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德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探索

2021-01-20 04:33包欣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实践初中科学

【摘要】德育乃“五育”之首,然而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之时,德育的落实效果不及智育到位。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利用科学课堂,结合多方资源,将德育渗透到科学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这是学生树立理想、争做时代好少年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推进时代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科学;德育模型;德育实践

作者简介:包欣(1994.06-),女,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杭州市优秀班主任、余杭区五心女教师、余杭区中小学生电子制作优秀辅导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论语·述而》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将综合性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将“五育”之首的德育执行到位。如何育德于教、育德于学,并且形成一种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科学育德的理论模型

“德”字始初见于商代甲骨文,观其字形,左边是“彳”,古意为“行走”;右边有“直”“一”“心”,意味着要行正、目正、心正,以示遵行正道之意。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即人的一生需要处理好的三对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而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决定着人是否能与之和谐相处,持续发展。

图1为初中科学育德的理论模型,共由三环组成。其核心为人,一切德育目标为培养人,培养出能与自我、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那么如何落实德育的“三结合”呢?首先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树立全员德育的观念。要进行全员德育,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如积极向上的思想、端正的品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等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会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会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一个个独立且独特的个体,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而且在不停地发展。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让其尽早发光发亮。

二、科学育德的实践策略

学习科学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明智地解决问题。科学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与道德知识的双线学习。第一条线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将学科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第二条线要求将德育内容与知识进行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育德于科技文明

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进步,特别表现在科技文明的进步。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是认识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科学课堂中,科学史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如在“遗传与进化”一课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科学史教育——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历史背景。笔者在讲授该课时,共介绍了三组对该模型有贡献的科学家。第一位是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杰出化学家鲍林,他最早认定DNA分子具有与氨基酸链类似的螺旋结构,但他错误地认为DNA分子是由三股螺旋构成的。后来的科学家富兰克琳与威尔金斯经过实验拍到DNA结构形状后,对DNA分子的结构作出了准确描述。就在距离成功地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只有一步之遥时,却因那年代歧视女性的风气,两人的合作无果。最后一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他们是以上科学家中资历最浅的,也鲜有进行相关的实验,但是他们能结合前人的优秀成果,敢于提出新的猜想,然后进行论证,最终在这场科学竞赛中成了胜利者。

学生在学习该课时,通过了解相关研究发现的历史背景,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新的发现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是团队合作和交流的产物,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也给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以启示:要在领域内有所突破,需要搜集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在肯定成果的同时质疑,并对质疑点进行实验,最终才能发现探究的新成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如在学习“简单机械”内容时,笔者在学生学习了简单机械的概念后,布置课后作业:(1)将生活中用到的机械找出来,亲身体验使用方法并研究其原理;(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机械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后学习成果进行讨论:谈做法,谈感受,谈想法。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知道生活中任何复杂的机械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通过讨论,学生提高了小组互动学习能力,学会向同伴学习。另外,机械工具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史进步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学生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通过学习知识经验,积极创新,为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

(二)育德于生态文明

人类曾经以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作为一种胜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永恒发展的基础。八上第一章“地球上的水”一课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一课。教师给学生一组数据: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分布形式、水的类型。学生计算得知全球能够利用的水资源数量不到1%,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可见全球水资源的匮乏。接着计算世界人均水资源和我国人均水资源。通过简单的计算,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非常短缺。教師再展示水污染的几组图片,直观地展示水污染严重情况、水生态恶化的现状。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污染水体的现象,并举例说明。比如工厂将有毒有害的废水直接排到河道中,造成水生物死亡,水体恶化加剧,河道发出阵阵恶臭,影响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等等。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论学习需要进行实践巩固,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给垃圾分类,为健康加分”的任务,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明白如何正确对垃圾分类。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平常生活中的垃圾可以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蓝宝宝)、厨余垃圾(绿厨厨)、其他垃圾(灰其其)、有害垃圾(红毒毒)。

2.了解厨余垃圾的去处。学生经过在垃圾处置站的实地考察,认识到可回收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可以二次利用:厨余垃圾可以通过发酵变成有用的有机肥料,用来产生沼气作为能源。

3.计算每家每户每天能产生多少垃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称重,并记录,计算均值。统计得到,平均每天每人产生大约0.9kg左右的生活垃圾。全国有14亿人口,那么一年就可产生约4亿吨垃圾,这些垃圾能变的资源不可小觑。

4.做小小社区环境保护员。学生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通过上门的方式了解各家各户垃圾分类情况,并对分类不合格的家庭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将绘制的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粘贴到指定位置,为建设美好小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育德于和谐发展

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基于能够客观认识自己,接纳现实中的自我,努力接近理想中的自我。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快于身体能力的进步,容易产生现实和理想相差较大的现象。比如在学业成绩方面,每位学生都期待拥有优异的成绩,但是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自制力、内驱力、注意力及行动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学习结果自然存在差异。当出现某个体与大众差异较大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明确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常的学习节奏。

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差异后,课堂便是學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学生在上科学实验课时,需要参与“观察→思考并提问→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或验证→得出实验结论”等活动,可提高观察力、思考力、沟通力、组织力等。在践行该过程后,学生不仅提高了对科学文化的认知能力,而且提高了实操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养成认识我、接纳自我的道德品质,形成自我肯定的价值,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三、科学育德的实践效果

笔者在每次实践活动后公让学生写感悟,从感悟中可看出德育落实效果较好。下面是节选活动后部分学生的体验感悟。

学生一:

不规范的垃圾分类,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为了明白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我们开展了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动手操作,宣传讲解,不但自己收获不少,而且更多的人学会了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垃圾分类,就可以变废为宝。

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了不少,既增长了文化知识,也打开了视野,真是受益匪浅。

学生二:

在开始研究“绿萝对甲醛吸收是否有作用”前,研究小组的同学们都一致认为绿萝可以十分有效地吸收甲醛。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出乎意料的发现。

实验前,我们分成了两个实验组,并通过甲醛指数检测仪分别测出了在密闭环境中绿萝放于油漆杯旁前后的指数。开始时,将指数计置于油漆杯(内含甲醛)上方,指数计鸣叫并呈红色超标。放入绿萝后仍是超标状态,与预想结果不符。我们有点迷茫,但后来查询了相关文献,参考了许多实验,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重新实验。最终我们分析得出绿萝对甲醛吸收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吸收一点后仍会无效。

总结了实验过程,并进行数据分析后,我们有了许多心得体会。例如,实验中会遇到许多偏差较大的现象。我们应注重团队合作,一起分析问题所在。由此观之,学习中团队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积极寻求应对方法,正如实验中我们查文献,反复实验,最终得出了正确结论。

学生三:

油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前我只知道菜油是由菜籽榨出来的,具体怎么做一直不知道。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终于知道了榨油的过程,可以用清洗、炒籽、磨碾、蒸坯、压榨、过滤来概括。经历了这个复杂的过程,我不仅体会到劳动能带来快乐,而且认识到劳动能创造价值。除了榨油,我们还去看了油菜花。一到春天,油菜花遍地都是,但这是我第一次仔细观察油菜花,它的确有着十分大的实用价值。这次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我知道了榨油的过程和油菜花的作用,而且让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

四、科学育德的实践反思

我们在德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收获了不错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任课教师德育观念较为薄弱,认为德育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在常规授课时,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鲜有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较少,活动开展的班级范围及参与人数有限,许多活动不能全校性开展;“三结合”德育未在各个学科广泛开展;德育工作落地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实践等。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师德培训,开展定期活动,强调育人观念,发挥德育作用,明确育人要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深化德育课题研究,积极研讨如何增强当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将实践成果及时落实到学科教学工作中;负责德育工作的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新成果新思想,开展各种活动,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进一步成效。

今后,在德育工作落实过程中,笔者将会不断发现学科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联系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进行实践研究,努力解决问题,培养“五育”并举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王建江.浅谈物理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J].教育论坛,2011(05):38-39,44.

张忠华.提升德育实效的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06):46-50.

李日兰.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1(02):40-41.

猜你喜欢
德育实践初中科学
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小学德育实践衔接性探析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
德育实践的三大形态及其教育意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