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探究

2021-01-16 02:48陈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陈云

[摘 要]构建“问题化”的数学课堂,能有效引发和驱动学生持续性的深度数学学习行为发生,促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问题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智慧和能力。文章在阐述数学课堂有效问题驱动的表征的基础上,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为例,探讨了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关键词]间隔排列;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5-0028-02

现代教学立足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努力建构课堂教学新形态,把促进学生有质量的学习,引发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过程中有意义的和持续的深度学习的发生,将引领和帮助学生“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问题化”的数学课堂,通过系列问题引发和驱动学生持续性的深度数学学习行为发生,使学生启动探究思维,由“学会”走向“会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为例,简要阐述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教学实践。

一、数学课堂有效的问题驱动的表征

1.思维参与

问题驱动以问题为载体,将数学知识教学、学生技能发展等任务有机地渗透在问题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紧紧围绕问题开展,学生要提出或者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后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离开学生思维的参与,问题驱动效应就难以实现。

2.学生主体

问题驱动的对象是学生,有效的问题驱动必然突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现状,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因此,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必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3.指向难点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大多来自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知识,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一定是指向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知识,这些难点知识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

4.梯度分明

问题驱动效应关键的环节在于有效问题设计,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因此,问题驱动效应的实现必然使问题设计更加科学,且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数学认知起点出发,打破碎片化问题设计,注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引领数学课堂不断走向深入。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实践

深度学习视角下,问题驱动教学不是改变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教师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表征,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既要关注问题本身,又要注重问题驱动的外部环境与组织形式的变革。

1.优化外部环境,生成问题驱动的内在动力

适宜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需要教师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在需求,优化外部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分析与解决,确保问题发挥驱动效应,启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间隔排列”的导入环节,笔者改变传统式导入方式,首先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礼物,但是要获得这些礼物,需要开动脑筋。”然后,笔者出示了一个毛绒玩具小熊,又出示木质玩具小兔子、小熊、小兔……最后,按照出示的顺序将这些玩具摆放在桌面上,自然地生成问题:下一个玩具可能是什么?你是依据什么猜测的?

该环节对问題驱动的外部环境进行了优化:首先,营造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日常喜好入手,以赠送礼物的话题引入,使数学课堂呈现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从而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内力支持。其次,注重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用玩具排列的方式创设情境,改变了问题呈现的方式,让问题生成于直观的场景中,从而使问题的引入自然且能驱动学生积极思考。

2.聚焦内在核心,体现问题驱动的层次广度

问题驱动需要聚焦问题本身,改变传统问题设计的浅层现状,使问题指向深度学习。设计能够产生驱动效应的有效问题,需要对碎片化的问题进行结构化处理,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内容,使各个问题之间形成有机的链条,环环相扣,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同时,单个问题又要体现一定的广度,注重培养学生多种思维品质,引领学生的思维从常规走向多元,促使学生在批判中进行自主建构。

例如,“间隔排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猜想的依据。大部分学生提出是按照小熊、小兔子间隔排列的方式,笔者提出新的问题:“除了按照动物类型进行间隔排列,有没有其他的排律规律呢?根据上述排列规律,能说说什么是间隔排列吗?能不能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演示间隔排列?”该环节的问题设计注重问题之间的结构化处理,先从导入环节生成的问题入手,注重导入环节和新知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从而使导入和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各个问题之间结构化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排列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对间隔排列的概念进行自主建构,就能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再从理性回到感性,引导学生借助数学实验的形式,演示什么是间隔排列,经历“感性→理性→感性”过程,促进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除了结构化处理外,教学还注重学生思维的广度,在提供的教具中,除了按照动物的类型进行间隔排列,还按照玩具的制作材料进行排列,使学生从常规思维中走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重构组织形式,完善问题驱动的动力系统

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关注问题本身,还要关注问题之外的多重因素,组织形式就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问题生成后,要使问题驱动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就要避免简单化组织形式造成的低效问题现象,从而在优化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问题驱动的动力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例如“间隔排列”自主探究环节,笔者对问题组织形式进行了优化: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找规律”游戏情境,然后展示几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分别是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蘑菇;蘑菇、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蘑菇、蘑菇、小兔、小兔、蘑菇、蘑菇……在此基础上生成问题:这些排列属于什么排列?观察后完成以下表格,说说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该环节打破传统课堂的问题组织方式,采用比照呈现的方式,将三种不同的间隔排列形式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既发现间隔排列的形式多样,又学会了运用比较的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分析问题时,笔者又进行了优化,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采集观察到的数据,并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数据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借助直观的方式分析抽象的数据,从而更好地发现间隔排列蕴藏的规律,将数学学习推向更深的一个层次。

4.指向实践应用,明确问题驱动的价值取向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通道,将问题驱动指向实践应用,引领学生借助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问题驱动的价值取向更加贴合学科特质。指向实践应用需要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内容,重构运用场景,引领学生在新的场景中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行为,需要教师优化问题设计,使问题有更大的开放性,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在“间隔排列”的实践运用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鸡妈妈求助)11只小鸡在妈妈的带领下去乘车,每两只鸡中间又挤进来一只鸭子,鸡妈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鸡鸭。

(请你帮帮忙)现在有一些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一个间隔一个进行排列,正方形一共有五个,请你帮帮忙,这些图形可以怎么摆?最多需要几个圆形,最少需要幾个?

这两个问题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运用,第一个问题预留了一个小障碍,需要将鸡妈妈算进去;第二个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局限于一个问题,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使应用从浅层走向深层,将学生旧知识和新知识、知识与经验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设计这样的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总之,数学问题是学习知识和激发思维的基础,教师要根据问题驱动的表征深入挖掘问题价值,利用问题来引导和推动学生持续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驱动力,引领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 参 考 文 献 ]

[1] 黄秀梅.以“问”促教 以“理”导学: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8):96-97.

[2] 王成刚,王克亮.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28): 60-62.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