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定要有职业兴趣

2021-01-16 07:41郭戈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趣味学科

郭戈

社会上对教师和医生这两种职业特别看重,期望和要求很高。就教师而言,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忠诚教育、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等方面。我以为,教师的职业兴趣应是教师最急需的可贵品质和心理要素,也是能够将社会需要和个体幸福有机统一的素养,还是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支点。

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兴趣

所谓教师的职业兴趣,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和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兴趣是教师热切专注于教书育人而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积极态度和心理倾向,它表明教育者与教育事业毫无功利地完全融为一体,是纯感情的,既给教育者主动行为提供内在的动力,又给人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教师的职业兴趣既有一般职业兴趣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即教师职业兴趣具有双重特性。教师是专门培养人的职业,其培养对象是学生,主要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儿童,工作载体或工具是公认的或有定论的科学知识,主要指任教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不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又要不断研习知识和学问;既要有对学科教学的兴趣,又要有对学科的兴趣;既要热爱教育事业,又要热爱学生。对此,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指出:“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一面教育,一面学问,两件事完全打成一片。所以别的职业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两重趣味。”假如非要在这双重兴趣中选择其一,作为教师理应首选前者,这样或许做不了学科研究或大学问,却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教学专家乃至教育家。

从事教育特有乐趣,作为人师别有趣味,这既为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特性所决定,又是以往圣人名家之人生经验和切身体会。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子则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梁启超更是明确指出:“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既已打算拿教育做职业,便要认真享乐,不辜负了这里头的妙味。”

为什么教师一定要有职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或兴趣大小,结果效率大不一样,过程感觉也截然不同。对学生来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兴趣就不会创新,也难以成功成才。做教育工作、当教师的也不例外,以下三点最为突出:

第一,职业兴趣是教师专业成长和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兴趣像一台强力的发动机,给教学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巨大动力,驱使教师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激励教师马不停蹄、不知疲倦地加倍努力,即便外人看来是很劳累的活儿也不觉得是负担,甚至能力不很强的老师也由此驱动而变得可敬、可爱。可以说,唯有保持职业兴趣,才能用最有力的方式维持某一个行业的正常运转,才能扮好一个教师的角色,从而把教育活动当作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具有创造性,进而使自己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职业兴趣是教师职业快乐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兴趣又如强效催化剂,给教师的情感、态度以有力的调动和积极的调节,有化枯燥为享受、变苦成乐的神奇功能。拥有职业兴趣的人,即便外人看来是很辛苦的差事也不觉得,反而感到是一种满足和享受,甚至平日生活看起来内向呆板的人一旦进入教学过程中,也由此催化而变得神采奕奕。

第三,职业兴趣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和基础。激情感染激情,兴趣激发兴趣。教师有多喜欢学生,学生便会有多喜欢教师。没有对学科教学真心的兴趣,怎能指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呢?教师的悲哀就是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教育是人(教师)与人(学生)心灵交融的工作。教师对教育、学生和任教学科的浓厚兴趣,不仅促使他认真地充满热情地从事教学工作、钻研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之所以能做出突出成绩并使学生学有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喜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学生,并具有持久的兴趣或志趣。

教师职业兴趣的源泉在于研究

兴趣非天生,关键在养成。既然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教师的职业兴趣也可想方设法加以养成。我国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一些保持教师职业兴趣的方法,如要有责任心和爱心,多与学生交流,善于学习和借鉴,体验内在成功感,掌握教育心理规律,以及学校管理体现对教师个体的理解和尊重等。但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和方法最有效,即“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他说:“如果你(指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

“教师即研究者”是新时代的新理念、高要求,已经为业界所称道。教师要研究什么?一是研究学科,如学科体系、学科结构、学科方法、学科文化、学科难题等,主要是为学科教学奠定基础;二是研究教材,包括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掌握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重要理论、主要方法;三是研究教学,包括受教育者——学生,深入钻研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如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掌握教学的艺术和技术,拥有自己独特的灵丹妙药或锦囊妙计。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找到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之道,也可以逐渐养成对教师职业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倘若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者,并且都具有这样的职业素养,达到如此的精神境界——做教育工作是他的最爱,当教师是他的志趣,所教学科又是其专业兴趣所在,那么教师职业的“尊嚴和欢乐”就必定会伴随终身,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必将充满生机活力而大有希望!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科学》《教育史研究》杂志主编)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趣味学科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超学科”来啦
午睡的趣味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