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州礼俗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与传播

2021-01-17 01:27杨辉高小敏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礼俗徽州汉语

杨辉,高小敏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前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受世界多元化的影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间的碰撞愈发激烈,文化也日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杆。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繁杂而又多元的世界文化,如何固守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激发本民族的文化创作活力,进而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也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随的基础。它是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金融融通等相辅相成的软实力。总而言之,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发展的灵魂和内在基因。[1]

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开展文化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宝库,其中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富特色的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在历史演变中它与不同地域本土文化融合,产生了以儒学为指导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是我国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徽州礼俗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内涵。徽州礼俗文化是在遵循传统儒家礼仪制度的基础上与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相互渗透并延续发展下来的,在“礼”观念和“俗”文化的交织融合中,构成了具有诸多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徽州礼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地方上的延伸和发展,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徽州礼俗文化的内涵

礼俗文化一直是地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中国的礼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系统。礼俗不论是对古代的社会生活还是对当今的社会运行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强调“为国以礼”。“礼俗”作为一个专门的词汇在周代就已经出现,《周礼》中所提及的“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就是强调礼俗对社会管理、教化的作用。《礼记》则提出“君子行礼,不求变俗”,这都体现了礼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徽州礼俗文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了徽州地区特有的文化元素。它不仅规范了徽州民众的生活起居,更体现了徽州当地民生百态的变迁。众所周知,徽州乃“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也是儒商的聚集地。徽州百姓深受儒家礼俗文化的熏陶晕染,千百年的文化传承更塑造出了徽州独特而又熠熠生辉的礼俗文化。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徽州,人们格外重视礼俗之事,万事不离礼字,“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州礼俗文化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研究[2]。

(一)徽州礼俗文化的形成发展

《徽州府志》上记载:“徽之州在万山中,视他郡之高。昔人测之,谓与天目齐,浙江之源发焉。东涉浙江,其滩之险有三百六十;西通彭蠡,其滩之险有八十四,其岭之危有五;南界马金、白际之高,北倚黄山章岭之秀。”①徽州土著原是山越人,《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二亦考证曰:“案山越者,自周秦以来,南蛮总称百越,伏处深山,故名山越”。②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及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未使徽州在早期的原始文化和山越文化阶段产生稳定的礼俗文化。东汉末,社会动乱,战争频繁,中原汉族为避战乱或逃赋税而大举南迁,他们涉水渡江来到皖南等地的深山丛林之中。这些南渡的汉人将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徽州。《新安志》曾有记载:“其(新安)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其后寝(浸)有文士,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③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中原文化和山越文化还处在融合阶段,宋初,战乱渐止,徽州地区逐渐形成以中原儒家文化为主、结合地域文化吸收地方特色为辅的徽州文化,同时徽州礼俗文化也初具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徽州礼俗文化逐渐昌盛,并在徽州地区得以生根发芽。[3]

徽州礼俗以朱熹《家礼》为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它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又与儒家礼俗文化相贯通。换言之,徽州礼俗是立足于以礼治族的基础上,在“儒家礼仪”和“皖南宗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一种文化风尚。徽州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宗族社会之一,徽州礼俗文化在以宗族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以文化为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壮大。宋元是徽州礼俗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众多理学大家,如程颐、程颢、朱熹等人,他们带动着徽州礼俗文化向儒学正统的方向发展。由朱熹所著的《家礼》成为当地许多宗族世家教导训示族内子弟的规范,这最终使得徽州以礼治族的文化蔚然成风。但徽州礼俗文化并不仅局限于世家大族的家规训示,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日常活动与交往。总而言之,“礼”乃待人之道,为人之道;而“俗”则多强调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者是融合相通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4]。

徽州礼俗文化在世俗生活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育子礼俗,儒家重生死,故十分看重一个生命的到来。(2)成年礼俗,即冠礼和笄礼。(3)婚姻礼俗,主要包括婚仪六礼等。(4)日常礼俗,这一方面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5)社交礼俗,包括跪拜礼、相见礼送帖、祝寿、结拜等各方面。(6)节庆礼俗。(7)丧葬礼俗。(8)祭祀礼俗等。[5]可以看出,徽州的礼俗文化在纵向上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由生到死,横向上涉及人类群体生活中的各方面,它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徽州地处皖南,群山环绕,民风淳朴。在徽州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基础上,沉淀形成了独具徽州地域特色的礼俗文化。相对于东北的粗犷、华南的特异,徽州礼俗文化有着更为隆重、奢华的特点,浓墨重彩却带有一丝清新婉约。

(二)徽州礼俗文化的成就特色

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华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在徽州,礼俗文化是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有时甚至可以超越法律、制度的威慑力。徽州礼俗文化对徽州民众起着重要的规约和引导作用,它在整个徽州社会历史进程中起着主导和维系的作用,总体来看,礼俗观念对徽州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众所周知,徽文化和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三大地方显学。作为徽文化核心内容的徽州礼俗文化当然备受关注,学术界对徽州礼俗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关于徽州礼俗文化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1.以程朱理学为底色

宋元时期,理学盛行。以二程、朱熹为首的理学家备受世人推崇,朱熹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徽州民众对朱熹不仅有着同族之间的亲切感,更因朱熹乃新安理学宗师而对其推崇备至。徽州百姓以朱熹的理学为各种礼俗的规则标准,许多氏族大家皆以“礼仪”为核心来制定祖训、族规以训示后人。后世也多以朱熹的心性理论为基础,强调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强调以礼育人,培养了一批“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贤臣、忠臣、孝子。徽州人将这样的思想融于血液之中,他们不仅谨遵各种礼俗,更宽以待人,礼俗观念之深不言而喻。

2.伦理性和规范性

徽州礼俗文化是建立在徽州宗族社会伦理文化的基础上的,以宗族血缘的伦理道德为纽带,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具体体现为徽州各地大多具有一套相对详细而又独立的礼俗系统,各个宗族虽然对礼俗的要求以及规范有些许不同,但总体依旧是以徽州礼仪文化为基础,具有一致性。在个人的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世等方面,做到事无巨细的规范化,以达到培养优秀人才,以礼俗教化约束氏族成员的目的。这种情况,最终使得礼俗规范由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驱动力,从而使每个成员自觉养成一种道德规范,达到了道德教化和宗族内在和谐稳定的局面。

徽州礼俗不仅成为道德标准,用来规范、衡量族人的言行,甚至在某个方面起到了法律约束的作用,从而维护了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的严密又具有规则的礼俗系统。这种形式上的礼仪规范与道德法律要求共同铸成了一个无形的礼俗制度。这种礼俗制度将徽州的百姓纳入其中,它对教化一方乡民,维护地区稳定和谐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过于严苛的礼俗制度也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对于当时的社会,这种礼俗制度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具有深远的意义[4]。

3.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徽州礼俗是儒家礼仪与当地风俗的结合,儒家文化在徽州水墨山水的浸染融合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徽州礼俗文化体现出地域特色,徽州地区地域文化内容繁杂,以影响深远的“风水文化”为例。与北方农耕文化相比,徽州文化更盛行风水观念,这一点对徽州的建筑、雕刻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以徽派建筑为例,从现存徽派建筑的坐落朝向以及外观都可以看出徽州建筑理念中对风水文化的顶礼膜拜。徽州的风水理论在宋元时就已盛行,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徽州风水文化与当地礼俗等内容相融合,它对徽派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住宅的选址上,按照《黄帝内经》“宅,择吉处而营业”的要求,将当地的风水走势与文化一起考虑进去。村落的选址布局以及地形轮廓包含的寓意和内涵,都是宗族文化的标志,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徽州人一直追求着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徽派建筑总体呈现出依山傍水、山水环绕之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渗透,一些典型的徽派民居村落布局上强调整体性和规范性,形成了如宏村的牛形村、呈坎的八卦村等村落[6]。这些建筑深深地体现出徽州礼俗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理念。

二、徽州礼俗文化的应用与价值

(一)徽州礼俗文化的选择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在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已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日益活跃。

这种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就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休戚相关,不可分割。为了更好地发挥汉语国际教育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作用,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就显得格外重要。徽州礼俗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应该得到重视。

在保护传统文化根脉不被割裂的情况下,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在文化融合与冲突中把传统文化放在最为恰当的位置。就徽州礼俗文化而言,它是徽州人民千百年劳动生活的沉淀,是古代徽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徽州礼俗文化中刻苦钻研、勤俭持家、仁义、爱国、友爱等思想依旧有着积极意义,应坚持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另外对一些礼俗文化要坚持做到“扬弃”,对一些内容进行“修订”。如徽州礼俗文化中的忠、义、理、智、信、仁、孝等内容,以“忠”为例,古代的“忠”和今天的“忠”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忠”是“忠君”,今天的“忠”是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事业。类似这样的内容要有所发扬,有所抛弃。

(二)徽州礼俗文化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交际。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和交际的过程。交际的顺畅是需要文化保障的,所以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徽州礼俗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很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具体生动性

徽州礼俗文化作为中国优秀地域文化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缩影。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引入徽州礼俗文化,通过向留学生讲述历史,引用例子,可以使汉语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教学过程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会流于空乏;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一些欧美国家的学生对“家”的观念相对淡薄,他们更强调个人的独立与自主,而不太理解中国人对“家”这一概念的特殊情怀。对中国人来说,家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家”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时候就可引用徽州礼俗文化中的宗族文化。徽州人喜欢群居,以文化为纽带,来对抗未知的自然。从历史上来说,“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④徽州人认为家是血缘,是传统,是一个人维系发展的精神命脉。这样的解释会比空泛的说辞更加生动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且徽州礼俗文化包罗万千,丰富多彩,可以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方方面面。

2.实用性

徽州礼俗文化中有厚重致远的道德精华,也有原始的法律精神。徽州礼俗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徽州礼俗强调以礼治事、以礼立身,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简单来说,礼俗是人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徽州礼俗的功能和价值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引入徽州礼俗文化,可以让留学生体验到徽州礼俗的实用价值和生命力,同时徽州礼俗文化不仅可以规范中国人的道德品格,也可以对留学生进行道德品格熏陶。通过引入徽州礼俗文化,可以让广大留学生感知中国优秀的地域文化,加强他们对中国各地文化、经济、教育和社会的深入了解,激发留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感认同。

3.传承性和时代性

每一个时代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但是文化也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只有继承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内容,才可以进一步去创新。文化的发展不可以偏离轨道,撇开文化继承而谈文化传播和创新便是无稽之谈。徽州礼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徽州礼俗文化中很多内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如徽州人身上所体现的勤俭持家、刻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以及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特性,正是徽州礼俗文化浸染的结果。徽州礼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依旧有着深厚的生命力,这种特质与时代的需求相符合。换言之,徽州礼俗文化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广泛传播。同时,徽州礼俗文化可以很好地适应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多种需求,徽州礼俗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不会落伍,它可以吐故纳新,不断发展演变[7]。

三、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徽州礼俗文化传播

(一)徽州礼俗文化传播原则

1.传播的多样性原则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很多国家也开始不断重视对异族文化的学习。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需求程度有很大差异,以前大多数留学生都以语言学习为主,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也逐渐成为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所以徽州礼俗文化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时,要注重多层次和多角度地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需求。

2.传播的求同存异原则

徽州礼俗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求同存异的原则。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传播的方式和内容要经过仔细斟酌,要把徽州礼俗文化和汉语国际教育很好地融合统一。应该将徽州礼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交际相结合,要抓住留学生的兴趣点,对文化差异过大、不合时宜的内容可以适当剔除。

3.语言和文化结合原则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一般而言,只有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顺利地进行文化传播。反过来说,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语言的学习。徽州礼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语国际教育中语言教学与徽州礼俗文化要做到和谐统一,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齐头并进,互相促进。要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建设,不断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二)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徽州礼俗文化的传播方式

1.灵活运用传统传播方式

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教研人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以语言教学为主,穿插徽州礼俗文化教学,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对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进行综合运用,做到灵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如针对具体的徽州礼俗文化内容可以设计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口语课中可以引入大量的徽州礼俗文化内容反复操练等。在教学的配套措施方面,要灵活运用各种教材或教辅资料。各高校也可以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以满足留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另外,一些针对留学生或外国来华人员的报纸杂志应加大对徽州礼俗文化的宣传,力求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徽州礼俗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

2.创新使用新兴媒体传播方式

随着全媒体、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深入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各个方面,这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汉语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汉语学习、推广平台及辅助汉语教学研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可以说现代新兴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徽州礼俗文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堂展示,要借助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可以构建全媒体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的开发是持续更新的,所以可以建设相对精简的资源平台,在平台上不断更新功能。根据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更新学习资料,发挥全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平台的维护和运营投入,注重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平台上日常推送一些徽州礼俗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用知识竞答、看图说事等多种通俗易懂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和传统教学传播方式的优势互补[8]。

其次,开发新产品,提升学生对徽州礼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可以投入制作一些有关徽州礼俗文化的微电影和动漫,或者制作一些周边产品,以新兴产业带动徽州礼俗文化的传播。目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可以制作相关手机软件,设计一些知识问答、填空等游戏以带动徽州礼俗文化的传播。虽然目前这些软件受众面相对较窄,但还是有较大发展前景的。

结语

徽州礼俗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有机结合,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冲击和交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徽州礼俗文化正处于一个发展传播的黄金期;但是随着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不同人群对文化的认同和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对徽州礼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徽州礼俗文化为蓝本,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使用恰当的传播途径,徽州礼俗文化可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

注释:

①清丁廷楗、卢询修、赵吉士纂《徽州府志》。

②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

③宋罗愿撰《新安志》。

④清赵吉士辑撰《寄园寄所寄》。

猜你喜欢
礼俗徽州汉语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学汉语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徽州人
CLOSE TOHEAVEN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Contents and Abstracts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