译人员的文本解读方式等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国别和区域研究中的跨文化翻译成为一个越发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通过相关的翻译实践,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翻译对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相互影响,针对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指出解决途径及办法。

二、翻译与国别和区域研究

(一)国别与区域研究

国别与区域研究,是对所研究的对象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包括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研究[1]。该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或系统的学问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最早制度化的区域出现在英国,英国于1915年建立了斯拉夫学院,1916年建立了亚非学院,并于1920年建立了英国国际事务研究所,即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前身[2]。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步成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主要国家,有资料显示,美国在1990年左右达到该领域的高峰时期,全美国有大约600个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冷战结束之后,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范围更加全球化,研究机构从西方向非西方国家延伸[2]。国别和区域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使得该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诸多学科交融,其研究带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在我国,外语学科是介入该领域研究最早的学科之一,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美国研究中心。此后二十余年里,国内几家主要的外语院校完成了基于国别研究方向的学术储备[3]。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别和区域研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将国别和区域研究明确列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个研究方向之一[4]。各高校外语学科积极参与该领域的研究,2012年,教育部在全国25所高校建立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5],并在2015年颁布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培育和建设暂行办法》,为各高校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政策遵循和建设要求。自此,我国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发展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截止2017年,教育部设立了42个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395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基本上实现了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全覆盖[6]。

国别区域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联系密切,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 国别区域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都大于国际政治研究。[1]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国别与区域的研究问题,针对各个国家间文化、政治经济形式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进行国别与区域研究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便于开展国际间交流和合作。当遇到不可预知的风险时,国别区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国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例,疫情席卷全球,让人猝不及防,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国别与区域研究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疫情之初,积极对疫情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开展关于疫情的全民教育、分享疫情防控经验;疫情期间,针对国家与区域的实际受灾情况和发展状况,研究科学方法以恢复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国别与区域研究为恢复世界正常秩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疫情之后,国别区域研究有利于对各国之间有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立体性的了解,通过前期的战疫努力建立一个有关疫情的数据库。

(二)翻译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的作用

翻译在国别和区域的研究中是一种跨文化的再现和重构[7]。其中,跨文化翻译不仅是简单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问题,而是各国文化间的交叉与融合[8]。跨文化翻译涉及所研究国别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是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桥梁与纽带,不管是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都是做好该领域研究的敲门砖和垫脚石。作为译者,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需要熟知翻译理论对实践指导的各种范式,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善于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但是这对从事国别和区域的翻译的人员来说还不够,还需要时刻关注双方的国情,了解国家机制与政策,对于研究的国别和区域有较全面的了解,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在翻译过程中,要有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既不能有“夜郎自大”的心理也不能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要具备跨文化翻译的意识,遵守跨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三、国别和区域研究中翻译的基本原则

(一)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翻译是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媒介,跨文化翻译的可读性、准确性、有效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地位,从而间接影响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9]所谓跨文化翻译,就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其研究范围涉及各个领域,对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

(二)把握好所在国对中国政策的解读

中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立场;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0]。做好跨文化翻译的基本要求就是把握好所在国对中国政策的解读这个大方向,在跨文化翻译中,对双边国家政策解读错误会造成歧义和误解,甚至影响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作为这方面的研究人员,需要随时掌握双边国家的对外政策,正确传递我国对外政策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关于“一带一路”从“战略”到“倡议”的用词转变。最初提出“一带一路”概念时,有文章将其表述为“一带一路”战略,这层概念的解读是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一个侧重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层面的战略设计,这种解释显然违背中国的初衷,甚至给一些想恶意解读中国政策的国家提供了机会。实际上,中国的“一带一路”是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惠及所有沿线国家利益的合作倡议,因此“一带一路”是一个“倡议”而非“战略”。

又如:将前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翻译成为“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 到后来改变为“keep a low profile”。“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表面意思是隐藏某人的真实意图,如果直接这样翻译,可能有人就会钻这个译文的空子来定义中国现在是等待时机而隐藏锋芒,甚至认为是一种居心叵测,后者“keep a low profile”的翻译明确指出虽然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地位凸出,但是仍以谦虚的姿态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显然表达更为合适。

(三)把握好所在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对国别和区域研究中特有文化现象的翻译掌控甚为重要,其最好的方式是建立相关的语料库。以某高校的教育部备案尼泊尔研究中心为例,在对尼泊尔的国内主要媒体消息进行采编的过程中,需要把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进行系统收集,并建立相应的语料库,比如涉及特有的人名、对方国家特有的民族宗教节日、所在国家特有的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等,通过语料库的建设,做到翻译时的文化顺应。

如在翻译中整理的建立语料库的人名:尼泊尔议会选举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领导人普拉昌达(Prachanda),原名帕苏巴·卡麦尔·达哈尔(Pushpa Kamal Dahal);尼泊尔总理卡普·夏尔马·奥利(KP Sharma Oli);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比迪娅·德维·班达里(Bidhya Devi Bhandari )。这种重要国家领导人的名字需要采用约定俗成翻译法,他们的中文翻译不能用简单的音译法。如果把领导人的姓名翻译错了,不仅带来沟通方面的困惑,也会影响国家间的友谊。

其他专门词汇也是如此,例如Nepal Rastra Bank固定翻译为尼泊尔人民银行。又如尼泊尔的一些传统节日:湿婆节(Maha Shivaratri)、逻月宰牲节(Chaitra Dasain)、神牲节(Tihar)、因陀罗节(Indra Jatra),像这种尼泊尔特殊的传统节日,名称众多而且复杂,如果没有做语料库的收集整理,无法借鉴翻译,翻译时会觉得困难重重,导致误译。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机构以及重要报刊的缩写,如:MOFAGA(联邦事务部和国家行政总署)、LDTA(地方发展学院研究所)、MCC(美国的千年挑战项目),NPC(尼泊尔共产党)、RSS(尼泊尔国家通讯社)等等,翻译机构名称的缩写时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进行搜集整理记录。通过语料库的建设,节省了翻译时间,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把握好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述

英汉翻译时经常会遇到相近词,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普遍,翻译实践中会面临选词的困境,把握好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述首先要选对词义,词义选错会影响整个篇章的理解。翻译学者皮特·纽马克[11]认为,人们都觉得语法和词汇很难,却忽视了词语的搭配问题,实际上在写作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常常出错的不是前二者,而正是词语的搭配。为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语境反复考量词语的意思,最终确定词义。比如:

例1: As one of the first medal parades to be held in Juba following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it has been a special day, not just for those being honoured, but for everyone attending and a testament to the peacekeeping mission’s commitment towards ensuring a just,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peace for all communities in South Sudan.

译:新冠疫情过后,其中一个首批奖牌游行就在朱巴举行,对于那些获奖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个特殊的日子,而是为了向每个参加维和行动的人证明维和特派团为南苏丹所有群体的公正、公平和长期和平而努力。

对于“communities”的固有概念就是“社区”的意思,但是这里翻成“社区”会给读者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甚至对整个句子都会产生误解,而这里的“community”就是多义词,正确译为“群体”。同样此句中后面的“sustainable peace”,“sustainable”是“可持续性”的意思,但是“可持续性的和平”搭配不当,在一些政府文件中经常会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搭配,而很少有“可持续性和平”,“可持续性”的意思也就是“长期”的意思,因此改为“长期和平”的翻译使语句较为通顺流畅。

例2:Whil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started debating about its negative consequences, Nepal’s government is promoting virtual classes without looking into ways to deal with its downsides, they say.

译:他们表示,各个国家都在讨论线上课程的局限性,尼泊尔一直在推行线上课程而没考虑到如何解决其弊端。

“virtual ”一词有虚拟的、实质的意思,但是直接按字面意思翻成“虚拟课堂”则带有翻译腔,改变了原文风格,一般翻译成“虚拟”是应用在科技文本中,结合文化背景,“虚拟课堂”实际上就是指“线上课程”因而改译为“线上课程”。

除了注意选词,使用四字格也让我们的翻译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达。例如:

例3:Each artist’s stylistic is distinctively discernible.

译:艺术家们的风格迥异

用按照字面意思是:每个艺术家的风格都是清晰可辨的。但是不符合新闻的用词简练、规范等特点,把这句意思换成四字格“风格迥异”就会简洁明了,表意清晰,四字格的使用让翻译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4: Similarly, Prime Minister Oli said that the current crisis has pushed us to the brink of losing the gains made in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译:奥利总理表示,当前的疫情让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成果岌岌可危。

最初的译文是:同样,奥利总理表示,当前的危机将我们推到了失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成果的边缘。修改过的译文和未修改的译文的意思一致,但是第二句显得冗长,句子显得混乱,换用四字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中国人用四字格的习惯,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五)把握好不同语境的需求,灵活使用翻译策略

语言学家维索尔伦[12]在其顺应论的理论中提出语境顺应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化语境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文本进行理解与重新表达的过程。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甄别那些受原文化语境影响而衍生的特有的文化表达,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的处理,使其在目标语文化中被正确理解,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读,翻译是一个不断顺应文化语境的过程。

1.增补

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需要以及译文的通顺流畅因素,需要改变表达方式,增补词与删减词都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策略。所谓增补词,就是增补文化背景需要的词,概括词,关联词等等。例句如下:

例5:He said that easy, smooth and affordable access to anti-COVID vaccines after they are developed;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译:他表示成功研制出抗击新冠疫苗后,要保证人们可以支付得起疫苗接种费用,保证接种方式简单、方便,并与世界共享新冠疫苗研制成功的知识和经验(增补背景需要的词)

例6:In Mahottari, Pushpa Kumari’s distri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me has been poor

译:在什帕·库马里的马荷塔里地区,该项目的实施情况一直不太乐观。(增补概括词)

例7: Last fiscal year, all eight local units in Jumla district launched the job scheme and not a single one of them could meet the target of 100 days of work.

译:上个财政年度,尽管久姆拉区的8个地方单位都启动了就业计划,但是都不能完成100天的工作目标。(增补关联词)

2.删减

英语中代词和冠词十分丰富,而英汉翻译中常常省略其翻译,为了使译文更加简洁流畅,会把一些不需要的词进行删减。

例8:She and her husband are once again scrambling to feed their children.

译:她和(她的)丈夫再一次为了孩子们的食物而忙碌不已。(删减了物主代词“她的丈夫”)

例9:On the other hand, iron and steel products, petroleum products, machinery and parts, transport vehicles and parts and cereals were top five goods imported during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current fiscal.

译:另一方面,在本财政年度头一季度,钢铁(产品)、石油产品、机械(零部件)、运输车辆零部件和谷物是前五大进口商品。(英文中有名称重复的地方,在译成汉文时需要省略,以免句子显得赘余。)

3.直译

除了增补词和删减词,直译与意译也是翻译中常用的策略。顾名思义,直译就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在形式风格和内容上都忠于原文,但有时当目标语言与文化元素无法匹配时需要加上标注进行说明。其优点是准确充分表达原文意思,帮助译者提高工作效率,鲁迅先生就一直是直译一派的典型代表,他强调“直译,宁信而不顺”[13]。

翻译实践中,有很多不知名的人名地名翻译都会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此外,在新闻体裁中,文章标题是帮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线索,对于新闻标题的翻译,一般也会采用直译的方法。比如:

例10:PM Urges to Make Literate Nepal Campaign A Success

直译:奥利总理敦促尼泊尔的文字运动圆满完成。

意译:奥利总理敦促尼泊尔的“光明未来”运动的圆满完成。

从直译的翻译中,我们能够很快猜出这则新闻是关于尼泊尔的扫盲运动的主题,而意译的“光明未来”却是含义深刻,不易让人立即明白新闻的大致内容。

例11:World Needs Masks, Not Muskets: PM

直译:奥利总理:世界需要口罩而非步枪

意译:奥利总理:世界需要物资而非武器

这句标题的意译法放在正文中翻译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要是作为标题翻译意译就显得有些不妥,读者不能第一时间看出这是一篇关于疫情期间的新闻,还会误导读者认为是关于战争于和平的主题,那这个标题翻译并不合格,用直译法翻译,读者一看到标题就知道正文的大概内容。

4.意译

提到直译的翻译方法就不得不提到意译,两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但是由于语言形式与内容,句子表层结构与真正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由于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故而造成了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直译具有很多局限性,而意译则指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换一种说法从而使得原文更加通顺易懂。比如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涉及新闻类的文本翻译,为了符合新闻表达特点,也会对翻译材料进行意译的处理方式。

例12: “As the projects implemented under the programme are not set loc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s think that they must spend the money sent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yhow”.

意译:地方政府认为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花掉联邦政府批下的拨款。

这句话直译就是“地方政府认为他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花掉联邦政府送来的钱”,而新闻用词中“政府送来的钱”就是“拨款”的意思,此处意译为“拨款”更为恰当。

例13:Shringla visit: Little of substance but something amid strained ties

意译:外交秘书施林格拉的访问除了加强双边关系外并没有实质性内容

如果直译为:“两国关系紧张”。则严重曲解了本则新闻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可知,此次访问是加强了国家间的友谊和关系的,不能直接按照直译的方法来翻译。

例14:Meanwhile, Mahendra Guragain, coordinator at CCMC, told The Rising Nepal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declar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nly if the MoHP proposed it.

意译:与此同时,新冠危机管理中心的协调员马亨德拉·古拉盖恩(Mahendra Guragain)接受《新兴尼泊尔》邮报采访时表示,只有在卫生人口部提议下,政府才会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如果我们直接翻译为:“...新冠危机管理中心的协调员马亨德拉·古拉盖恩(Mahendra Guragain)告诉《新兴尼泊尔》邮报...”这样译则拘泥于原文,与原文亦步亦趋,并没考虑到目标读者,用词也不规范。考虑到这是一篇新闻类翻译,通过意译的调整,体现了新闻用词的严谨规范性,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取完整信息,因而更为恰当。

例15:While the Nepal Communist Party fight has turned Nepal’s politics murky, the one section that seems to fall prey to its leaders’ actions is victims of the decade-long armed conflict. Thousands of victims of the 1996-2006 insurgency,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aths of at least 13,000 people and disappearance of thousands of others, have been awaiting justice for over a decade and a half now, largely due to a lack of will on the part of Nepal’s political parties to conclude the peace process.

意译:尼泊尔由于共产党斗争导致政局动荡,其中一个后果是数年武装冲突所产生的受害者成为政党领导人斗争的牺牲品。1996-2006年动乱造成至少1.3万人死亡,另有数千人失踪,数千名受害者15年来仍在等待伸张正义,其主要原因是尼泊尔各政党缺乏结束和平进程的意愿。

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句子并不通顺,甚至显得冗长啰嗦,晦涩难懂,为此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并进行重组,重新切分句子成分,再次解读句子。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需重视跨文化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双边国家的宏观对外政策、正确解读国家政策。把握研究对象特有的文化现象、把特殊文化词汇进行收录总结,形成专门的语料库,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关注中文的表达习惯以及进行必要的翻译策略处理。这些都是跨文化翻译在国别区域研究中的关键部分,也是做好国别与区域领域研究的前提。

猜你喜欢
国别意译尼泊尔
书画影苑.尼泊尔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区域与国别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我国主要蜂产品2019 年6 月出口情况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