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孔子及其教育

2021-01-18 23:33袁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教育

袁城

摘要: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儒家文化可谓影响之广之深,一直辐射到现在,甚至超越了国界。本文结合当前一些教育乱象,从孝悌之道切入,阐释了如何更好地做老师,更好地教弟子,讨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将自己修炼好,将学生培养好,一道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关键词:教育、儒家、文化

一、引言

今天的教育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今天的学生讲综合素养,讲德智体美劳,古代的弟子有什么标准吗?弟子与老师是如何互动,如何达成育人目标,促进教学相长的呢?2500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塾,招收的弟子前后达3000多人,培养出各界名流72人,可谓影响之广之深,其儒家思想文化一直辐射到现在,甚至超越了国界。让我们从弟子与孔子的活动轨迹入手,一起来探讨。

二、行孝悌之道,育仁爱之心

据《史记》记载:“孔子殁后,其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三年,唯子贡思慕情深,三年之后复独居三年始归。”

按照儒家礼法,这些弟子必须在孔子坟前为孔子结庐守墓三年,也就是在孔子坟前建一个“茅草屋”,停止一切娱乐社交活动,专门为孔子披麻戴孝三年。子贡因与孔子情谊特深,服丧三年后又一人独守三年才回家,共在坟墓边住了六年。

封建政权体系中的“丁忧”制度与此相仿,即无论官职多高,离家多远,只要得知父母或至亲去世的消息,就必须得辞官回乡为亲人守孝。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孝道”十分看重,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古代历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所以,孔子生前和死后都受到弟子的顶礼膜拜,甚至死后享受弟子父母级的待遇也就在情理之中。

百善孝为先,孝悌为仁之本。《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不但是做弟子的基本条件,还是仁爱的根本。

随着时代的变迁,守孝三年已不复存在,但对父母、兄长的尊重、热爱、关心永远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生立足社会最重要的道德的起点。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到立志向学,到精忠报国,会学习很多东西,会思考很多问题,会经历很多事情,但他的基本点、立足点、出发点在哪里?从儒家文化,到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无一例外地都认为,修身和齐家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做不好,哪还谈什么修身,谈什么齐家,更不用说治国,平天下了!

現在,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现代人往往被许多假象所迷惑,急功近利,成事心切,想做事,想成功,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样才能去。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如果想不虚此行,想少走弯路,还真的要从古人哪里汲取更多的营养,借鉴更多的智慧。

三、做人是核心,文化是补充

今天,我们的学校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学生,每到节假日还有许多学生来看望老师,看望母校,还有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为母校办实事,捐资助学,令人感动。但还有一些学生长大后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没什么感情,近几年甚至出现大学生伤害父母、伤害同学、虐待动物等极端事件,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为什么非同一般,情同手足,像朋友,像兄弟,像父子。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对弟子的要求,从中或许能发现一些端倪。

《论语》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似乎给弟子作了一个定义:做学生的,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做事要谨慎诚实,要广泛地和大众友爱相处,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事做完了以后,如果还有闲暇时间,才能去学文化。

儒家文化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孝顺自己的父母要推广到孝顺别人的父母,包括孝顺自己的和别人的长辈,关心自己的孩子要推广到关心别人的孩子,尊敬自己的兄长要推广到尊敬别人的兄长,包括兄弟姐妹,这样算下来,天下所有的人都在关心之列。所以,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什么叫天下为公,什么叫天下大同,自古以来,想做大事者,都是理念特别先进,思想特别超前,志向特别远大,胸怀特别宽广。

四、如何做老师,如何教弟子

孔子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为了弘扬儒家文化,许多地方建了文庙,文庙的醒目处往往有这样两句话: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他的思想是空前绝后的,从古至今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后世更是称赞孔子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大家志同道合,像朋友,像兄弟,像家人。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都是些休闲聊天式的问答,真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杜威的理念来理解,这叫“教育民主”,用陶行知的理念来分析,这叫“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

《论语》中有段话总结了孔子自己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感觉孔子一生都在学习,都在思考,都在实践,忙忙碌碌,不亦乐乎。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500多年过去了,时代改变了,知识更新了,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方式方法超越了孔子对于教育的认知么?万变不离其宗。让我们坚持文化自信,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滋养,以修身、齐家为起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万世师表为榜样,将自己修炼好,将学生培养好,一道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澜,吴卓燕.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06):100-103.

[2]陈海鹏,沈倩岭,李后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儒家文化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J/OL].当代经济科学:1-10

[3]程静,张晓杰.从“文”“辞”视角审视先秦儒家文化传播思想特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5):22-24.

[4]蓝岩真,巫莉丽.儒家文化对当代多语种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动机的启示[J].山东高等教育,2021,9(05):78-84.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知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