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探讨

2021-01-23 08:00谢泽泾
通信电源技术 2020年19期
关键词:电力工程整体电网

谢泽泾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湛江供电局,广东 湛江 524000)

0 引 言

随着用电量需求的不断增加,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研究电力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有利于提高整体建设的质量与效率,降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智能电网对自动化控制模块和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技术进行施工,为其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达到有效发展目标。在智能电网建设逐渐数字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电力工程技术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相关特征条件进行革新,以达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1 智能电网的基础概念与主要特征

1.1 基础概念

智能电网属于信息化技术和电子硬件设备进入新时代后产生的全新概念,其能够结合电力应用的流程与网络应用相,并通过收集电网用户信息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基础实施效果,达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目标。通过适当的配置和应用,智能电网能够达到完全监控的目标,有效发现用户和节点出现的异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预测效果,达到有效管控的功能。同时,智能电网能够将信息与电流传递进行融合,使其能够进入双向发送和接收的状态,提升自动控制的效率,保证基础执行效果,降低网络延迟[1]。

1.2 主要特征

当前,由于配电网络的复杂性普遍较高,整体覆盖面积较为宽广,因此管理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电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传统模式所具有的弊端。通过应用智能电网建设能够有效展现多个方面的主要优势。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电网具有显著的环保特征,通过省略规划环节,应用当前基础配电网络进行建设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并节约燃料的消耗,实现控制排放的目标,因此合理利用智能电网能够显著降低污染,提高环保性能。此外,智能电网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通过整合原有资源,并根据智能计算机的建议进行配置,有利于提升整体资源的利用率[2]。

2 电力工程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影响作用

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影响效果,进一步降低传统模式的故障率,达到可靠性提升的应用目标。通过应用相关技术,智能电网的供电效果能够得到强化,避免气候条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智能电网在建设时,由于使用条件的原因可能会出现设备老化和整体运行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应用电力工程技术有利于减少智能电网的老化现象,并提升设备控制的效果,使系统能够快速实现重组目标,解决故障后维护与检修的相关问题。随着智能电网的逐渐普及,整体建设效果开始缓慢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基础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地域限制等,因此智能电网仍然缺乏一定程度的规范性,从而不利于其进一步应用[3]。

3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3.1 应用柔性直流技术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可以应用柔性直流形式进一步提高实施效果,达到良好的发展目标,相关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社会电力需求出现了大幅上涨,进而导致整体供电负荷出现了超出极限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电网的建设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需要结合相关补充形式进行操作才能够满足相关需求。风能属于电网补充的重要部分,其能够以清洁方式进行电力供应,有利于提升整体电网的稳定性。然而,由于风能发电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将其进行并网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工序,整体应用难度较高。通过应用柔性直流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并网难度过高的问题,有利于清洁能源的进一步应用,实现智能结合的效果。柔性直流技术对通信的需求条件较低,可以利用换流站点进行简单操控,有利于互联网络的建设,因此合理应用柔性直流技术有利于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的并行建设,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

图1 柔性直流输电装置结构

3.2 应用能量转换技术

在电力工程技术中,能量转换形式属于一种较为关键的应用方法。由于发电过程中针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求较高,因此整体废弃物生产规模较大,容易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落实。同时,智能电网应用的主要能源仍然来自于煤炭发电,与节约资源的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不利于未来经济化建设与推广,对此通过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结合多样化的清洁能源,有效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达到良好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效果。能量转换技术能够与太阳能(基础结构如图2所示)、潮汐能以及风能等形式进行深入结合,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因此,在智能电网的普及与建设过程中,应当结合电力工程技术的能源转换形式进一步提高整体应用效果,实现科学建设效果。

图2 太阳能量转换装置基础结构

3.3 应用强化输电技术

智能电网本质属于能源传输网络的一种,其主要突出智能化功能,通过结合计算机应用形式和自动化控制形式达到良好的功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智能电网的基础输电路线结构较为复杂,设置点位需求大,因此可能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严重的工作问题,对此需要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进一步完善智能电网的建设效果,使其能够规避环境因素影响,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造成智能电网应用问题的环境因素较多,雷击属于较为常见的原因。由于智能电网基于计算机网络进行创设,因此如果遭到雷击影响,其内部系统可能会受到严重的电涌冲击,导致设备装置损坏,从而降低系统稳定性,同时输电线路也会受到雷击的干扰,出现中断和跳闸等问题,不利于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应用。为了降低雷击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应当结合电力工程技术,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使其雷击的危害性能够降至最低。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进行雷击保护时可以安装避雷装置(结构如图3所示),将其与绝缘子实施串联显著提高整体线路的防雷效果,这种应用方法可以有效保护整体输电范围,进一步降低雷击的危害。

图3 避雷器基础结构

3.4 完善发电技术应用体系

智能电网属于一种新颖的电力建设技术,大量的技术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整体适应性较差,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技术进行融合应用才能够达到最佳供电效果。电力工程技术能够通过电能转化措施进一步降低设备的基础能耗,使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随着相关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技术能够有效结合相关能源,大幅增强转化效率,实现良好的应用目标。通过结合电力工程技术有利于提升智能电网的内部设备容量,此外相关工程团队需要进一步结合现实条件,完善建设的基础体系,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4 加强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4.1 提高电网整体灵活性

为了提高智能电网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效果,工程团队可以通过提高电网整体的灵活性进一步强化基础结构的优化。当前,我国智能电网的电力资源分配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可以通过结合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方式进行解决,加强高压电力网络的基础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建设范围,降低电网的连接难度,实现良好的覆盖目标,同时还需要从电网的基础架构入手完善电缆输送的流程,加强配电优化,提高技术融合效果。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智能电网的基础灵活性,显著增强供电性能。

4.2 加强通信和信息系统的优化措施

由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基础是通信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应用技术,因此工程团队应当结合电力工程方式进一步强化相关装置的可靠性,达到良好的发展目标。在这一流程中,应当优化电网的基础状态,结合工程技术进一步完善基础电能输出体系,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同时还应当结合信息传输系统,强化基础开放性,实现良好的资源利用目标。为了达到应用效果,工程人员还需要定期革新通信模式,进一步提升智能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4.3 革新硬件设备

智能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效率与内部的设备水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程团队应当结合电力工程技术进一步革新内部硬件设施,使智能化系统能够摆脱硬件的限制,达到良好的运行效率,同时还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技术的需求,适当引进相关新型装置,显著提升智能电网的可靠性与适应性,达到良好的发展目标。

4.4 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对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因此为了强化智能电网的建设效果,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工作人员可以在良好环境中达到有效发展的目标。此外,电力网络建设的技术与复杂性较强,企业需要从策略层面进行适当引导并与高校组成合作联盟达成人才输送协议,实现良好的培养目标,同时还需要注重当前工作人员队伍的福利待遇问题,尽可能提升整体人员的满意度,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电力工程技术应用效果,为后续的智能电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 论

综上所述,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进一步完善整体施工体系,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有效提高智能电网的应用质量与输电效率,同时还需要结合现实条件,进一步分析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方法,尽可能提升结合质量,为智能电网的应用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

猜你喜欢
电力工程整体电网
试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计及SOC恢复的互联电网火储联合AGC控制策略研究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穿越电网
BIM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浅析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