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教育故事写得绘声绘色

2021-01-16 07:41李镇西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1年1期
关键词:售票员风趣交代

李镇西

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中学语文学术领军人物”、“成都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曾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现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他的教育主张:民主、自由、个性、创造。主要著作:《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班主任》《教育的100种语言》《教育的100种可能》等。

写故事,不能仅仅满足于写得清楚,还要尽量写得生动。

比如,已故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语言模仿力很强,特别幽默风趣。但所谓“语言模仿力强”“幽默风趣”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读者毫无感觉。如果绘声绘色地写出他的语言模仿力如何强,又是怎样的幽默风趣,这样对读者就有感染力了。

于是,我这样写——

有一次在北京乘公共汽车,他问售票员“地安门到了没有”,结果被正在悠闲地修指甲的女售票员一顿训斥:“不日(是)已经告入(诉)你了吗?你累日(死)我了!你站远一点儿!烦日(死)我了!”他是上海人,但用卷舌音快速模仿售票员的话,惟妙惟肖,我们捧腹大笑。

陈钟梁先生曾给我讲过他去故宫的一次经历:“有一次我去故宫,当时是下午3:50,我怕关门,便问售票员:‘还可以买票吗?回答可以。没想到买了票还要求买鞋,可待买好鞋子穿上,门卫不让进,因为已经下午4点钟了,这是故宫关门的时间。我急忙问售票员:‘可以退票吗?她回答‘不行。‘那为什么刚才要卖票呢?‘刚才是几点?‘为什么刚买了票又不让进呢?‘现在是几点?‘那么,这票明天可以用吗?‘明天是几号?”

他简直是在说单口相声。他的口吻时而是他自己的,时而是那冷漠而不讲道理的售票员的,特别是听他模仿“那为什么刚才要卖票呢?”“刚才是几点?”“为什么刚买了票又不让进呢?”“现在是几点?”“那么,这票明天可以用吗?”“明天是几号?”这几句对话时,我们仿佛就在现场,看到陈钟梁先生正可怜巴巴地哀求着售票员。

“语言模仿力强”“幽默风趣”被展开成这样绘声绘色的文字,读起来是不是就有感染力了?

所以,一定要学会“展开”。

写人叙事有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描写。记叙,是简单的交代,告诉读者“是什么(特点)”,或“发生了什么”。描写,是形象的刻画,告诉读者“怎么样(情形)”,或是“如何发生的”。

比如,“陈钟梁很有语言天赋。”这就是记叙,是简单的交代,告诉读者“是什么(特点)”。而“有一次在北京乘公共汽车……”这是描写,是形象的刻画,告诉读者“怎么样(情形)”。

又比如,“太阳出来了。”这是记叙,是简单的交代,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呢?“太阳出来了。”而“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是描写,是形象的刻画,告诉读者是“如何发生的”。

在散文《冬天》里,朱自清写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白水豆腐。怎么“喜欢”的呢?“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三言两语,就把“喜欢”具体化了,这就是描写。

作者又写他在台州教书时很孤独,但一回家看到妻子和孩子便感觉很温馨。怎么个“温馨”呢?“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细致的描写将“温馨”形象化了。这就是我说的“展开”。

别以为只有朱自清才写得出这样的文字。请读这段文字——

“啊呀!好感动呀!我要赶快滴一下!”迅速拆开,滴一滴,两滴……清凉的液体缓缓地滋润着眼睛,也滋润着疲惫的心。“你看,我感动得掉眼泪了!”清澈的眼药水沿着眼角滑下来,像泪珠一样。我口中说着笑话,其实是真的想掉眼泪。

课间,四川省大邑县一位名叫邓茜媛的乡村教师收到一名女生送她的眼药水。邓老师感动了,便把这件温馨的小事写了下来。她没有简单地写“我好感动呀”,而是写出了“感动”的动作、语言和心理。

可见描写的作用之大。那么,如何将描写体现在自己写的故事中呢?

拙作《爱心与教育》里有一个故事,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一个男孩儿的随身听被盗之后,我很快便查出是万同干的。”

我说过,这叫记叙,只是简单的交代。这样的文字显然“干巴巴”的。如何让这个故事回到生活本身的有声有色?

我是这样写的(括弧里为点评)——

下午,游贤来向我报案:“李老师,我的随身听被人偷了。”

我问:“怎么回事儿?说具体些。”

(这里,我要求游贤用描写的手法讲讲如何“被人偷”的。)

“上体育课前,我把随身听放在教室我的课桌抽屉里。刚才我回教室拿乒乓球拍,发现随身听不见了。”

停了一下,他又说:“李老师,我的随身听可能是被社会上的人偷了。”

“为什么呢?”我感到有些不解。

“万同说,他刚才看见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人在我们教室外面游逛,可能是那几个人偷了。”

“现在万同在哪儿?”

“他说他去帮我追那几个人去了。”

(以上为对话,即语言描写。如果不这样写,只是说“经过询问,我得知……”显然就没有了感染力。)

我想起来了,上体育课不久,万同就来向我请假,说他病了,要提前回去打针。我便同意了。

第二天早晨,游贤又来向我报告:“今天万同一到学校便叫我把随身听的使用说明书送他。他说他奶奶也给他买了一个随身听,但说明书被弄丢了。”

我一下来了兴趣:“万同还说了些什么?”

“他说:‘反正你的随身听都被人偷了,说明书也没用了,干脆就送我算了。”

我茅塞顿开,遂当机立断:“你马上把万同叫来。”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我和游贤的对话描写,这个故事读起来将是怎样地乏味。)

不一会儿,万同坐在了我的面前。蓬乱的头发,似乎从来没有梳理过;黑黑的脸庞,左脸颊上还隐隐约约有一块疤痕;由于下嘴唇比上嘴唇突出,所以随时都给人一种赌气的感觉;眼睛不大,眼神看不出有半点天真,却闪射着与他年龄不大相称的老练。此刻,这双老练的眼睛正坦然地迎着我对他审视的目光并也审视着我。

(外貌描写,突出万同的“顽童”特点。如果不这样详细地描写,只是简单交代说“这孩子一看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差生”,显然就无法表现出他的特点,也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今天,公安局的到学校来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万同,严肃而缓缓地说道。

他老练的眼睛里顿时闪烁出一丝惊慌,但仍然死死地与我的目光对视。

我继续不紧不慢地对他说:“昨天,游贤的家长去报了案。公安局的人来学校后,先到政教处……”

万同的眼睛仍死死地盯着我,但眼神已是一片呆滞,仿佛已没有了知觉。

他的眼睛已完全告诉了我他此刻的内心。于是,我接着说:“公安局的人说,破这个案子不过是小菜一碟。”

他终于垂下眼帘,说:“我是与游贤开玩笑的。”

(连续三次写万同的眼睛——“眼睛里顿时闪烁出一丝惊慌”“眼睛仍死死地盯着我,但眼神已是一片呆滞”“终于垂下眼帘”,其实是写内心,即通过写外貌特别是目光揭示其心理变化。)

我顺着自己的话说:“就是嘛,我也在想,这里面肯定有些误会。所以,我才对公安局的人说,先让我来处理这件事儿。”

他于是急忙申辩:“我的确不是想偷,我真的只是和他开玩笑的!”

“我也想万同是不会做那种事儿的。”我语气更加缓和了,“但是,你这个玩笑可开大了,把公安局都惊动了。这样吧,我去向公安局的人澄清这个误会。你呢,下午一定記着把游贤的随身听带来交给我,由我还给他。好吗?”

他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

(对话描写,但他越来越紧张,我越来越缓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共同编织着这个故事。)

…………

亲爱的读者,您可否试试,将您以前写过的“干巴巴”的故事,如我这样重新写一遍呢?

猜你喜欢
售票员风趣交代
Books that change my life 改变我一生的书籍
给我个交代
风骨
模范售票员
模范售票员
交代
交代
盗墓者的“交代”
周恩来的外交风采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