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溪语》作曲技法分析

2021-01-21 03:09杨天成云南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印象派作曲民族音乐

杨天成 (云南师范大学)

《空山溪语》可以说是西方印象派与中国民族风的结合,其中既包含了无拘无束的格调,又蕴藏了浪漫的曲风,对云南地区内山清水秀的桂丽景色进行描写。在整首歌曲中,可以看出创作人在作曲的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技法,糅杂了云南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元素,且通过搭配不同的乐器与调式,在不同的段落使用不同的伴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在本文中,通过对《空山溪语》的作曲技法探索,对其进行研究、学习、借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拓展音乐创作范围,为创作出更多优秀音乐作品,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一份贡献[1]。

一、《空山溪语》作曲背景阐述

《空山溪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首云南民族风乐曲,作者通过不同的技法与调式,描写了云南地区内的无限风光与山水景色。在云南地区,风景如画,不仅有壮丽的山川景色,还有秀美的森林湖泊,被人们称为“彩云之南”;在这个地区,集聚着几十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且在风俗习惯、人文文化、生活方式、礼仪社交等方面与汉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多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能歌善舞,其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丰富,对于音乐创作而言具有一定的条件优势。

云南地区内具有丰富的山歌、民歌资源,通过开发、整合、升华、加工、再创作,能够得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且原汁原味的云南地区特色音乐艺术作品。在《空山溪语》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就是结合了云南地区本土的民歌元素,结合了西方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作曲风格,将原有的云南民族风适当淡化,仅仅保留最基础的曲调,之后利用多种作曲技法进行创新,促使作品曲风深邃、空灵、优美。为了尽可能的凸显印象派的音乐特征,作者在编曲的过程中没有依照传统的“呈示部”与“发展部”进行创作,而是紧紧围绕曲目主题,充分发挥“即兴发展”的优势,促使音乐的结构丰富,调式具有多样性,形成了全然不同的民族音乐形式[2]。

在曲目中,为了凸显乐曲的表现力,作者着重调整伴奏部分,在原有的大小调与五声音阶之外,适当融合了“五声性特征音阶”,促使乐曲具有更强的张力与表现力,弱化了调式的中心感,突出了多种调式的感觉,促使《空山溪语》具有浓厚的朦胧气质。此外,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分别为:宫、商、角、徽、羽,而西方的五声性特征则与之不同,其在音乐结构、音阶排序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这也是使用了五声性特征之后,乐曲产生朦胧感的原因。

二、《空山溪语》作曲创作内涵

《空山溪语》的创作主要是借鉴了西方印象派的作曲激发,通过对云南地区自然风景、山光水色、山河大川、雪山之巅等景色的描写,结合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变化与地势起承转合,形成了“自然意境”,以此表达大自然无拘无束、宁静安然的韵味与旋律。在乐曲中,作者使用电子管风琴组作为主要乐器之一,表现出云南自然景色中的溪流旋律,且利用管弦乐与和声技法了,或表现出隐约可见的山川,或表现出雄奇俊伟群山,以此构建乐曲背景,烘托乐曲的整体氛围,为听众呈现出了“溪流自山谷而过,背后隐约可见连绵山脉,山脉或险峻,或者延绵”的画面,促使听众感受到“阳光明媚下的九曲回肠”、“幽暗深谷的默然”,且在不同的乐曲段落,听众能够产生不同的感受,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体会作曲意境,感受《空山溪语》中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理念。正是因为乐曲中表达的不同景色与意境,因此,这首曲目的名称为“空山、溪语”,促使曲目与曲风相对应[3]。

三、《空山溪语》作曲技法

(一)灵活搭配乐器

在《空山溪语》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人没有拘泥于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乐器,而是采用了多种乐器的编曲方式,以此实现乐曲的创新,促使乐曲具有特色。举例分析,在本首乐曲创作中,在云南地区管弦乐协奏曲的基础上,将双排键作为主要乐曲,且融入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弦乐器、巴松等多种乐器,且双排键作为主奏乐器的方式也成为了本乐曲的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了双排键具有多种音色的优势,表现出乐曲朦胧、神秘的特质,促使乐曲具有浓厚的色彩性[4]。

在双排键的编曲过程中,作者充分利用其可以演奏多种不同类型音乐的特征,进行构思,比如:划分双排键的声部层次,将吉他、电子合成音、钟琴等作为主奏乐器,利用上键盘进行眼球,选择较为突出的主旋律,促使乐曲整体具有神秘的色彩。又比如:在下键盘与脚键盘的使用过程中,将其作为低音区与中音区的和声应用乐器,且尽可能的选择弦乐组与铜管乐器音作为主旋律,利用低音贝斯与打击乐器的声音作为辅助,促使主旋律整体结构丰富,富有参差感,将这一音色有效融入乐队中。

(二)引进多种节奏

关于音乐节奏,《空山溪语》的创作人借鉴了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作曲风格,德彪西是法国印象派音乐领域中极为善于使用节奏的音乐家,其作品《牧神午后》中的前奏曲就是印象派音乐的主要代表作,体现出扑朔迷离、飘忽不定的特点,具有浓厚的诗歌艺术文化。因此,在本首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人没有明确采用一种节奏类型,而是根据创作需求,灵活利用不同类型的节奏,将不同类型的节奏与不同的音型相结合,使用多变的节拍或者复拍子,以此提升乐曲的迷离感,促使音乐作品充满神秘气息。

(三)采用“五声调式”

结合上述文章,可以知道《空山溪语》就是一首云南民族乐曲,且是民族调性与西方印象派音乐元素相结合之下产生的作品,因此,在乐曲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对于五声音阶的应用较为频繁,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乐曲中,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且曲式结构松散自由,没有以往民族乐中的规整性,但是音乐内部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也是作者在使用西方印象派音乐元素之后想要达到的效果。五声性音乐元素结构的调整,促使音乐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以第一部分来说,创作人结合了西方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对音乐结构的功能性特征进行弱化,强化旋律的效果,其中的bD、F、bE、bA、bB等主导音发生一定的变化,促使原有的旋律被打乱,且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之后的小三度、增四度等特征音程的运用促使乐曲内部具有一定规律。然后,作者将五连音融入乐曲中,形成了一组全新的五声音程结构,凸显乐曲主题。结合乐曲的第二部分而言,作者沿用了传统的五声性调式,这一部分的乐曲风格与第一部分的乐曲风格截然不同,且呈现出鲜明对比;本段乐曲主旋律突出bA徽调式,且融入了偏音,凸显了云南地区的民族风情,整体音调欢快[5]。

(四)采用“和声”表达

《空山溪语》中采用了大量的和声,作者通过对和声进行编配与使用,根据对《牧神午后》的和声特征的理解,以此进行创新与延伸,形成了《空山溪语》中富有特色的和声运用方法;在西方印象派音乐领域中,德彪西是的和声构思是最富创意的。因此,在本首乐曲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结合西方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和声写作手法,将原有的功能性进行弱化,利用和声的色彩性,拓展和弦的范围,以此营造气氛,塑造幽深阴暗的形象,充分发挥和声对于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结合《牧神午后》中的和声的研究,作者沿用了这一技法,突破了传统七和弦的结构,促使《空山溪语》这一乐曲作品更富有色彩性,音乐整体更加生动。一般来说,七和弦的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方纯四度的和弦,且要解决之后的和弦,重点强调三和弦。但是,在《空山溪语》中,作者没有结合七和弦,而是直接将和弦独立使用,将其与不同的调式相结合,以此呈现出“时隐时现”的效果。

(五)适当运用民族元素

《空山溪语》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歌曲之一,无论其如何创新与突破,仍蕴藏着浓厚的云南地区民族特色。在本首乐曲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人结合了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元素,巧妙运用到乐曲中,促使其兼具民族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没有过于凸显云南地区的音乐特征,而是将五声性旋律作为基调,适当融入一些云南民族元素,比如:偏音、装饰音等,促使民族音乐与西方印象派音乐相融合,以此实现乐曲创新。

结合上述的第一部分乐曲,在主旋律演奏到结尾的时候,作者将bA音作为过渡音,将原本的E音上升为C音,促使音乐具有浓郁的云南民族特色,利用大三和弦促使乐曲更加明亮,将云南民族音乐元素作为结束语。此外,创作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利用长笛模仿竹笛的声音,促使整首乐曲更具起伏感,以此现实云南民族音乐特点。

结 语

综上所述,《空山溪语》是西方双排键乐器与云南管弦乐器相结合形成的曲目,在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西方印象派的创作技巧,又结合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特征,是一首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在乐曲中,作者通过描写云南地区内的水色山光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向往,且适当结合传统的“五声调式”与“和声”,促使音乐乐曲的整体结构发生变化,以此实现在作曲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在音乐乐曲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学习《空山溪语》作者的创作思路,不拘一格,将多种音乐元素巧妙糅杂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曲风与结构,以此不断拓展音乐创作领域,实现音乐作曲创作的革新与发展。此外,结合本篇文章中对《空山溪语》创作中多种作曲技法应用的剖析,建议在乐曲创作的过程中奠定整首乐曲的基调,比如:《空山溪语》为云南地区的民族乐曲,之后再进行调整,融入多种技法,丰富乐曲,强化听觉感知,提高乐曲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印象派作曲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逐梦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名家
「印象派画家」金农
那一天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