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就穿透地层的“千里眼”
——记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王延光

2021-01-20 09:21徐永国
中国石化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物探勘探

□ 本刊记者 徐永国 于 佳

| 获奖者名片 |

王延光研究西部准噶尔盆地某区块的地质剖面图。董超 摄

王延光,196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领域(地球物理勘探)首席专家。先后承担两期国家“863”项目、4个国家重大专项与研发计划,以及中国石化“十条龙”、重大科研与先导等多个项目。获得山东省首届十大杰出工程师和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局级科技进步奖22项,中国石化商业发现一、二等奖等。

有人闻地震色变,王延光却痴迷地震资料37年。

在很多人眼里,王延光的工作很神秘。

“我们那个不是天然地震,是利用地震找油的。”每当这时,王延光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给别人听。

王延光是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领域(地球物理勘探)首席专家、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原院长。都说物探是地质工作者的眼睛,王延光就拥有一双能够看穿地层的“千里眼”。

37年来,一直行走在科研一线的王延光,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两期国家“863”项目、4个国家重大专项与研发计划,以及中国石化“十条龙”、重大科研与先导等多个项目,解决油田勘探开发一道又一道难题,提升了中国石化高端物探技术在行业的影响力,引领了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的发展。

让勘探开发进入信息化时代

最近,在山东省东营附近和寿光一带,正在进行中国石化首个三维地震采集一体化项目。施工人员利用物理方式,激发置入井中的炸药,引发局部轻微地震,再利用收集起来的地震波寻找石油。

他们这次使用的采集方式,是王延光和他的团队历经10年研发的“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这项能够帮助勘探人员获取地下高精度信息的勘探技术,2016年第一次应用在胜利油田东风港区块,解决了老油田地下看不清带来的勘探开发难题。

“十三五”以来,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先后在胜利油田、江苏油田等油田的12个区块使用,其中在济阳坳陷发现圈闭资源量5.34亿吨。这项技术还解决了地震仪器依赖进口、装备数量严重短缺的难题。

让王延光在业内闻名的另一项技术,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这项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在复杂油气区寻找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先后在胜利油田垦西71、永新、罗家、滨一二区、盘河、大王庄等区块大放异彩,增加经济可采储量6847万吨,建成产能642万吨。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应用到大庆油田、江苏油田、西北油田等7个大中型油田,为油田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胜利油田勘探管理中心副经理谷玉田2009年以来再没有拿过一份纸质资料开会,图纸装在他的脑子里,也装在计算机里。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他可以在电脑里找到他想要的所有数据和资料。而这项方便快捷的方式,也得益于王延光团队研发的“勘探决策支持系统”。

这套系统通过二、三维可视化方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快速调用各类勘探数据和成果,实现了勘探领域各专业数据的资源共享,满足勘探专家决策的不同需要。它让勘探开发人员从此告别了“资料堆积如山,图纸挂满论证现场”的烦恼,让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进入信息化时代。

2010年以来,该系统已成为胜利油田井位论证部署、探井生产决策的支撑平台,累计完成2000多口探井的部署决策支持工作,每年还支持论证井位、探井生产决策300多井次,成为油田勘探领域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

擦亮地质工作者的“眼睛”

物探全称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就是利用物理方式,在地下激发出地震波,通过信号接收器把这些地震波收集起来,勾勒出地下的构造和样子,看是高山还是河流,是泥岩还是砂岩。

王延光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雾里看花,想要看得清,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发展新技术,拍出更加清晰的CT图像,“炼就一双穿透地层的‘千里眼’”。

1983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后,王延光就干了这一件事,而且一干就是37年。

他刚参加工作那年,正好赶上物探技术从二维向三维发展。

“二维在地下只能看到一个剖面,三维能看到立体空间。”王延光说。对刚刚走出校门的他来说,“三维”的概念也只是在课堂上听过,对于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王延光那时候并不清楚。

随着三维技术的应用,一大批油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新技术带来了油,更带来了丰厚的效益。“效益好了,我也拿到了200元的年终奖金。”王延光笑着回忆。200元钱在20世纪80年代不是一个小数目。

三维技术让新区块不断涌现,也让王延光体会到了物探的魅力。“如果没有物探技术,油田勘探开发就寸步难行。”

1964年开发的胜利油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随着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优质的、规模大的“甜点”已经逐渐找完,剩余目标大多具有“薄、小、碎、散、深、隐”等特点,油变得越来越难找。当时的老三维技术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2017年高精度三维技术在罗家油田投入运用,勘探停滞近十年再获重大进展,一个千万吨级控制储量区块浮出水面。

“物探就像织一张渔网,等到把大鱼捞完了,剩下的小鱼只能用更密的网。”他说。

经过50多年发展的胜利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但采收率不到30%,还有70%多的剩余油埋藏在地下。问题又一次交到他手里。

王延光是一个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问题找答案的人。

影响地下剩余油开采的因素是什么呢?王延光和他的团队反复分析寻找答案,把地球物理技术运用到油藏开发中,为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石油物探技术从常规三维到高精度三维,又从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网越织越密,地质工作者的“眼睛”也被擦得越来越亮。王延光既是亲历者,又是主要技术贡献者。

油田勘探开发难题的“解答者”

物探地震和天然地震同属地震范畴,但不同在于,物探地震的地震源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天然地震的地震源需要倒推寻找。

工作中,王延光也喜欢倒推寻找。每当油田勘探开发遇到难题时,他总是从问题入手,利用系统思维方式,倒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同事眼里,王延光是个非常较真儿、喜欢追求极致的人。

有一次,集团公司在新疆奎屯收集地震资料,受客观因素影响,直到工期结束,项目组也没有采集到他满意的资料。他就带领团队重新研究对策,制定方案,把工期延长了两个月,“三进三出”奎屯,最终获得了一份新的资料。

采集、处理和解释是物探工作三部曲,在他眼里,采集工作是基础,至关重要。“采集没有后悔药,采集的成本太高,一个区块就要上亿元投资”。

王延光在给科研人员讲解地层剖面。胜利油田 供图

看准了的事情,王延光一定会坚持做下去,从不轻言放弃。

2005年,勘探决策支持系统研发进入低谷期。在大家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王延光鼓励大家:“马上就要天亮了,谁也看不见,但是我有信心。”

新系统上线初期,由于网速太慢,领导提出质疑:“我这一袋烟工夫还没捣鼓出来,能不能行?”

王延光说:“您放心,我保证下次还没抽第二口就呈现在您面前。”很快,该系统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得到普遍认可,并在集团公司推广使用。

37年来,一直行走在科研一线的王延光,站在时代前沿,瞄准油田生产难题,借力生产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石化高端物探技术在行业的影响力,引领了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的发展。

“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我只是一个符号。”王延光觉得,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的获得,离不开三个方面:集团公司对物探工作的重视、胜利油田这片沃土和一支优秀的团队。

太阳照常东升西落,王延光依旧每天奔波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还有更多的勘探难题等待着他和他的团队去破解。“希望有一天,物探技术能发展到把地下看得一清二楚,这是物探永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物探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永远的胜利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横波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分析
物探方法在下花园饮用水源地勘察项目中的应用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物探工作在大理石石材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中深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勘探石油
立秋
浅析测绘在煤矿勘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