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2021-01-17 07:45张旭东,姚广宜
中国记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间正道沧桑历史

张旭东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

【作者体会】为时代书写“大文章”

“在几乎被新媒体完全裹挟的碎片化阅读时代,长达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这是一位业内专家的发问,也代表了人们对“长篇文章在当今时代价值几何”的疑虑。

还不等我们回复,这位专家通过自己“一口气读下来,得到了答案”:当你想要深刻而不肤浅、深邃而不虚妄地了解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时,必须有如此的扛鼎之作给出回答。

大有大的样子,长有长的气象。在时代跨越的高光时刻,在风云际会的关键节点,新闻人应承担起书写历史的光荣使命,穿越时空、锻造精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采写契机、一个广阔的创作平台。新华社社长何平同志在研究布置这个选题时,就定位这是一篇新华人为时代、为历史书写的“大文章”。

70年风云激荡,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叙事逻辑描绘这波澜壮阔的历程?要在怎样的格局里审视思考、又以什么样的状态践行“四力”攀登采写的新高峰?

采写团队反复研读党史、了解国情,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层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在一次次通宵达旦的沟通碰撞中,在一轮轮持续深入的思考中,写作主旨越发清晰,主题彰显时代光辉。

我们精心选择采访地点,团队兵分几路、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有的同事到瑞金、延安等革命圣地,有的同事深入三区三州脱贫一线。我们还来到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体会悠久中华文明坐标的位移。我们努力放眼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荣光的时空轴,置身于自鸦片战争以来近180年的岁月经纬中,立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视野里,深刻感受到新中国70年是如此精彩而伟大。

从确定框架到具体采访、从头脑风暴到闭关写作、从案例取舍到表述推敲……我们反复锤炼,在精到表达中最大程度呈现信息量。历史是生动的存在而非刻板的记录,我们通过细腻刻画普通人命运的变化展现时代变迁,比如,清华大学航空系学生程不时手拿“纸飞机”参加开国大典,后来指导设计中国第一架“大飞机”。全文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到43个,多维度折射沧桑巨变。

这篇文章始于春、采于夏、成于秋,历时近5个月,大的修改有16次。何平同志在稿件播发前,重新拟定了标题——“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浩荡前行。正像我们手中的笔所阐释的那样: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自觉担当起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职责使命,在守正创新中立主导,在融合发展中强主流,为新时代的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油助力!

评委点评

叙史见人,着笔小处凝聚磅礴大气

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的新闻报道,此类通讯不仅需要在如此宏大的选题之下站位高远,视野宽阔,更要用足够深刻的洞见来解读经历了70年风雨洗礼的中华民族复兴史。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作为新华社的一篇通讯力作,用饱含感情的文字书写了新中国70年前进路上的沧桑巨变,在着墨写史的同时不忘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做到了情理结合,以小见大,让文章在刻画历史细节的同时,不失磅礴大气,成为优胜于同类作品的佳作。

姚广宜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纵观全文,精巧的结构布局是文章一大亮点。稿件以“青春之中国、奋斗之中国、人民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5个小标题结构全篇,每一小标题均辅以精准解析,多视角回应中国这艘巨轮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离不开作为主心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的推动。文章分别用“青春”“奋斗”和“人民”三个中国属性为章节,概括了中国不断向前的力量源泉;而中国的发展始终是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章的其他章节正点明了这一趋势。这样的文章布局既有主线一以贯之,又有多层次主题的层层递进,可谓十分精巧。

叙史见人,以人系事,用典型人物事迹为70年宏伟历史作注脚,这样的写作方式让这篇文章别具特色。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中国前进的70年历史纵轴上凝结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个体节点,这篇文章正是在时间纵轴的不同横切面上选取大量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相融通,让读者感受到共和国历史每一次转角或前进时鲜活的细节,让这70年的沧桑历史展现得更为饱满。全文可见43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囊括了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等历史伟人,也涵盖了见证我国铁路发展的祖孙三代司机、成为人大代表的农民工等平凡人物,这些人物加深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彰显了人文关怀。

此外,文章遣词用句饱含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力透纸背的笔力。精当的文字给文章锦上添花,文中不少细节用词值得细细回味,例如“新中国,‘新’就‘新’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里”“两座鼎,一种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始终重若千钧”等,这样的文字让人读来感到意蕴悠长,足见作者写作时反复琢磨的匠心。当然,好的笔力离不开前期充分的调研过程,文中几十个鲜活人物素材花费了作者半年多时间收集采访,从革命圣地到改革前沿,从田间地头到工厂企业,反映了一篇好作品所需要的笔力与脚力、脑力、眼力的统一。

猜你喜欢
人间正道沧桑历史
人间正道是沧桑(行书)
The Landscape in His Mind
医防融合的“人间正道”
一头在沧桑岁月中老去的驴
盐道沧桑——湘粤古盐道勾沉
阳光下的沧桑(外一篇)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