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管理模式对HIV/AIDS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研究

2021-01-21 16:58杨静毕雄凤谢荣慧杨红丽寇建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9期
关键词:个案总分常规

杨静,毕雄凤,谢荣慧,杨红丽,寇建琼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云南 昆明 650301)

0 引言

有调查显示,在HIV/AIDS中超过一半的女性和40%的男性自感染以来曾想过自杀[1]许多研究显示[2-4]在HIV/AIDS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问题,进而产生淡漠、绝望、自我忽视和健忘等感觉导致HIV/AIDS行为的改变,从而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探索能有效改善HIV/AIDS的心理问题也是当下防治艾滋病的重要环节。选取本中心初始抗病毒治疗的175例HIV/AIDS,观察个案管理模式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门诊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75例患者随机入组个案管理组89例,常规管理组8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15版《艾滋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诊断为HIV/AIDS[5];②患者年龄≥16岁,语言沟通无障碍;③意识清楚,智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意识不清,不能正常交流者;②严重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③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1.2.1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管理组和个案管理组,常规管理组采用抗病毒治疗门诊常规管理,开始抗病毒治疗适宜性包括ART治疗的准备、服药依从性、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评估,ART用药咨询指导,依从性教育,定期复查、随访。

1.2.2 个案管理组除在门诊常规管理基础上,按照以下流程和模式。确定个案管理师,成立个案管理团队。个案管理团队由个案管理师2名、艾滋病专科医师5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药剂师1名、志愿者3名组成。按照个案管理模式评估、计划、监测、反馈、协调、评价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

1.3 评价指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由Zigmond与Snaith于1983年编制,主要应用于综合医院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筛查[6]。HADS 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情绪的筛查[7]。HADS量表给出了两套测定题,可分别评定焦虑和抑郁的状况。将两套项目分别叠加即得出各自的总分。总分0-7分代表正常;总分8-10分表示轻度抑郁/焦虑;总分11-14分表示中度抑郁/焦虑;总分15-21分表示严重抑郁/焦虑。分别于干预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疾病情况、焦虑抑郁情况。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共有175例。干预组89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4.91±11.732)岁,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20例(22.5%),中专和高中19例(21.3%),大专和大学49例(55.1%),研究生及以上1例(1.1%),婚姻状况:已婚28例(31.5%),未婚51例(57.3%),离异或丧偶10例(11.2%),平均月收入:无收入10例(11.2%),<3000有35例(39.3%),≥3000-<6000有34例(38.2%),≥6000-10000有7例(7.9%),>10000有3例(3.4%),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337.17±165.606个/μL;对照组86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36±12.305),文化程度:文盲2例(2.4%),小学和初中33例(38.4%),中专和高中13例(15.1%),大专和大学36例(41.9%),研究生及以上2例(2.3%),婚姻状况:已婚28例(32.6),未婚44例(51.2%),离异或丧偶14例(16.3%),平均月收入:无收入2例(2.3%),<3000有49例(57%),≥3000-<6000有26例(30.2%),≥6000-10000有5例(5.8%),>10000有4例(4.7%),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362.65±240.857)个/μL;两组患者基线一般资料和疾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焦虑抑郁情绪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抑郁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观察6个月时,个案管理组自行终止治疗2例,结果分析87例,常规管理组自行终止治疗6例,结果分析80例。焦虑抑郁情况比较,个案管理焦虑占比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焦虑抑郁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观察12个月时,个案管理组自行终止治疗2例,结果分析87例,常规管理组自行终止治疗7例,结果分析79例。焦虑抑郁比较,个案管理焦虑抑郁占比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12个月焦虑抑郁情况比较[n(%)]

3 讨论

3.1 个案管理模式的应用能改善HIV/AIDS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个案管理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人数占比分别是47.2%和46.1%,个案管理模式干预12个月后焦虑、抑郁占比分别是0%和1.1%显著下降(P<0.05)。分析原因:①施行标准的个案管理流程步骤:个案管理师通过评估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目前的生存状态,疾病进展,担忧的问题,缺乏的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等。完成评估流程后,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优先等级划分,初步制定个案管理计划,就个案管理计划进行医患双方的沟通反馈,结合医生、患者、护理需要商定其预期目标并对个案管理计划、目标进行修正确定。协调个案管理团队成员共同对患者实施照护计划,在实施照顾过程中定期监督计划进展情况,实时进行医患双方反馈,定期评价患者生理、心理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反馈更改计划,再次执行上述步骤。②沟通交流渠道通畅:收案后,个案师和患者交换联系方式。个案管理师施行24小时实时接受咨询制,当患者出现担忧的问题时,解答患者的问题,缓解患者的担忧;当出现治疗相关问题时,及时联系责任医师处理问题且持续跟进问题处理结局。③医生、护理、志愿者施行团队共同照护。专业医疗问题由医生、个案管理师回答;志愿者现身说法,与患者交流自己的治疗经历及展示当前身体状况;个案管理师协调团队成员一起实施照护措施。个案管理模式标准化的流程步骤、团队成员协同照护、“个性化”的照护措施,有效帮助改善患者处理其焦虑、抑郁情绪。

3.2 对个案管理师的专业素养及知识库容量提出了挑战。影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不单是疾病、药物副作用,还有工作、社会家庭、生育、感染情况暴露等动态变化的因素均会给患者心理情绪带来负性影响。面对这些动态变化的因素,个案管理师作为患者触手可及的咨询资源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还需不断扩展知识库容量包括政策、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方能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猜你喜欢
个案总分常规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常规之外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别受限于常规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