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究

2021-01-19 11:10张纪英
求知导刊 2021年43期
关键词:建设实践小学数学

摘 要: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是基于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长效培养而提出的合作化、共情课堂模式。实行“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学建设,能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兴趣,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要求的客体内化。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所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和具体的建设策略提出一些看法,以资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3-0025-03

作者简介:张纪英(1971.12—),女,江苏泰州人,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培養学生的综合素质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同主题。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尚未形成,恰好具备接受能力建设教学的绝佳条件和巨大空间。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并未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以“学生学习共同体”为代表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态度冷淡,致使本就具有一定难度的小学数学更令学生感到头疼。由此可见,若要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广大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建设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共同体”课堂建设中的自我定位

(一)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面对“学生学习共同体”课堂建设这一重大改革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务必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改变过去“主导者”和“学习保姆”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以辅助者和启发者的形象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提供必要引导,将主要的课堂资源交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二)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必然要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保持高度契合。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的,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不成熟,对教师的知识引导非常依赖;而教师如果未能真正着眼于生活,未能以务实的理念改良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带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然与当今社会严重脱节,从而对学生应用知识、适应社会造成极大不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贯彻“与时俱进”的理念,广泛剖析并吸收“学生学习共同体”课堂建设的新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富有趣味性和现实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日后的成长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所谓“学生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如其字面所示只是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集体,“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即每个成员都要真正了解这个集体的价值并发自内心地认可这一价值。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存隶属或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同样的,每位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都要发挥出自己的关键性作用,呈现出“人人皆是主力,个个都是‘大神’”的良好合作局面。

从上述内涵不难看出,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气氛融洽、活力强劲的学习合作组织,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这个组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定位;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以“大家”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使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共同体,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应用价值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古谚,也可以视为“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学应用价值的一种直观反映。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之间不仅可以互帮互助、共同研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长处来进行合理分工,使这个集体具备完整且强大的综合实践和学习能力,间接提高每个成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尽管小学数学以简单的数学概念和基本的运算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但其中许多知识点仍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发散性,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式非常复杂、多样,知识的分布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一些自己不擅长、不理解的板块倍感头痛,进而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气。

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在心理上获得同伴之间的依偎感,这对调整学生的数学学习心态有一定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借助他人的资源来为个人数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必备素材与良好示范。除此以外,通过团体合作,小学生更有可能在数学课堂中取得更多的探索成果,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大有裨益。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如前文所言,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集体的资源和力量实现个人提升。因此,在“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之初,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改变学生以往偏爱“单打独斗”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合作探究给自身带来的巨大收获。要想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务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对挑战性环节的设置和利用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和活动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也非常乐于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价值来获得他人——尤其是教师和同龄人的肯定。基于这一心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符合学生整体能力层级的挑战性环节,并安排学生组成小集体合作思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数学能力的整体强化。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师务必对环节的具体难度做精准把握,既不能让难度过低而失去锤炼学生能力的效果,又要防止因难度层级过高而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对方程的含义、基本应用方式等简单内容进行串讲,而后列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作为挑战任务,鼓励学生组成两人或四人小组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探讨。如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例题:“x+39=62,试求x是多少”,而后选择一名学生上台作答。这道题的难度较小,学生可以轻易解出:

x+39=62

解:x+39-39=62-39

x=23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对题目进行一定的处理,增加其难度,如“4x-25=15,试求x是多少”。相较于上一道题来说,这道题不仅计算步骤更多,且增加了对乘除法运算的考查,整体而言难度上升了一个档次,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能就没那么容易解出来了。这时,教师可先示意部分学优生先不要说出答案,同时引导其他学生通过结组的方式就该题和上一道题的关系及可能的解法进行讨论和尝试,在讨论取得一定成果后再安排一名代表上台试答。

(二)重视对学生獨立思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长久以来,小学生对教师和教材都有一种“服从”心理,很少质疑教师的教学内容,遑论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巨大阻碍,非常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多以话题式提问来取代“点”式讲解,并允许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对话题展开必要的讨论,借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独立思考的价值和乐趣。要想让这一教学模式取得相应的成果,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就要在课堂讲解中树立起“留白”意识,即在讲解一些发散性知识点时做到“点到为止”,不要将知识拆解得过精、过细,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来满足学生们的合作探究需求。

例如,在讲解三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几组式子:

63×17+17×37与(63+37)×17

25×82+25×18与25×(82+18)

……

学生在计算后会发现,这些对应式子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一发现对乘法分配律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场景和方式,如在购买水果或衣物时计算总价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讨论活动的直接干预,更要避免直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正。教师要走下讲台,积极参与各组的讨论活动,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经历,聆听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表扬,用这些方法来间接地引导“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三)开展互动学习活动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年纪,再加上每位小学生在先天条件和后天成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因素,必然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很难通过人为手段而完全消除的。因此,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虽然每个个体都是不分你我、共同探究的,但每位学生间毕竟有各个方面的不同。所以,在开展小组探究学习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在进一步优化共同体资源利用的同时,让学生在表现欲与效仿欲的带动下取得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师也要鼓励成绩较好的学生重视搜集其他成员的学习灵感和思路,将此作为教师的教学优化素材。

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一课后,有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并未完全理解,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时,个别学生会提出问题,并希望所有成员帮忙分析和解答。在问题提出后,该学习小组的“小导师”迅速进行问题统计,并对此展开讨论,由自身开始阐述该课的知识点,结合自身的理解,条理清晰地为所有成员讲解,随后,其他成员也开始讲述自身所理解的内容,随之得出结论。小组中的成员对所得结论一一进行记录和对比,完善了自身所学内容,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趣味教学游戏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他们喜欢参加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体验感的游戏,且很容易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行为意识和悟性,也常常在游戏中增进与同伴间的默契和情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建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对趣味教学游戏的运用投入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根据学生的行为能力、趣味取向以及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设计并组织一些有意思的游戏,让学生能够“边玩边学”,在享受游戏带来的轻松、刺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增进合作关系。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一教学模式的执行效力,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建立 适当的竞争机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争,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为激活他们的思维提供强劲助力。

例如,在进行“混合运算”的训练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速算24”的游戏。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其次,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扑克牌(事先拿出大、小王牌),让学生在每一轮比赛中随机抽出4张牌;再次,各组代表要根据牌面数字(J、Q、K、A分别代表11、12、13、1)利用加、减、乘、除和括号设计出一道算式,算式的最终计算结果必须为“24”;最后,用时最短并设计出正确算式的代表可为本组积1分,积分最高的一组便为比赛获胜方。

除了以上几种策略,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从作业设计和家校合作方面入手,通过布置小组合作性实践任务以及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父母进行知识互动等手段,进一步培养学生将“学生学习共同体”思维应用到问题处理和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结 语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教学方式的“百花齐放”,更进一步证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极为显著。时代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便利,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应不同的课程内容,未来,各学科教师都应吸收新的教育改革成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单薇洁.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71-72.

[2]张芹.心中有学生 脑中有教法——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128.

猜你喜欢
建设实践小学数学
《海洋学》课程特色与建设实践
中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