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语文微课的举措刍议

2021-01-20 04:33谢丽蕴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设计

【摘要】网上的微课资源并不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情,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来设计微课。文章主要从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人际沟通智能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语文教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微课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多元智能;设计;语文微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语文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31。

作者简介:谢丽蕴(1983.12-),女,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酒泉市实验中学),中专讲师。获奖情况:2018年撰写的教学设计《谈中国诗》,在甘肃省教学设计评比竞赛中荣获二等奖;2020年设计的微课《归园田居 其一》,在甘肃省首届微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20年,因指导朗诵作品《中国力量》被酒泉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以来,信息技术更是成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语文微课,既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具体形态,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重要选择。然而,大部分语文微课在画面、声音、文字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观看微课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强,即缺乏观看微课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生产生观看微课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让微课的画面变得更加有趣,让微课的情景变得更加丰富,让微课的声音变得更加悦耳,让微课的语言变得更加优美,让微课发挥更好的教学作用。

一、巧用視觉空间智能,让微课的画面更有趣

微课中有趣的画面不仅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清晰地理解微课内容,而且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看微课的兴趣。毋庸置疑,在设计微课的画面时,教师必须要紧扣微课的主题、结合微课的内容。但是,紧扣微课主题、结合微课内容的画面不一定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一定都能够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微课。教师还必须要利用空间智能,让微课的画面变得更加有趣,让微课画面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线条、平面图形、立体实物、不同色彩、彼此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空间智能作用的基本范畴。语文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该恰如其分地将这些空间智能因素融入微课画面的设计之中。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语文教材中的课外古代诗歌诵读篇目之一。尽管这首诗是课外诵读篇目,但是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所以教师应该以微课为媒介,给予学生适度指导,帮助他们更为准确地理解这首古诗。在设计微课时,语文教师应该于微课画面之中适时、适度、恰当地利用空间智能,将《归园田居(其一)》这首古诗中的内容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讲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时,微课的背景画面既要呈现笼中之鸟、池中之鱼的孤寂,也要呈现林中之鸟、渊中之鱼的自由;在讲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句时,微课的背景画面既要展现榆树、柳树的树荫覆盖房屋后檐的动态情景,也要展现房屋前院桃树、李树争春的动态景象;在讲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句时,微课的背景画面既要显示出深巷中家犬狂吠不止的护宅情景,也要展现出树顶上雄鸡不停啼唤的报晓情景……这些动感、清晰、多彩的微课画面,将抽象的古诗内容形象化。聚焦于这些有趣的微课画面,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由浅入深地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

融空间智能于微课之中,说到底,就是利用空间智能将微课的画面设计得更贴切、更清晰、更逼真、更直观、更动感、更立体、更夺目。如此一来,微课的画面就会成为学生想象的支架。依托想象的支架,学生就可以在脑海之中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同时,形象的画面就会成为学生理解抽象文字深刻意蕴的助力。

二、用自然观察智能,让微课的情景更丰富

形象、有趣、逼真、丰富的情景,是微课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的一种介质。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只是语文教师创设微课教学情景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时,还应该巧妙、恰当地融入自然观察智能,让微课的情景变得更加丰富。情景内容变丰富后,学生就要细致入微、抽丝剥茧地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情景中深层次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融入自然观察智能的微课教学情景,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解读文本的思想,体会文本的情感等。

下面以《科学是美丽的》这篇课文的微课设计为例,在文章一开始,作者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常人眼中科学的样子——深奥、枯燥、艰难。对此结论,作者并不赞同,并说明了质疑理由。紧接着,作者向读者揭示了科学的真实姿态——旷世奇美、美不胜收。因此,在制作这节微课时,教师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需要将科学美的“姿态”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尝试在微课设计中融入自然观察智能。如,在微课中用几张高分辨率的图片向学生由远及近、细致入微地展示“电子云”。不仅如此,围绕这几张高分辨率的图片,笔者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将其称为“电子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观察、辨识图片中的电子、原子核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就会“启动”。依托自然观察智能,观察图片后学生就会对“电子云”有相对形象、直观、清晰、具体的认识与了解。

当然,在这节微课中,教师除了创设“电子云”的话题之外,还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创设了“叶绿素”“纳米”“DNA”的教学话题。聚焦于这些教学话题,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就会奏效,学生们就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来领略、感悟科学的旷世奇美。

三、巧用音乐韵律智能,让微课的声音更悦耳

舒缓的音乐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心神愉悦;激昂的音乐能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悲伤的音乐能够让人黯然神伤,心情忧郁……音乐是人们荡涤心灵、陶冶情操、调节情绪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智能是多元智能的基本内涵之一。同时,由于学生在音乐课上受到过基本的音乐知识教育,所以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智能感知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音乐智能,在设计微课时,在微课中融入音乐智能,让微课的配乐变得更悦耳。悦耳的微课配乐可以让微课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让微课所讲述内容的情感更加自然地流露,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微课的意境,理解微课的内容。

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是语文教材“阅读与欣赏”板块中的一篇课文。为了指导学生在课前有效预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围绕这篇课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一节微课。以这节微课作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就可以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在设计与制作这节微课时,教师可以将戚建波作曲、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的伴奏作为这节微课的背景音乐。不管是在微课的导入环节、讲解环节还是练习环节,教师都可以配上这首歌曲的伴奏。悠扬的旋律可以让这节微课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让这节微课的魅力大增。这样一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中对简单而又伟大的母爱的热情讴歌,和对母亲的感激和珍惜之情,都会随着歌曲《母亲》优美动人的伴奏自然地流露出来。再加上微课画面上形象逼真的图像,教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的深情讲述,这篇文章中伟大的母爱被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的音乐智能“启动”后更容易激发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珍惜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观看微课,学生就能够更为深切地理解老舍先生对伟大母爱的赞美与讴歌,从而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宛如阳光普照般温暖、好似春风化雨般细密、仿佛海纳百川般博大的母爱。而这正是融入音乐智能的微课可能带来的一种感染力。

显而易见,教师在这节微课中使用了紧扣母爱主题、旋律深情优美的音乐,能够让微课的声音变得更加悦耳。悦耳的微课声音与精美的微课图像、优美的微课语言自然地融为一体,让整个微课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的微课对于具有音乐智能感知基礎的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同时,悦耳的微课声音可能会在无形之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感恩伟大的母亲,赞美温暖、细密、博大的母爱。

四、巧用言语语言智能,让微课的语言更优美

除了逼真夺目的画面、优美悦耳的声音之外,微课还应该包含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在微课中,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为媒介,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内涵简单化,将凌乱的知识结构条理化,将枯燥的知识讲解趣味化……语言智能,简单来讲,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用时短是微课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运用最为简洁、最为优美、最为准确的语言,向学生清晰、翔实、生动、有趣地讲解某个知识点,或准确表达某层意思,是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对微课中的每一句话进行精打细磨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语言智能,让微课的语言更加优美。

下面以语文教材“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板块中的“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尽管教材中的“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以表格的形式,从“名称、符号、位置和功能”四个方面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句号、逗号、问号、破折号”等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所以仅仅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简表,他们很难准确理解、牢固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鉴于此,教师可以围绕“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制作一节微课。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优美且简洁的语言将各种标点符号的主要用法清晰、简洁地展示出来。如,句号的用法,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智能将其归纳、概括总结如下:“句号是个小圆圈,有它表示意思完;陈述句末加句号,舒缓祈使添句号。”当然,除了概括句号的用法之外,教师还应该列举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晰、细致地加以讲解。如:告诉学生“‘新学期,我们迎来了一位新老师。’因为这是一个陈述句,所以要在句末加句号。‘请同学们仔细听。’这是一个祈使句,但是该句的语气比较舒缓,所以应该在句末加句号……”

运用语言智能对微课中的语言进行精打细磨,能够让教师们更为准确、贴切、生动地呈现、阐述、讲解相关知识点。同时,在微课中融入语言智能因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五、巧用人际沟通智能,让微课发挥更好的教学作用

缺乏互动性的微课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促进教学方面会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可以巧妙地利用人际沟通智能,让微课更加具有互动性,让微课发挥更好的教学作用。在教育信息化2.0的当下,让微课具有互动性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置微课互动模板。

仍以《科学是美丽的》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语音播放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让学生在上微课时完成互动。如,当学生想要从不同的视角观察“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时,他们可以点击微课画面上的某一个按钮。之后,微课的知识讲解暂停,弹出弹窗提示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或正面,或后面,或左侧,或右侧等。紧接着,学生就可以自主选择相对应的角度,细致观察、深入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在给学生观察模型的同时,微课背景音调整为同步语音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在这些互动环节,学生需要不时地完成微课中的互动要求,不断地从微课中获取相关信息。当然,在这节微课中,除了这些互动环节之外,还有围绕微课教学目标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说碳是天外来客?为什么说碳是生命之源”等也需要学生参与互动。

显而易见,教师在微课中融入人际沟通智能,能使学生与微课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更加有效。通过频繁有效的互动,微课在辅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方面的作用会愈发显著。

总而言之,画面、声音、语言是组成微课的重要部分,是语文教师设计微课的着力点。语文教师恰如其分地利用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人际沟通智能等智能设计微课,可以将微课打造成一种视听盛宴。如此画面有趣、声音悦耳、语言优美的视听盛宴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看微课的内在动力,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走进一个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卢乐韫.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 2018(50):85,87.

刘小娟.借助微课开展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24):247.

梁志洪.多元智能理论与微课多媒体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44-245.

蒋慧鸯.高中阶段基于多元智能的创造力开发路径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