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尼兹《伊比利亚》中的舞曲

2021-01-23 07:39文字王萌
音乐爱好者 2021年1期
关键词:伊比利亚阿尔贝弗拉

文字_王萌

说起西班牙音乐,人们总能想起穿着火红长裙、手打响板、热情奔放的弗拉明戈舞者。西班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境内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地区,每个地域也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人文和音乐特色。再加上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又位于地中海西侧,是连接欧洲、非洲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西班牙除了接触到希腊、罗马文化,还受到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以及吉普赛文化的影响。尤其在十五世纪左右,吉普赛人迁入西班牙南部的安达露琪亚地区,带来了现今被称为西班牙“国粹”的弗拉明戈音乐。

由于受到复杂的地理、历史因素的影响,西班牙舞曲的体裁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西班牙的民间舞曲大概有一千多种,依据特点与来源可分为三类:西班牙地方性舞蹈(floklorico)、安达露琪亚舞蹈(estilo andalusian)、西班牙古典舞(escuela bolero)。三类民间舞曲加上弗拉明戈的植入与发展,这一切都使得西班牙的舞曲音乐极为丰富且热情奔放,区域特色鲜明的民间舞曲和弗拉明戈舞曲成为西班牙音乐独具魅力的骨架和支撑。

弗拉明戈是西班牙音乐的灵魂。这种源自吉普赛人的艺术几乎影响了西班牙各种体裁形式和艺术风格。弗拉明戈是个庞大的艺术体系,其中的歌曲、舞蹈、吉他三个最重要的元素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支系。尤其是弗拉明戈舞曲的演变过程与弗拉明戈歌曲的发展紧密相连,发展脉络盘根错节。1953年霍塞·卡洛斯提出,按照弗拉明戈歌曲、舞曲表现的风格,将弗拉明戈分为三大类:大调(在弗拉明戈歌曲体裁中人们常称之为“深沉歌”)、小调和中调。大调,即深沉歌表现的是一种痛苦、悲伤的情绪,仿佛吉普赛人长时间被社会压制的一种悲伤情绪的释放和表达。小调(cante chico),与大调相反,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情绪,歌者以轻快、幽默的演唱带给人们欢快的氛围。典型的小调舞曲有布莱里亚斯舞曲,《伊比利亚》中的第二首《海港》和第七首《阿尔拜辛》就使用了这种舞曲形式。中调的舞曲特点介于大调与小调中间,速度中等,常见6/8拍,旋律流畅,具有抒情性,第二首《海港》的开始段落使用的木屐舞就属于中调。

由十二首作品构成的钢琴组曲《伊比利亚》是十九世纪后半叶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的晚年之作。作曲家植根于西班牙多元的民族文化,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和法国浪漫主义后期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推动了欧洲现代作曲技法(打破常规曲式结构,民间舞曲节拍、节奏的大胆组合,丰富织体的灵活使用,中古调式的介入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与鲜活多样的西班牙民族音乐元素(尤其是独具地域色彩的各种舞曲)进行糅合,使成为浪漫主义后期音乐语言与民族音乐元素成功结合的典范。德彪西曾高度称赞这部作品道:“这部作品里似乎收聚了开满鲜花的西班牙之夜的所有芳香。”

《伊比利亚》的副标题为“十二个新印象”(twelve new impressions),西班牙独具特色的各种舞曲体裁元素贯穿于每一首作品中。阿尔贝尼兹在作品中巧妙地使用了西班牙各地特色鲜明的舞曲元素。他将舞曲元素糅合于创作技法,试图从不同侧面展现西班牙多彩斑斓的民族风情。这看似无关联的十二个“印象”却是作曲家对他所想表达事物与情怀的极致浓缩。

阿尔贝尼兹用民间地方舞曲体裁“凡丹戈”(Fandango)舞曲元素创作了开篇曲——《回忆》。他仿佛要通过这一曲,把人们带入他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回忆中,抒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深沉而强烈的情感。凡丹戈,按照字面的意思译为“去跳舞”(go and dance),是西班牙最古老的舞曲之一。这种舞蹈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腓尼基人时期,一度被梵蒂冈的罗马教廷禁止,因为后者认为它是一种低俗、奢靡的舞蹈。但罗马的教皇与红衣主教看到这种舞蹈后,被它打动,认为跳这种舞蹈并没有罪,从此凡丹戈就被彻底解禁了。现今,我们在西班牙的各个区域几乎都可以看到凡丹戈舞,而且每个区域都有其变体。凡丹戈舞是欢快的三拍子,最初是6/8拍,后来演变为3/8拍和3/4拍。凡丹戈一般是双人舞,有时也有单人舞,男女舞者通常在快速的三拍中变换各种步伐与动作,展现一种轻松嬉戏的风格。三拍子的音乐快到结束时会越来越快,配合近乎疯狂的响板节奏抵达全曲的高潮。阿尔贝尼兹在此曲中使用的凡丹戈舞曲元素用的是小快板的速度,旋律舒缓、柔美,聆听此曲,人们会产生无限遐想。

第二首作品《海港》由来自西班牙南部的安达露琪亚的弗拉明戈舞曲(木屐舞)、布莱里亚斯舞曲和塞吉蒂亚舞曲元素创作而成。乐曲的引子由木屐舞的节奏引出,这种舞曲的节奏落在弱拍上,刻画了阳光照耀在海面上摇曳闪烁的情景。木屐舞“zapateado”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的鞋子“zapato”,该舞的关键就在于舞者的鞋子,舞者可以运用鞋子的任何一部分击打出渐强渐弱的复杂节奏。木屐舞是弗拉明戈舞曲中唯一没有手臂动作的舞蹈,一切技巧表现都集中在步法和用脚击打出来的节奏上,木屐舞是一种6/8拍的独舞,乐曲的节奏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一般用吉他来伴奏。这首《海港》描写了西班牙城市卡迪斯的一个清晨热闹繁忙的场面,乐曲欢快而富有朝气。

布莱里亚斯舞曲(bulerias)出现在这部作品的中间位置。布莱里亚斯,又称“fiesta”,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为“娱乐、节日”。布莱里亚斯舞曲在弗拉明戈中常是一种即兴的、幽默的风格,其创作相较于弗拉明戈的其他舞曲更有即兴性。舞曲速度较快,典型节奏开始于第十二拍,重音也相应地落在第三、六、八、十拍上,常见的拍号是3/4拍和3/8拍。阿尔贝尼兹将这种布莱里亚斯舞曲的小动机作为一个元素渗透到乐曲中,这是他“渗透”式创作手法的一个例证。布莱里亚斯舞曲动机的出现,在整首作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有渲染乐曲、活泼气氛的作用。

塞吉蒂亚舞(seguidilla)是弗拉明戈中属于大调的舞曲。节奏开始于第八拍,其他的重音同弗拉明戈其他舞曲体裁一样,保持在第三、六、十、十二拍上。塞吉蒂亚舞还有多种变体,这些变体的重音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差异性。《海港》在第七十五小节后,用第一主题引出一段田园的、活泼的民谣旋律。这段塞吉蒂亚舞曲无换气、无重音、连绵不断的节拍循环反复,给人一种轻快、悠闲自得的感觉。

隆达纳舞曲(rondenas)又被称为“拜尔蒂亚莱斯舞”(verdiales),也是凡丹戈舞曲的一种。隆达纳是一种活泼的舞曲体裁,有着欢乐的主题旋律,还有很多伴奏乐器,随意性很强。舞曲常见3/4拍与6/8拍相互交替。《伊比利亚》的第四首《隆达纳》就使用了这种舞曲体裁,阿尔贝尼兹在乐曲中运用隆达纳舞曲典型的6/8拍和3/4拍的交替,使乐曲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节奏感,整首作品活泼且欢快。

弗拉明戈舞曲里的塔朗朵斯舞的典型节奏成为第五首《阿尔梅里亚》的骨干。此曲描写了西班牙南海岸的中心阿尔梅里亚风光旖旎的海岸风情。乐曲使用的塔朗朵斯舞曲是由弗拉明戈一种歌曲体裁塔朗达斯演变而来的舞曲形式。塔朗达斯这类歌曲没有节奏,充满了绝望、屈服的情绪,但从其演变而来的塔朗朵斯舞曲则具有坚定、有规律的节奏。

阿尔贝尼兹用一种跳动且带流动性的吉普赛舞曲风格刻画出了第六首《特里阿纳》。此曲描写了西班牙吉普赛人的生活。乐曲为3/4拍,动机是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组合,这种跳动且带流动性的节奏是典型的吉普赛舞曲风格。《特里阿纳》给人以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和体会吉普赛人对生活所持有的热情态度。

布莱里亚斯舞曲和弗拉明戈“深沉歌”的“动静”对比手法构成了第七首《阿尔拜辛》。阿尔拜辛是西班牙地名,作为西班牙保留摩尔人建筑最完整的一个城镇,是摩尔人影响西班牙文化的历史见证,因此整首作品充满了厚重的阿拉伯风格色彩。德彪西曾对《阿尔拜辛》赞赏有加:“几乎没有什么作品能与《伊比利亚》中的《阿尔拜辛》相媲美。”在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中,阿尔贝尼兹继续使用了轻快、即兴的布莱里亚斯舞曲元素。第二主题则使用了忧郁、婉约的深沉歌,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西班牙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动静对比手法,彰显了西班牙音乐独有的特色。

西班牙民间地方舞曲波罗舞曲(polo)最初是由安达露琪亚地区一种被称为“波罗调”的民谣体裁发展而来的,之后便发展成一种弗拉明戈歌、舞的形式。波罗舞曲大部分为3/8拍,具有轻巧、流畅的弗拉明戈中调特点,第八首《波罗舞曲》就是用波罗舞体裁写成的。另外,波罗舞曲的典型节奏是在自然重音及弱拍重音的交替中体现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带忧郁情绪的稍快的三拍子舞曲。

西班牙民间舞曲马拉古艾纳舞(malaguena)是凡丹戈舞曲在马拉加地区的变体,这种民间舞曲在马拉加地区非常盛行。第十首《马拉加》便采用了马拉古艾纳舞曲元素,描写了作曲家回忆中浪漫的马拉加海岸线优美的风景。乐曲为3/4拍,旋律迎合着马拉古艾纳舞曲节奏,打破自然重音,极具动感。

第十一首《赫雷斯》则是安达露琪亚一个以“雪利酒”闻名的沿海城市,这里阳光、空气、水分都十分充足。赫雷斯给人的印象是阳光的,但阿尔贝尼兹却出人意料地使用了表达孤独、思乡等忧郁情怀的索勒阿莱斯舞曲,将这首乐曲写得略显黯淡。索勒阿莱斯舞曲是弗拉明戈舞曲的一种,女舞者跳这种舞蹈时,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并且传达了一种被抑制的激情。大多数弗拉明戈舞的节拍为十二拍,索勒阿莱斯舞曲也不例外。阿尔贝尼兹借用索勒阿莱斯舞曲表达了他视角里赫雷斯忧郁的美。

阿尔贝尼兹将西班牙众多极富地域色彩的西班牙舞曲通过提炼典型节奏型、短小动机与西方作曲技法有机地结合,让整部作品充满了兼具印象与浪漫色彩的艺术享受与体验。《伊比利亚》里关于西班牙的“十二个印象”,仿佛一幅生动的西班牙风情画卷展现于我们眼前。《伊比利亚》是十九世纪西班牙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更是西班牙音乐登上世界舞台的扛鼎之作。

猜你喜欢
伊比利亚阿尔贝弗拉
西班牙伊比利亚黑猪考察报告
圣犬
伊比利亚山猫
特殊陪练
女球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