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间地震VSP技术在渤海油田的首次应用

2021-01-20 02:23刘劲省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塘沽作业公司天津300452
化工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检波器震源间距

刘劲省(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塘沽作业公司,天津 300452)

0 引言

随着海上成熟区块油田开发逐步进入中后期,初期的地震勘探资料分辨率低,小断层难成像,难以进行储层砂体精细描述,无法满足薄储层和隔夹层研究的需要,迫切需求一种新技术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地质资料,在构造复杂的区块实现精细描述构造分布,精准识别尖灭、裂缝等细小构造。

井间地震VSP技术通过将震源、检波器都放置在井下,消除了地表因素(诸如浅层气等低速带等不利因素)对地面地震不可避免的影响,实现了高频带,从而提供接收井和震源井之间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剖面。其利用直达波进行层析速度反演,建立速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记录到的反射波(尤其是上行反射波)进行偏移成像,实现区块地质构造的精细描述,并能通过带通反演实现对地面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提高。

1 作业条件分析

1.1 作业井对关键信息

1.1.1 井间距

这是井间地震施工作业成功与否的重点因素。在不同区块,由于地质构造及地层疏松程度不同,地层对震源波的衰减也不同。通常认为比较可靠的井间距在200~800m,对于不同地质构造的区块,该范围将有所差别。如若井间距过大,地层衰减严重,则很难获得主频较高的地质资料,从而难以获得成像分辨率较高的地质资料。

1.1.2 两井井斜及共面性

若震源井及检波器井的井斜较大,超过45°,则容易出现仪器下放不到位、电缆打扭等不利结果,从而造成采集施工失败。如若两井井斜较大,且共面性差,则使得成像剖面产生扭曲,造成成像结果不理想。

1.2 作业关键环节

1.2.1 震源选择

(1)脉冲震源。其作用时间很短,信号振幅能量高度集中的脉冲信号,例如:电火花(直接放在泥浆中或预放在套管中的电极)。

特点:地震信号频带较宽,高频比较丰富,频率略高于炸药震源;激发一致性较好;对井壁破坏小,可以激发稳定子波。

缺点:难以提供理想的低频信号。

(2)可控震源。其激发信号作用时间较长、且为均衡振幅的连续扫描振动信号,例如双轴井下震动器Z-Trac。

特点:Z-Trac震源,可同时激发高频纵波、横波。激发能量频带宽,且能稳定输出最低有效频率在30Hz,仪器稳定,保养周期长,单次保养,能保证100000万次激发正常,不对井壁及环空水泥产生影响。

1.2.2 检波器选择

(1)基于流体耦合的多级水听器拖缆。其特点为:布置简单、频率响应高,但缺乏推靠式传感器那种矢量波场的测量能力,受管波的影响严重。

(2)推靠式三分量多级检波器。其特点:推靠臂工作,使检波器与地层耦合良好,记录井壁粒子运动形成的矢量波场,有抑制管波,但其记录效率比水听器拖缆差。

对井间地震来说,井下的干扰因素众多,波场复杂,在采集中首先要保证有效波场的高信噪比;另外,井间地震采集,不但有一般构造与地层的空间展布关系,而且还有各向异性与流体的问题,在施工时,应该综合考虑区块的地质情况、井况、施工要求、预算等多种因素,采用性价比最高、最适合该区块的井下检波器。

1.2.3 采集方法

井间地震采集方法,最为常见的有两种:共检波器采集(CRG)及共炮点采集(CSG)。以CRG为例,检波器固定深度不动,震源从底深度,定点上提至顶深度,该采集就构成了一个扇区。通常情况下,检波器需要上移几个深度,每移动并固定到一个深度,则震源移动并激发,从而再次采集一个扇区。以这样的模式,采集完所有扇区,则完成井间地震采集。同理,CSG则相当于震源不动,检波器移动采集扇区,或者说相当于一个震源炮点的非零VSP采集。

1.2.4 采集参数设置

(1)检波器、震源移动深度选择。在施工之前,必须对施工井进行模拟实验,以确定震源、检波器的布放深度,必须保证目的层必须在覆盖范围内。

(2)采集深度间隔。一般检波器级间距选用15m(或30m),采集深度间隔为2.5m、5m、7.5m、15m(通常选择5m深度间隔),震源采集深度间隔一般为5m。

(3)检波器级数。下井的检波器个数越多,覆盖的采集段也越长,从而提高采集效率。但是检波器个数越多,需要的通信带宽越高,只能通过降低采样间隔带动检波器串,这样会降低数据频谱的截至频率。常见的检波器级数为12级、15级和20级。注意:一般检波器级数越多,对应的采样间隔将相应延长(例如从0.5ms延长至1ms)。

(4)震源扫频次数。每个震源深度上为提高信噪比所进行的扫描次数,要根据数据质量和采集时间进行权衡。

1.2.5 噪音识别

在作业中存在很多环境噪音,尤其是在不占井口施工期间,海上平台或模块钻机的日常生产、运输往往产生一些诸如泥浆泵、固井泵、周边拖轮马达运转等各个频段噪音,对有效波场的信噪比提高造成较大困难。一般采用分时采集的方法,即对于不能避免的噪音干扰,可以适当停止采集,等相干噪音降低到背景噪音下再开始采集。

2 具体案例分析

2.1 基本信息

接收井:J检波器井;震源井:Z震源井;作业任务:井间地震VSP作业;套管尺寸:9.625”;检波器:12级VSI(165m); 震源:可控震源采样率:0.5ms;井间距:400m;检波器深度间隔:5m;震源深度间隔:5m;扫频范围:30~600Hz;扫频个数:16;扫频长度:14s;采样率: 0.5ms。

2.2 采集流程

2.2.1 检波器和震源的移动方式

(1)接收井中,检波器串首先下放到采集段最下部的设计停点深度,开启推靠臂记录数据。如果地表有噪声通过绷紧的电缆传播至井下,则需要放松电缆,用电缆卡子把电缆悬挂在井口。

(2)震源井中,井下震源按照测试采集步骤中确定的间距,从采集段的下端开始逐步上移、停点扫频,直到当前的扇面采集完毕为止,如图1所示。

图1 检波器与震源移动示意图

(3)接收井中,检波器移动到下一个停点位置,开启推靠臂记录数据,移动间距在测试采集步骤确定。震源井中,井下震源重复第二步的工作,完成下一个扇区的采集。

2.2.2 网络通信

震源井和接收井之间将采用GPS和天线保持通信,确保扫频信号和检波器井下信号的同步性。

2.3 采集成果

该井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频谱显示:低频达30Hz,高频达到360Hz。后通过数据处理得到的整体频谱为30~300Hz,主频为150Hz。与地面地震采集成果对比显示,井间地震资料分辨率是地面地震的4倍左右。

2.4 注意事项

在进行井间地震作业前,应充分收集相关井信息,以确定作业井对是否满足井间距要求,目的层是否在采集覆盖范围内;作业前应进行固井质量测井,以确定检波器、震源与套管贴合处的固井质量是否合格;作业前应进行交叉偶极子声波、零偏VSP作业,为井间地震处理提供相应的速度模型。检波器在完成布放后,应进行“shacker”测试,以确定各级检波器接收功能正常;震源扫频波形应完整。采集时应注意噪音分析,并记录,尤其应减少套管波的影响,必要时停止采集,待噪音降低后恢复,以提高信噪比。采集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资料记录的同步性,避免出现发射和接收不同步,影响数据分析。不占井口施工应重点加大安全力度。人员交接班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避免出现交接班失误。与海上平台协作出现交叉作业时,应合理安排好工作时序,以便达到作业安全高效。

2.5 适用范围

在两对井共面性较好的情况下,井间距小于500m,取得资料的视分辨率最高能达到3~5m;井间距500~800m,分辨率最高能达到7~10m;超过800m,取得资料分辨率较低。

3 结语

井间地震以独特的施工方式,能突破地面地震的地表因素限制,故而能采集到主频更丰富、信噪比更高的地震资料。结合海上平台特性,使用特种防喷器装置进行不占井口采集井间地震作业,合理统筹井间地震与钻、完井工序,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作业时效。本次渤海垦利10-1A油田采集的井间地震VSP资料质量合理率100%,分辨率高达5m,是地面地震采集资料分辨率的4倍以上,为垦利10-1A油田精细构造描述,成功识别尖灭、断层,提供了极为可靠的地质资料,并以此对油田后续3口井井位设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本次井间地震VSP的采集为国内海上自营平台的首例,克服了施工环境狭小、存在一定交叉作业风险、时效要求严苛等困难,并积累了大量平台施工经验,为同行业进行类似作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检波器震源间距
6串1并与3串2并检波器串连接方式对比分析
Pusher端震源管理系统在超高效混叠采集模式下的应用*
检波器容差对地震信号接收的影响研究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地震勘探检波器原理和特性及有关问题解析
算距离
基于离差的被动电磁装甲板间距优化分析
数字三分量检波器在海拉尔盆地应用效果分析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