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旺炽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鉴别诊断研究

2021-01-19 06:17廖春圆黄金长陈小英曾太阳郭春娇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样变性腺毛刺

廖春圆,杨 洁,黄金长,陈小英,曾太阳,郭春娇

(1. 安远县妇女儿童医院超声科;2. 赣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3. 赣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西 赣州 341000)

乳腺旺炽性腺病是单纯性乳腺增生病变的一 种,属于良性病变,由于常常合并导管上皮增生活跃,变性等其他病变,容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本研究通过对乳腺旺炽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分析,探讨超声在两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 年1 月—2019 年3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30 例,年龄(48±9.713)岁,旺炽性腺病病例30 例,年龄(31.3±8.494)岁。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运用PHILIPS IU22 等多台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3.5 MHZ。方法:根据乳腺超声成像及数据报告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of ultrasound,BI-RADS-US)分析浸润性导管癌与旺炽性腺病的超声特征及分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4b 作为良恶性的临界点,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性为横坐标,构建BI-RADS 的ROC 曲线,计算曲线下的面积及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性运用kappa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病理结果30 例旺炽性腺病,均可见小叶高度增生、融合,26 例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其中1例间质纤维胶原化),8例间质粘液变性,5例玻璃样变。30 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Ⅱ级24 例,Ⅲ级6 例,癌细胞呈巢状分布17 例,坏死4 例,间质纤维组织增生28 例(其中2 例伴间质纤维胶原化),间质淋巴细胞浸润2 例,间质粘液样变1 例。相关病理图见图1,图2。

2.2 旺炽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比较旺炽性腺病在大小(P=0.004)、形态(P=0.000)、边缘(P=0.023)、内部回声(P=0.000)、后方回声(P=0.000)、钙化(P=0.000)、血流信号(P=0.000)、BI-RADS-US(P=0.000)方面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图2,表1。

图1 乳腺旺炽性腺病超声图像及病理图

图2 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图像及病理图

表1 浸润性导管癌、旺炽性腺病的超声特征比较/n(%)

2.3 旺炽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BI-RADS-US 构建的ROC 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800±0.060)(95%CI 可信区间:0.682~0.917)(P=0.000),见图3,其敏感度87%,特异性73%,阳性预测值86.7%,阴性预测值72.9%,一致性检验kappa=0.567。

图3 运用BI-RADS-US鉴别旺炽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的ROC曲线

3 讨 论

乳腺增生具有繁杂的病理学形态,有的甚至可逐步演变为乳腺癌,有学者研究表明[1],上皮旺炽性增生使后来发生浸润性乳腺癌风险增加1.5~2.0倍。正确诊断旺炽性腺病既可避免过度医疗,同时也可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中虽然超声诊断旺炽性腺病为良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都比较高,同时BI-RADS-US 分类方面,旺炽性腺病以3 类与4a 类为主,浸润性导管癌以4c、5 类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致性检验kappa 值仅为0.567(P<0.05),说明旺炽性腺病容易与典型的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而对于为何有33.4%(10/30)的旺炽性腺病表现为4b、4c、5 类,与恶性肿块相混淆,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

旺炽性腺病病理学上表现为小叶的高度增生[2],大多维持小叶的形态,呈椭圆形,由于小叶的相互融合,使得旺炽性腺病超声表现为规则的形态(P<0.05),边缘分叶状(P<0.05),当合并导管上皮增生活跃或合并放射状硬化性病变时,边缘也可呈毛刺或多种形态。毛刺征是BI-RADS-US 分类5类中恶性证据之一,主要是由于恶性肿瘤向周边间质浸润,纤维结缔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而形成的[3],本研究中6 例旺炽性腺病(3 例BI-RADS-US5 类、3例4c 类)超声表现均见边缘毛刺,这些毛刺周边高回声较为纤细、短、走形自然与浸润性导管癌毛刺周边高回声、粗糙形成对比,病理镜下发现,旺炽性腺病毛刺区域虽然也有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但另外发现其中2 例出现粘液样变,3 例上皮导管增生活跃,1 例普通上皮增生,我们分析这可能与旺炽性腺病的粘液变,导管上皮增生虽活跃但未突破基底膜,使病变局限有关。

肿块内部及后方回声与肿块内的主要成分有关[4],本组病例中浸润性导管癌56.7%(17/30)癌细胞呈巢状分布,13.3%(4/30)肿块出现坏死,因此内部回声比旺炽性腺病更低,且不均匀(P<0.05),而旺炽性腺病主要为小叶的增生,回声与正常腺体相差不大,当出现玻璃样变(16.7%,5/30)时,回声会略高于正常腺叶,而出现粘液样变(26.7%,8/30)时,回声会略低于正常腺叶。浸润性导管癌因间质反应,肿块后方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同时因肿块内部坏死、淋巴细胞浸润、粘液变让肿块后方回声不发生衰减,衰减的发生取决于肿块中各病变成分所占比例,本组浸润性导管癌中46.7%(14/30)不发生衰减。仅有2例旺炽性腺病发生后方回声衰减(P<0.05),其病理表现:1 例间质纤维胶原化,另1 例上皮细胞增生活跃。

浸润性导管癌簇状微钙化一般与肿瘤的坏死、细胞缺氧有关。本组研究的浸润性导管癌中43.3%(13/30)出现微钙化,而旺炽性腺病无微钙化的表现,仅10%(3/30)出现以条带状形式的粗大钙化(P<0.05)。

肿块的增殖、侵袭程度离不开滋养的血管,血供越丰富,肿块增长越快,恶性程度也越高,与本组研究中浸润性导管癌肿块更大,血供更丰富相符。

综上所述,鉴别旺炽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时存在困难,但超声可从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流信号、钙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综合考虑毛刺周边回声、走形,肿块内部回声与周边正常腺叶回声的差异,可提高旺炽性腺病诊断的准确率,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猜你喜欢
样变性腺毛刺
男性腰太粗 性腺功能差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性腺退化严重吗?*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效果分析
宫颈糜烂样变患者60例临床疗效观察尝试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第三届糖尿病及性腺疾病学术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